专题五 有效运用“讲授-演示”教学策略落实课程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有效运用“讲授-演示”教学策略落实课程目标
专题的立意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以后,生物学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尝试使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几乎所有的示范课和观摩课都是“探究”,讲授-演示的教学方法是否就要“躲躲藏藏”?讲授-演示是否就是等同于“灌输”?是否生物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教学实践中,一些牵强附会的“探究”或“假探究”常常可以看到。
而这样的探究是否就比讲授的教学效果好呢?在高中新课程全面推进的时候,特别需要和教师们探讨这个问题。
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讲授-演示这一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
性?哪些教学内容更加适合讲授?如何运用讲授式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1学时
一、生物教师对“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认识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经常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法。
那么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之下,如何看待讲授演示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有效性,我们很想了解一线教师是怎么想的,因此专门就这一问题召开了座谈会。
座谈主要是丰台区的一些年轻的高中生物教师参加,他们都有着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也有着比较多的感受。
在进行座谈之前,大家一起观看了一节来自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实录,这个课题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授课教师是山东省青岛即墨一中的钟秀娴老师。
这一是节比较成功的讲授演示法的课堂教学。
在观看之后,大家就这一节示范课进行了座谈。
【要点1】教师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讲授演示法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刚才从访谈里面都能看到,刘燕老师也谈到,就是山东课改实验区那个课题。
过去一般的老师都以为演示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我们在后面还要看到钟老师那个课题,那个课题里面是学生自己摆弄模型,自己演示。
我想,这是不是也跟咱们今天的新课程由教师到学生这么一个转变有关系。
过去的演示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做给学生看,那么现在其实在很多老师在尝试着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可以有少数的同学能够参与其中。
运用“讲授演示法”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郑金姬老师在这段话当中,其实主要强调了一点,就是在讲授演示法的教学当中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教学内容,而且能够积极思维。
我们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讲授演示法利于教师驾驭课堂可能翟春艳老师所在的学校相对来说,不是最好的学校,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翟老师谈得非常务实。
我感觉,在她那一段发言中,有一点特别有意思,说讲授更有利于老师调控整个课堂。
我觉得这个非常务实。
演示材料和方法的选择要恰到好处翟春艳老师刚才在讲的时候,还提出一个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
那就是说演示的时候呢,一定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来选择演示的材料和演示的方法,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由于演示削弱了这节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追求。
确实这几位老师,他的教学经验应该讲都比较丰富,而且看来教学都非常的务实,他们对教学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从他们熟悉的、比较容易对课堂进行把控的这样一个讲授演示的方法。
但是他们还有他们的想法,要逐渐的向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的这种方向来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实际上已经跟以前大家认定的传统的“讲授就是灌输”的这个方式有不一样,在发展了,发生转变了。
【要点2】“讲授-演示”的教学方法与“灌输”
讲授演示法要富于启发性讲授式不应该是灌输式,对这个问题老师们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她还有自己的想法,有具体的解释。
怎么样去避免“讲述”成为灌输和“讲授”成为灌输?比如说,她说了,怎么样能够把启发式的思想融入教学之中,有清晰的思路,能够贯穿设计良好的问题,启发同学们去思考。
但是说到这里的时候呢,我们也确实能够在一些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看到有些老师在讲授法使用当中,灌输的成分还是蛮重的,所以讲授是不是灌输,其实要看老师们对它的理解,要看课堂教学的这种设计,要看老师们的表现。
所以,还是要注意,有些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只是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只是告诉哪个重点你去记忆,你去背诵,你去如何准备考试,而且告诉你怎么能够背的更牢,一天、几天看一遍,哪些重点的要记,那末,这表明,其实有些老师还是对讲授法有片面的理解,这种危险后果也不能完全就排除了。
正确运用讲授演示法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把讲授演示就当成一个单向的灌输,或者说效果成了这样的效果,那我们可不可以这么认为,这个老师对讲授法没有准确的去把握,或者说,他没有把这件事做好。
我想,任何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个老师具体去怎么理解、具体去怎么做的问题。
同样是大家都追求的,或者现在比较热的这个探究式学习,你做不好照样是事倍功半,讲授也一样。
“讲授”你做好了,照样可以事半功倍。
另外,讲授演示法虽然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应该给它一种新的理念,就是在实行讲授演示法的时候,这个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应该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能只是老师在那一个人占领课堂,并且把课堂教学只作为提高学生分数的一种场合和一个工具。
【要点3】与探究教学相比,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讲授演示法利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吕娜老师讲了一下讲授演示法的优势和不太有利的地方。
确实像我们老师在平常教学当中所感受的那样,讲授演示法
有它明显的优势,比如说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大量的而且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另外就是老师经过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包括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不仅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就是讲授演示法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就比较经济实用。
再有就是可以发展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和从教师语言当中获取知识的这种习惯和能力。
讲授演示法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讲授演示法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比如说学生更侧重于单向的接受知识,是接受性的学习,而且比较强调知识结构,所以就对于学生思维这种活动就会起到一定的限制的作用。
另外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呢,主要是老师活动为主,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少,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结】
实际上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关键是我们要取它的长处,发挥它的教学方法的独特的价值,这样在运用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去落实我们的三维目标。
那么刚才通过老师的访谈,还有我们专家的这些讲解,我们知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讲授演示方法仍然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且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二、运用“讲授演示”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策略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方法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讲授演示方法落实新课程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点1】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刘恩山教授曾经做客中国生物课程网的生物教学论坛,与广大教师共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这一话题。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也是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
让我们来看看几节课的引入。
【观点简述】
运用社会的热点新闻引入这节课的课题是DNA分子的结构,刚才播放的就是课的开头的一段。
这个录像实际上是讲了一段故事,这是关于一个产品的争议,这个产品是DNA的模型。
那么争议当中老师展示出了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到底是左旋还是右旋,想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入。
但是他在引入的后面归纳的要点,实际上说到了一个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DNA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说这个是生物学家才会用得到,专家们研究的时候才会用得到,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正是用了社会中的这样一个热点的新闻,让学生看到我们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对于一个普遍的公民来说,跟自己的工作、日常的生活会发生哪样的关系。
用这样一个事件来引入这样一个课堂,有时代的特征,也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他们将来可能想选择文科或者想选择其他的领域,也告诉他们这个学习,对他们来讲也是有帮助的。
这还是非常有创意的一个做法。
【观点简述】
引入实例,引导讨论,激发兴趣这个教学片断是朱桂贞老师通过激素调节这节课的片断,显然是以老师在讲为主的。
但是她的这个讲解,我看应该是学习完了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浓度之后,把这样一个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现在社会上青年人都得糖尿病的现象联系起来。
然后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来进一步的去理解这个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其实在这种讲授式的过程中,我觉得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她通过这样的联系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的内在的兴趣,这种兴趣比一般表面的兴趣更加持久一些,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这一段还是很有价值的。
这样一个内容,我们看到这个视频当中所展示的教学活动当中,相关的内容其实可以简单的变成老师的讲解,也可以做为一种选择至少老师把这些东西告诉你,让你接受,让你们来记笔记,然后回家记住了,我下回可能考考你,这可能是一种方式。
但是也可以变成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来说说他们的想法,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意来引导来启发,而且对要点他有一些点拨。
我觉得这个是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他们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来理解知识。
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段录像之后,我觉得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在使用这种策略当中要注意的,在学生的发言当中,个别的时候他们会流露出一点点错误的观念,老师在听到学生的这些发言时,要注意不一定要马上反驳他,不一定马上就要纠正他,可以让他们说,但是老师要留意后面的讲解,或者是后面相关的讲授,或者是探究活动当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相关的错误概念,不要让他长期的保留下来。
【小结】
对一个高中生而言,学习兴趣的激发更多的是来自内在的需求。
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关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是有意义的。
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概念,更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
我们可以得出提高学生在讲授为主的这个课堂当中主动性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外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不要让学生觉得离他的生活非常的遥远。
这也是我们高中课标的第四个理念。
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与他的生活相联系,实际上也要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否则他兴趣激发了,但是如果不是从他的已知出发的话,他学习的愿望也很难保持下来。
【要点2】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不仅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还要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开展教学,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以实现。
【观点简述】
调动学生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使教学成为建立正确概念的过程通过“基因”这个概念的这样一个科学史展示,老师并不是简单停留在让学生听一遍科学史,而是在听完了之后抓住中间几个名词,然后老师让学生做的是,找这些名词之间的关
系,其实这就是老师在了解学生,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这个“基因”的结构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
其实老师还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是一个策略。
【小结】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我们全中国人都关注的。
对于基因这个名词,大家也肯定是探讨过的。
那么学生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肯定也听过,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处理,确实是有思考的、也比较合理的。
实际上高中生在进入我们课堂之前,他的头脑不可能是一片空白的,他在生活中、在以前的学习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些看法。
这些认识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与这些已知相联系,不仅有利于他后一部分的学习,也更能使他想让学主动学习的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也就寻找到了第二个策略了: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即立足学生的已知展开教学。
【要点3】以思维的适当深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在以讲授和演示为主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一定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观点简述】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朱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她设计的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巧妙的,不是平铺直叙的把这个知识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创设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当中,她是以问题形式创设出的这个情境,使得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能够一起来思考,都会感觉到“这是怎么回事”,积极的跟着老师去探讨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所以从这个老师所采取的策略来看,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小结】
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灌输。
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注重运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讲授-演示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能主动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并不能说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好,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好。
方法只是手段,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实施讲授-演示教学方法,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也就得出了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三个策略,也就是课堂中要充分发动学生的思维,以思维的适当深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总结】
在这一节课当中通过这些录像,还有三位专家的点评引导提升,我想,我们归纳出了在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突破难关,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策略,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是教学要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的背景当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第二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这样能够使学生愿意学,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实现。
在教学当中,从建构主义来讲,它有更深入一层的含义。
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有一个起点能够走入教学,那么整堂课学生如何能够始终积极主动的参与,那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创设适宜的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我想要做到了这些的话,那么这个讲授的课堂也就像专家所讲的:是我们倡导的,仍然能够成为一个好课。
第2学时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要改变过去重知识,轻情感态度、轻能力的教学。
本章我们着重探讨如何有效运用讲授-演示教学方法落实课程三维目标。
一、有效运用“讲授-演示”教学方法落实知识目标
讲授-演示的教学方法曾一度被等同于知识教学。
在第九章介绍的教师访谈中,教师也谈到,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长处是知识教学的高效率。
本节我们就着重探讨如何发挥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长处,发展学生认知结构,落实新课程知识目标。
【要点1】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生物课程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
这样的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理解,才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
而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教学首先要搭建好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使富有逻辑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观点简述】
片断总评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当中,其实教师们已经注意到了生物课程是理科课程,理科课程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体现科学的特点,要有严密的推理。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看这个推理的过程还是很清晰的,一步一步从已知到未知,然后逐渐地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这其间的逻辑关系也反应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这个案例非常好的一个特点。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由浅入深、有序展开。
从开始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磷脂分子的单分子特点到多磷脂分子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情况,逐渐把问题展开,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
教学把握了严密的逻辑性结构,把握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引向深入,就使得知识目标水到渠成。
分析这个教学案例,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让学生对知识目标达成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去背诵?钟秀娴老师采取的策略是由事实推导到结论,这也是理科教学所倡导的。
教学片断中有两到三个科学事实,就是以前科学家做过的实验,比如红细胞膜的实验,还有磷脂酶和蛋白酶破坏膜的结构实验。
这些实验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过的,而学生无法去做这样的实验。
以这些科学家做过的实验让学生去分析推导,也就让学生体验由事实推导到结论的这种思维过程。
这样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这样一个知识点或者说这个概念会有深层次的理解。
曾有人质疑新课程会不会淡化了对知识的要求,这个案例对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回答,新课程对知识的要求其实不是降低了,而是高了。
追求学生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小结】
我们平常讲的教学要富有逻辑、讲解要严密,在讲授-演示的课堂教学中,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富有逻辑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理解,使得学生获得的是知识结
构而非零散的信息。
所以有效运用讲授和演示教学方法落实知识目标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结构化,在呈现上要有逻辑性,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也就是学生头脑当中的知识结构。
学生只有获得知识结构而不是散乱的知识点,才能达成我们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为一个公民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生产、生活、学习当中去。
【要点2】运用多种演示方法
生物学学习内容的领域很广,从微生物到宏大的生物圈。
有些学习内容仅仅凭借口头语言是很难描绘清楚的,而有些学习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话是很难达成理解的。
因此生物课堂上常常运用演示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观点简述】
演示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演示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通过磷脂分子模型来琢磨想象双分子层是怎么构成的。
学生谈出了头接尾的、头对头的、尾对尾的这个三种排布方式,没有教师的授意,这是学生自己摆出来的,哪一种对,或者说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下面教师要接着讲的。
教师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活动,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有帮助的。
教师不是说只有一种模型或者说只准许学生说一种模型,或者教师说你们去看着书上去,就是这个样的,而是让学生去提出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说出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提出这样的想法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新课程的课堂给学生这种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观点简述】
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在讲授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技术是可以来运用的。
以上王老师这节课,她其实是要介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豌豆杂交实验完全用语言也可以给学生讲。
有的教师语言很生动,也可以讲得很好,但是如果借助于这样一个课件,已经做好了的这种课件,就会显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教师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一位教师的语言不是特别生动的话,课件就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从刚才的教学片段里,我们能看到豌豆如何去雄。
因为很多孩子对豌豆花什么样的,他没有印象,通过视频,他们知道豌豆花是这样的,雄蕊在这雌蕊在这,杂交实验要先去雄,用一剪刀把雄蕊剪掉了,很生动很形象。
然后特别是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听王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高的矮的会不会产生不高不矮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最后通过课件演示,杂交一代全是高茎的,为什么呢?矮的哪去了呢?所以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使学生的思维也是在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为后面继续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就王老师的使用多媒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省去了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麻烦,便于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后面课堂教学,所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结】
恰当运用一些演示方法能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更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所以如何利用讲授演示方法,落实新课程的知识目标,就有了第二个教学策略,就是运用各种演示方法,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不过在运用各种演示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到采用模型也好,或者是用其他的替代物来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