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
1-9-1美苏争锋
![1-9-1美苏争锋](https://img.taocdn.com/s3/m/39963820915f804d2b16c158.png)
1-9-1美苏争锋一、选择题1.(2011·锦州模拟)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A.罗斯福新政B.新经济政策C.“冷战”政策D.“孤立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1947年”、“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等信息可知C 项正确。
【答案】C2.(2011·广东增城一模)“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
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
”针对这种情况()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时间1947年和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即可选出B项。
【答案】B3.(2011·湖北黄石模拟)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
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D.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5单元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教师用书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5单元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c17ae4dc376baf1ffd4fad9f.png)
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②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
③直接:法德的和解。
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一体化”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经济领域并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方面。
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某某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X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X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41cb052e2f60ddccda38a0ad.png)
(2)美国由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增强,政治地位提高,成为唯
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实力均衡,分别成
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 两极格局的基础。
(3)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特别是
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 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③ 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1958 年,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⑤欧共体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共同 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建立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进一 步加快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共同的对外政策。 ⑥欧共体的扩大:从 1973年至1986年历经三次扩大,
联、称霸世界。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②苏联的对策 a.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b .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两极格局最终形
成。
4.影响 (1)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 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引起了德国和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使世 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 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 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 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形成。
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 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 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 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 争逐渐激化。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297507b9f3f90f76c61bfe.png)
(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2、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B.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3、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4、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5、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
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7ae11cc1360cba1aa811daa0.png)
日本的崛起(一)、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崛起的启示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2.保持政局稳定,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3.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坚持改革开放。
4.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发展高科技,重视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6.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摆脱了,成为亚洲惟一走上近代化的国家,步入军国主义道路。
(2)一战时:1917年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占领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企图独霸中国。
(3)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与英、法一起瓜分德国在海外的。
在华盛顿会议上,被制约,失去了独霸中国的地位。
(4)20世纪30年代(1929—1933):日本在遭受的沉重打击后, 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5)二战中:与德国和意大利结为“”。
1945年,美国投放原子弹。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
(6)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
美国在日本进行,实行政策;经济上的援助;日本政府适当的经济政策,重视的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
80年代“”政策。
二战后,法西斯势力未得到很好铲除,势力及其“右翼”分子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开始谋求的地位。
是世界“”中的一员。
(四)、日本与中国联系1894年与中国进行“甲午战争”;1895年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与英、法一起瓜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153acbd64783e08122b6d.png)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一题1.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是否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从历史上看,地处内陆或荒漠干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沿海或有着丰茂水土条件的国家。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地处中纬度、海陆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江河入海口所形成的平坦地域,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和航运集散地。
在国际贸易成本构成中,运输费用占相当比重。
海洋运输相对于陆路和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而言,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
因此,从一国的江河湖海港口城市,以船舶装载大批货物运往国外港口城市,运费要比翻山越岭的陆路节省许多。
于是,一些靠近国际航线的沿海城市或有入海口的大江大河沿岸中下游城市,便逐渐发展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态势的变化,某些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国家和地区,也能跃居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发达的互联网通讯和高速便捷的航空运输所削减。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运输成本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有着重要影响,但切不可将其绝对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际空运方式的日益普及,地理位置的优劣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
2、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世界财富的源泉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答: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与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土地、水体、矿产、动植物等)和无形资源(如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与源泉,是当代国际贸易大宗交易的主要标的,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89f0ef2258fb770bf78a55c1.png)
上述规划和对策的实施,促进了日本重化 工业的成长,大幅度提高了国民收入,使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68年超过了英、 年超过了英、 年超过了英 西德等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西德等发达国家 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也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
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问题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然而,各个地方的财政能力相差悬殊,需要通过中央财 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 间的发展差距。
了!
美国和朝鲜隔着一个太平洋,离得太远,军用 物资运送时间太长。所以,美国相当一部分战争物 资都是从日本购买,美国还在日本建设军工厂,制 造简单的武器和装备。 从1950年开始,日本的经济状况靠着战争飞速 好转。
从二战结束到 二战结束到1951年,美国向日本提供的援助 二战结束到 年 亿美元,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60%。 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 亿美元 %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的各种订 货达到107.8亿元,占同期日本外汇收入的40%。
1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大力扶持。 2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 3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4日本一直实行低消费、高积累政策。勤俭节约的 国民 5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以公司为家 6重视发展教育。 7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取长补短 8全世界最优质的产品 追求完美
二战失败后,日本终于盼来了一个机会,那就 是朝鲜战争。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听到朝鲜战争 爆发的消息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下日本有救
这个时期的战略目标是推进现代化, 追赶美欧发达工业国。 出台的主要战略规划包括: 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2年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综合 开发规划》 以后又出台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日本列岛改造论》等等。 配套的发展或调整性的经济对策和法规包括: 《太平洋沿岸带状产业布局构想》 《煤炭矿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 20世纪五六十 年代,日本确立了 五六十 《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 “贸易立 国”的方针 贸易立 《振兴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等。 80年代提出 “ 科技立国”的方针 科技立国 90年代又提出 “ 投资立国 投资立国”的方针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a9cef1d10a6f524ccbf8579.png)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日本,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曾给我们多次带来灾难的岛国,将是我今天论述的重点。
日本,正如我上边所言,是一个岛国。
它和欧亚大陆西端的英国遥相呼应,成为分居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岛国。
但是,日本作为岛国存在,却不具备英国作为岛国存在所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日本的资源极度匮乏,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火山地震频繁。
这一切客观情况决定了日本人的生存危机意识和一旦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对外扩张性。
那么在说日本的两次崛起前,让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
一,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古代日本和我国的关系,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徐福渡海”的传说。
这个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的方士,曾两次从秦帝国带走数千童男童女和农具及耕作技术。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当今日本人全都是秦人后代。
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谬误。
日本在所谓的“徐福渡海”之前,已经有了绳纹文化,如果徐福渡海的说法是真,那徐福渡海时,日本已经是弥生时代了。
所以,并不是说,徐福东渡日本前,日本就没有人,或者满岛都是上窜下蹦的猴子。
日本也有其比较悠久的历史,应该说至少在秦代之前。
但是,尽管现在日本境内有相当数量的徐福墓,同时也流传着相当多有关徐福的传说,但严格的史学考证,并没有找出有关徐福的任何真实史料或出土文物。
古代日本和我国交往,真正见诸史料是在汉武帝时。
史书记载,当时倭国(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倭”的含义是“低矮”。
)自称“大夫”,朝贡于汉朝。
东汉光武帝时,倭国派人使汉,光武帝赐其金印,上书“汉倭奴王印”。
我国隋唐时期,日本积极学习隋唐文化,派出大批使者,考察隋唐建筑及制度。
通过学习,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我国元朝时期,曾力图征服日本,但均因风浪阻遏,不能实现。
我国明朝时期,丰臣秀吉曾想征服朝鲜,但被中朝联军击败,此后日本渐趋闭关锁国。
二,日本的两次崛起1.明治维新时期的崛起日本近代,德川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矛盾丛生。
中下级武士心怀不满,农民无地少地,整个社会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高三历史大国的崛起
![高三历史大国的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99a3d474be1e650e52ea99d3.png)
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
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 路,”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 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 ……“中国是个 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 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 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 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 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大国崛起
• 2、法国:历史上曾经两度辉煌 • 第一次: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 • 第二次:一战后,与英国共同主宰世界。 • 3、德国:分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9世纪末,
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改变和冲击了欧洲的格 局。成为一战的挑起者和发动者。 • 第二时期:纳粹德国的崛起——二战——改变和 冲击了世界格局。 • 第三时期:二战后的崛起(联邦德国的强大、两 德的统一、现在积极“入常”)
美国
1835
145
33.8(52.4)
15
21
12.8
1870
374
91.8(140)
45
42
34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 于怎样的地位?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
地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分)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2分)
大国崛起
• 5、美国的崛起 • (1)崛起过程: • 独立战争——基础 • 南北战争——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 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 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2)美国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 • 形成:二战后(条件、表现) • 动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挑战(苏联与其争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cfa74a131b765ce040814c6.png)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3)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2.形成(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1)经济上,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2)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2)战后的日本,国土荒芜,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1)美国对日本减免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2)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3)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4)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表现:1956—1972年呈现出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4.影响(1)外交政策:日本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这些国家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习题精选五十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习题精选五十](https://img.taocdn.com/s3/m/97042db56f1aff00bed51e81.png)
【解析】: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溯源克里米亚】材料一:1853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使俄国惨改,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俄国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它将来发展有用?这一措施在俄国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寻访克里米亚】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美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请问这次会议的名称?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探究克里米亚】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公投决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条约,西方国家随即发表声明,宣称克里米亚全民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俄方则表示,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两种不同态度针峰相对,所以普京如果最终从法律上确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归属于俄罗斯,那么将成为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国际政治事件,俄罗斯与西方将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战的格局。对于美欧来说,乌克兰亦是必争之地。从远期战略来看,遏制普京的超级大国梦,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大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因此,战争也是美欧的可能选项。——《搜狐新闻网》(3)材料中“冷战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4)有人认为克里米亚公投不是结束而是大国博奕的开始,“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感悟克里米亚】材料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投入使用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应用。使战争火力得以增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亡。——《搜狐网》(5)根据材料四,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业分层达标训练: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业分层达标训练: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5cc2772b160b4e767fcf3b.png)
学业分层达标训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A组基础达标训练1、国际政治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赫鲁晓夫改革C.不结盟运动兴起 D.欧洲联盟成立解析: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间为1953—1964年,而两极格局瓦解时间为1991年,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了,故D项错误。
答案:A2.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A.“八一九”事件B.叶利钦掌权C.苏共被排挤出政权D.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解析: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也直接导致了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A3、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美国重新称霸世界B.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解析:美国重新称霸世界的说法错误,而B、C两项虽然对两极格局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但不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D4、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
”能支持他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实力衰落B.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解析: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到了制约作用,故“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部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请问: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下面的哪一时间( )A.1989年 B.1991年C.1922年 D.1936年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欧洲东部”“巨人倒下”,由此判断出此“巨人”指的是苏联,苏联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故正确答案选B项。
大国的崛起(英法美意德日)
![大国的崛起(英法美意德日)](https://img.taocdn.com/s3/m/94dfd6f4941ea76e58fa0437.png)
国别史专题一、英国:(一)思想近代化:时间:15、16世纪代表: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影响:国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国际: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三)经济近代化:1、早期的殖民扩张: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方式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印度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十九世纪上半期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重要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时代特征:蒸汽时代影响: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重要的影响)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的过渡。
政治方面: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产生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1、一战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394464169dc5022abea005a.png)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着整个人类文明。
作为战略性资源,海洋既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决当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
海洋安全和保卫的指导方针,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海洋技术诸方面的最高策略,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经济与军事、近期与长远的海洋发展原则。
一、海洋强国的海权论思想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
公元前5 世纪。
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
16 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 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上实质上都是海权论,于19 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
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
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国海军的崛起,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5单元 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5单元 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a1427258fb770bf68a5543.png)
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目标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美苏争霸。
△重大史实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日本战败,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3)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关系。
双方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矛盾加剧,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
【知识拓展】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冷战”——两国的主要对抗方式(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表现【易错点拨】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以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为标志。
第二轮专题5 第2讲 从两分世界到一超多强(上课用)
![第二轮专题5 第2讲 从两分世界到一超多强(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879ce0770bf78a652954ba.png)
—————————————[轻巧识记]———————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 ——初步形 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 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
实力中心 经济发展状况 政治目标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知识专题篇
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第二讲
从两分世界到一超多强
岳阳市15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知考情·明考向 高频考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 形成 考情分析 1.关注时局:高考多以20世纪五
六十年代和90年代的重大事件
为切入点,考查世界格局的演 变,选择题居多 2.重点呈现:朝鲜半岛的分裂、
B C D
必须突破的重难点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 演变趋势
二战改变了国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原因 际力量对比; 欧共体、日本、中国和 多极化 世界格局
美苏对抗
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两极格局形成 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经互会解散(1991)
演变趋势
政治 共产党和工人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 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 正确选项 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造成德国分裂的主 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A项正确 当时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 干扰选项 排除B项 华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与地图时间不符,排除 干扰选项 C项 德国实现统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地图时间不 干扰选项 符,排除D项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案 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案 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7d993f59eef8c75fbfb347.png)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岳麓版单元归纳:1.一条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2.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3.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2)苏联则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美推行反苏、反共政策。
2.经过:(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3)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1949年苏联则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与之对抗。
(二)“冷战”进一步发展1.柏林危机:美国利用危机加快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德国不可逆转的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
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1949年北约建立(目的: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55年华约建立(目的:对抗北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历史影响: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受到核战争的威胁;③两者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ffe54d3887c24028915fc366.png)
1. 海洋时代-葡萄牙、西班牙15世纪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2.大业小国-荷兰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海运的世界市场),从中间商又慢慢演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3.走向现代-英国上(16—17世纪)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4.工业先声-英国下(18 — 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20090603大国意识是小国的悲哀
![20090603大国意识是小国的悲哀](https://img.taocdn.com/s3/m/42aecadad15abe23482f4d35.png)
大国意识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又是小国的悲哀。
如果一个帝国瓦解了,那么它的大国意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甚至大国意识的消散先于帝国瓦解。
当土耳其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一个突厥人组成的半岛国家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真正地瓦解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英帝国仅仅半个世纪之后,大国意识就消失了,再也看不到那种瘦削的阴郁的帝国官员(或许在美国人身上还有一些影子),有的只是乐呵呵的满脸堆欢的只会讨好选民的政客。
同时我们也看到,顽固的俄罗斯人还在坚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和其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地位,帝国思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算。
这次朝鲜核爆之后,举世震惊,全世界都在猜测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用打牌来解读朝鲜。
一般打牌,通常先是走单走对子,然后顺子连对之类的;但是这次朝鲜一上来就是炸弹开路,根本不给国际社会协调的时间,只能说有以下几个可能:一是朝鲜握了一把超级好牌,随便怎么打都是赢;鉴于朝鲜的内忧外患,这个几乎不可能。
二是朝鲜偷鸡,要掩饰底下的一副烂牌;三是拥有核武器不是牌,而是目的;我们观察到朝鲜流露出对于中俄两国的不满。
难道?如果朝鲜试图与周边国家并肩而立,那么这个想法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朝鲜认为研制、拥有核武器是主权国家不可置疑也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力,当然理论上的确可以这么理解。
民主化浪潮席卷世界,但是认为国家之间也民主了,那就比较想当然了。
小国安全应该借助于集体安全或者多边政治框架,而不是耍弄一把自己无力控制的大刀。
大国的美食,或是小国的毒药。
现在朝鲜搞什么“强盛大国”,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不知道怎么提出来的?尤其是在大国充斥的东北亚。
怎么从来没有听说瑞士、芬兰有这种狂妄的想法,可是他们的人民生活得非常富足。
我在朝鲜的身上看到了越南的影子。
它们对着美国或其他大国狂吠的时候,体会到了所谓大国的快感,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它们自身,而是背后沉默的大国。
越南直到现在还在坚持自己在南中国海的主张,个人认为越南将再次把自己的人民引入深渊,如果它们不能从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得到足够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xx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7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
1955-1970年间,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0.3%,其中1966-1970年间为年增12.2%。
日本的GNP1950年在西方国家中占第7位, 1960年超过加拿大,1966年超过法国, 1967年超过英国, 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一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岛国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第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工业生产增长高速度18年间,日本工业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3.6%。
六十年代的最后四年,平均每年增长为16.5%,这不仅在西方资本国家中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少有的。
日本的石油、化学、电子、汽车、塑料等新兴工业发展最快。
石油工业平均年增长34%。
2.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国民生产能力,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1955年为美国的6%,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9%,1970年是美国的20%。
1973年日本的重要工业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日本已有五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收音机、电视机、铅、人造纤维、和船舶;居第二位的有六种: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和棉纱;另有七种工业产品产量居第三位。
1955年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只有2.2%,而1975年就上升到8.3%。
在1950年时,日本的GNP为109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23美元,占世界上的37位,到了1970年GNP为1975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为1770美元,为世界的15位,即20年间GNP增长了18倍多。
3.整个工业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机械化和专家管理化、科学化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钢铁产量1969年美国工人年产253吨,日本为301吨。
xx的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①耐用品生产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特别迅速。
如小汽车年产量1970年为317万辆,而1955年为2万辆,增长158倍;1955-1970年间日本的电视机年产量由13万台增长到1378万台,增长100倍;合成纤维也增长了50倍。
②大力发展重型化工业,实现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
1970年世界炼钢炉炉内容积为2850立方米的超大高炉全世界共10座,其中日本占9座。
在世界10大钢铁公司中,日本占了5家, 1971年日本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③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能源以煤碳为主,现在转向以石油为主。
50年代日本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水力。
石油60年代只占37.7%,到70年代上升到78%,超过了美国和西欧。
由于石油产量的猛增,促进了石化工业的发展,1970年日本的乙烯产量310万吨,达世界第二位。
1957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70年代日本有12万吨级的矿石专船和30万吨级的油轮, 1970年的下水商船总吨位占世界的50%,在全世界最大的30个造船厂中,日本就占了10个。
4.第三产业兴起,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1955年到1975年,日本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23.1%降为6.6%;第二产业的比例由28.6%上升到35.8%,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48.3%上升到57.5%。
5.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中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日本的工业结构在这一期间已由轻纺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
1960年,日本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低于英、法、西德;但1970年达69%,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6.实现了农业技术四个现代化,即:农业机械化、裁培化学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从1950年到1967年,日本实现了水田农业的机械化。
日本农田配备的每公顷马力为10,居全球之冠。
水稻的机耕面积、收割面积和脱粒面积分别达到96%、80%、98%。
1955-1975年农业人口从总人口的40%减少到20%,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3%至12.6%。
7.日本的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不断提高1971年日本的出口贸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55-1971年间,出口中的轻工业产品由52.2%下降为20.6%,而重工业的比重则由30.8%上升为74%。
1973年日本的经济白皮书说:“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惊人的。
狭小的国土拥有大量人口和资源贫乏的我国,能够实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从世界历史经验来说,是一个奇迹。
回想战后的世界,反省过去的痛苦经验,致力于国际合作,先进诸国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注意扩大经济、技术的进步,及与此相联的资源,食物得到低廉充足的供应。
正是这些条件,使日本战后经济的奇迹成为可能。
当然即使处于这样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之中,如果没有我国的资助努力也是不会产生奇迹的。
勤劳而且教育水平高的一亿国民在自由经济下适应了战后的国际环境,才使日本的奇迹成为现实。
”8.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55年前后,日本的一般家庭追求的是三种神器,即缝纫机、洗衣机和电风扇,而1956年以后转成了电冰箱、电器除尘器和黑白电视机; 1965年后又转为彩色电视机、室内空调和小汽车。
到1974年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的普及率高达90%%,吸尘器、缝纫机、石油取暖炉的普及率达80%,采电和照相机的普及率达70%,小汽车的普及率在1973年也有36.7%。
〖1〗二.xx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日本强化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外,下因素对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1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资金来源的高积累和高投资政策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倍以上,从17784亿日元,到255461亿日元,每年的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资本积累率1955年为25%,1970年是42%, 1957-1973年间平均占GNP的38.4%,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
同期,美英法德分别为15.3%、19%、26.4%、27%。
日本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等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部门。
这四个部门投资达60%,日本的设备投资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工业相结合。
在1955年超过6年以上的机器占设备的43%,而到1964年,有一半以上的机器寿命使用不到三年。
资金来源在日本也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工人工资比较低,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是最低的,1953年每小时每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联邦德国的二分之一。
1970年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联邦德国的百分之七十。
日本工资收入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这是欧美办不到的。
其次,政府大量投资和贷款。
六十年代政府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
另外,日本国民储蓄额占西方世界的第一位。
个人储蓄额1970年占国民收入的20%,而美国是0.1%,联邦德国是14.3%。
1955-1970年日本人个人储蓄额从9121亿日元增加到94309亿日元,增加了9.2倍。
再则,日本大量引进外资达126亿美元,贷款67亿美元,这对外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科技立国和兴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4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60年代后期,日本的技术水平还美国、联邦德国和法国。
而到70年代初,已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
提高技术水平采取的是吸收性战略,即把世界的先进水平,作为本国的起跑点。
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1863项,到1979年,共引进31000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半来自美国。
由于日本具有世界第一流的技术水平,其结果是:其一,缩短了赶超时间,在50年代,日本落后于美国20-30年,在70年代基本上消除了落后局面,并且在钢铁、家用电器等方面,超赶了美国,也就是说,用15年时间集中了世界上50年的开发成就。
其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积累。
有人估计,从1945年到1970年间,日本引进世界技术项目只付出60亿美元的代价,而收益是1800亿美元。
日本的科学技术,是在引进中消化改造,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
日本很少有自己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它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亚于其它国家。
五十年代后期日本大量进口成套设备和现成机器,六十年代后期偏重于进口技术专利和技术情报及基础性的科学成果。
并且,为了鼓励日本的国产化,政府号召各部门一律用国产汽车。
日本人的口号是:“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
往往一个有重要经济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诞生在外国,而迅速推广应用在日本。
3.教育优先,大力追加教育经费,加强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195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共1599亿日元,到1972年增加到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行政费的20%。
战后30年间,日本的高等学校由48所增加到998所,增加了近21倍,大学生从82900人增加到213.58万人,增加了26倍。
1976年起普及了高中。
日本的科研人员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大国中仅次于美国,就工程师的人口比例来说,居世界第一位,大学中工学院和工业大学的比例也最大。
日本认为“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4.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大量利用海外廉价资源为前提的。
从1955年至1975年共进口原油13.8亿吨,铁矿石7.8亿吨,煤碳3.6亿吨,有色金属矿石1.2亿吨。
尽管日本的国内资源不足,但是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源贸易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日本的资源进口已占世界贸易的12%,超过了美国。
在石油提价以前,日本大量储存廉价石油,原油消费量一下子猛增了十几倍。
于此相联系,日本注重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新建的大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就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长期以来,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5.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亲密劳资关系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重视大设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改造。
用各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工厂、零部件加工厂和协作厂。
由于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实现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技术的自动化。
6.推行亲密劳资关系的企业管理经营体制日本的企业管理与美国不同,强调集团意识和尊重人的日本式经营,造就优秀工人、优秀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员组成的优秀技术团体。
如①在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搞终身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②按企业组织工会,宣扬工人、干部以厂为家,宣扬同企业共命运;有些工厂招收工人入股,管理干部可以轮流去美国或欧洲考察;③在企业中灌输家族思想,宣称经理好比父亲,干部好比长辈,工人都是家庭成员;④注意改善企业和职工关系,经理干部都要家访,每家的情况在公司的电子计算机里都有储存;经常组织运动会、老年会、钠凉会、恳谈会、冷餐会和旅游,通过这些活动来调整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