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单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尝:曾经
B.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安:怎么
C.以三国委.秦委:交给
D.以阴.助其急阴:阴谋
2.下列引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
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A.《六国论》的“论”和《师说》的“说”都属于议论性文体。
B.《阿房宫赋》和课文《六国论》的结尾都有警醒当今统治者的意图。
C.李斯列举四位秦君重用“客”使国富强的事实,意在暗讽当今秦王轻视人才。
D.从李斯的话中可知,秦的富强还在于国君任用商鞅、范雎等人进行各种改革。
4.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5.苏辙、杜牧和课文《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8.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0.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取材于韩愈《师说》)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
C.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1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13.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
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
14.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 ”的不良风气。
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 ”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 ”的结论;最后,以“ ”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1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
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
B.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净臣”称之。
C.豫游,出游,游乐。
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D.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
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
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冻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0.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文二: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①使天下.之人
C.①族.秦者秦也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D.①秦爱.纷奢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2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戌卒叫,函谷举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不吾知也
23.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B.两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六国论》是横式对比,感情激切;《阿房宫赋》是纵向对比、虚实相生。
C.《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
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
D.《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2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B.太尉,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自己的谦称。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书韩王
A.文中“中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的“中国”相同,均指中原地区。
B.文中“攻关”的“关”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关”均指函谷关。
C.“唇亡齿寒”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现在作成语,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D.文中的“袭”与后文“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之中的“袭”意思相同,均指袭击。
2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韩国反复无常,展转难测,天下怨之,所以杜仓担任秦相后才调兵遣将来攻打韩国。
B.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中天下共割韩地给秦国也是赂秦的一种形式。
C.烛之武劝秦伯退师,李斯谏韩王接见自己,都体现了二人从对方立场出发进行劝谏的高超艺术。
D.奏疏多随事谏诤,务求实效,李斯针对韩王不见自己发表议论,目的是劝说韩国不要助赵攻秦。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
(2)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
30.韩国不同的对秦政策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请结合文本第一段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
..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
..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二)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逮秦地之狭隘。
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
3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B.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C.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D.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缪”,为谥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
B.五帝,“五帝”有不同的说法,《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
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
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斗斛,斗与斛。
文中泛指量器。
旧时,十升为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3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开宗明义,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证明客于秦有利,秦以客而强。
B.李斯认为若秦国“弃黔首、却宾客”,等于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危害极大。
C.李斯担任秦相,治理百姓三十余年,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
所。
D.李斯在《狱中上书》中罗列自己的七宗罪,认为自己罪有应得,希望皇帝网开一面。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3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怒不尽A则有B余C勇D欲不尽E则有余贪F故虽并天下H而士I不厌兵。
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夫惟义可以怒士”中的“怒”是使动用法指“使……奋起”,与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鉴”的用法相同。
B.长短之术,强调的是要用所长、固所短之意。
具体来说,有扬长避短、固长补短和以长击短三种变化。
C.“据兵而寝”中的“寝”是睡觉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
含义相同。
D.“夫能以形固”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不同。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将领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胆略,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麋鹿在旁边突然出现现而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B.用兵要崇尚正义,在不义的战争中,一旦轻举妄动就决定了成败厉害,所以即使处于有利形势也不能轻举妄动。
C.凡是做将帅的要有智谋而又威严,士兵可以愚昧一些,这样士兵就能抛开自己的想法而听从号令,与将帅一同去拼死。
D.手中有武器。
面对猛虎,可以高声呼喊着打过去,可是空着手遇到一只蜥蜴,却会吓得变了脸色往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40.文章第六段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
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4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节选自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46.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睹古人A节义B之事C未尝不D感激沉吟久之E后蒙赏遇F赐名G敬宣
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又患疥”的“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含义不同。
B.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阴”,可知文中“山阴”在会稽山南面。
C.“卒成学士”的“卒”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含义相同。
D.“不暇他语”的“暇”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且不得暇”的“暇”含义相同。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梁元帝和田鹏鸾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尊卑、地位高低都应勤勉好学。
B.文本一叙写的众多人物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都为我们树立了勤学苦读的典范。
C.文本一朱詹家境贫寒,衣食匮乏,饥饿至极,只能起来偷东西吃,即便这样也没荒废学业。
D.文本二认为异端邪说、流俗传闻、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不仅浪费读书人时间,还腐蚀其心智。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50.古人读书注重态度,也讲究方法,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概括如何读书。
参考答案:
1.D 2.B 3.C 4.假如四位国君拒绝外来人才而不予接纳,疏远(外来)贤士而不加任用。
5.①苏辙认为齐、楚、燕、赵四国没有认清天下形势,没有帮助韩魏
两国抵挡强秦,结果秦国逐一击破六国。
①杜牧认为六国的国君没有爱惜自己的人民。
①苏洵认为六国破灭是因为有的国家贿赂秦国,壮大了秦国势力,导致自己更快灭亡,也导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援助而灭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阴,暗地里。
句意: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在秦国附近”错误,“附秦”,意思是依附秦国;“故”,缘故。
句意: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暗讽当今秦王轻视人才”错误,意在说明人才对秦国的重要作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向使”,假如;“却”,拒绝;“内”,通“纳”,接纳;“用”,任用、重用。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据《六国论》(苏辙)“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可以概括为:苏辙认为齐、楚、燕、赵四国没有认清天下形势,没有帮助韩魏两国抵挡强秦,结果秦国逐一击破六国。
①据《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以概括为:杜牧认为六国的国君没有爱惜自己的人民。
①据《六国论》(苏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概括为:苏洵认为六国破灭是因为有的国家贿赂秦国,壮大了秦国势力,导致自己更快灭亡,也导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援助而灭亡。
(三人观点的关键词分别是弃韩魏、不爱人、赂秦。
)
参考译文:
1.六国论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