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二)
教学目的:
1、揣摩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2、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写景名段,用心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
荷塘月色,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语言。

2、紧紧扣住本文文眼,即“这几天里心颇不平静。


这句话,抓住作者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进而领会作者复杂
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文中重点写景段落,并欣赏其中的画面美、语
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语文课本必修二,映入大家眼帘的
便是第一单元中一篇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这些写景状物的散
文有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似一幅幅
优美的画卷;当然,在描绘了这些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2、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随后出版了散文集《背景》,成了著名
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爱过知识分子。

3、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他是民主战士、爱
过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当时的他正处在反
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
不知道往哪里走的困境中,而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
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4、整体感知本文线索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5、赏析文中重点写景部分,即第4-6段
(1)讲读第四自然段,即“月下荷塘”部分
①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怎么描写?
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荷香缕缕
荷波颤动(比喻)
流水看不见的脉脉
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月下荷塘。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似的”,赏析此句子。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就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觉。

(2)讲读第五自然段,即“荷塘上的月色”部分。

①作者如何描写月色的?如何描写月影?
②找出实写与虚写。

如流水静静地泻
月光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月影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③作者写月光用了哪些动词?把“泻”改成“照”,把
“浮”改成“开”如何?
参考:看到“照”字,会让人想到流水,而“泻”字唤
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而“浮”会让人想
到漂浮、悬浮,同样有着一种轻柔的动态,让人感到青雾薄
薄的浮起在荷塘里,呈现出空朦的景色,十分的朦胧、飘渺,给人一种画面感,而“升”则失之轻柔。

(3)讲读第六自然段,即“荷塘的四周”
①荷塘四周有着哪些景色?
②作者的一个视觉角度怎样?如何写整体风光的?
远远近近
杨柳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隐隐约约的远山
树缝漏着路灯光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4)找出四至六段的叠音词,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

运用这些叠字的好处:①增加语言的音乐美;②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③传神描摹了景物特点,并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1、上节课欣赏了美景,这节课便该探讨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的情感线索在文中是怎么呈现的?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3、第一段点拨分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平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营造了一种孤寂、淡淡哀愁的情调。

知识点:
“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

”散文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4、探讨本文第三部分(7-10)
第三部分:在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并在思乡与遐想中
踱回家门。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
回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出“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
哀愁。

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此处,我们便可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5、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
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
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富有韵味。

梁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