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实验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实
验班)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苏轼的《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按照现代科技观点,该文中的“气”是指
A.脱落酸B.乙烯C.生长素D.甲烷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乙酸的结构简式:C2H4O2B.BCl3的电子式: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质量数为44、中子数为24的钙原子:44
Ca
24
3.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

若发现119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0族B.第六周期第Ⅱ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D.第七周期第ⅦA族
4.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1.50°的预定撞击点。

“嫦娥一号”担负的四大科学目标之一是探测下列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K、Th(钍)、U(铀)、O、Si、Mg、Al、Sb(锑)、Fe、Ti(钛)、Na、I、Cr(铬)、Gd(钆);其中属于主族元素的有()
A.7种B.8种C.9种D.10种
5.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A.抗氧化剂B.调味剂
C.着色剂D.增稠剂
6.将下列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静置后分为两层,水层几乎呈无色的是
A.己烯B.氯水C.酒精D.碘化钾溶液7.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最多的是()
A.C2H4 B.C6H6C.C2H5OH D.CH3COOH 8.星际空间存在着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星际物质。

下表列出了某些星际分子发现的年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五种氰基炔互为同分异构体B.五种氰基炔互为同系物
C.HC11N 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分子中三键个数的两倍与碳原子个数的差值为1
9.某烷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则该烃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A.C2H6B.C4H10C.C5H12D.C8H18
10.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11.元素X的原子,其M层与K层电子数相同;元素Y的原子,其L层上有5个电子。

X和Y所形成的稳定化合物的式量为( )
A.100 B.90 C.88 D.80
12.H2能在Cl2中燃烧生成HCl,HCl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H2和Cl2。

图为H2、Cl2和HCl 三者相互转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1 放热B.过程2 吸热C.过程3 放热D.过程4 放热13.有关如下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胶)
A.锌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
C.电子由铜极向锌极移动
D.反应前后铜片质量不改变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X) < r(Y) < r(Z) < r(W)
B.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碱
C.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
D.X、Y、Z 三种元素可以组成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1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0.5 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数为1.5N A
B.标准状况下,22.4L CCl4中含有氯原子数目为4N A
C.1 mol碳正离子(CH3+)所含的电子总数为8N A
D.标准状况下,5.6L庚烷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1.75N A
16.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一定条件下,苯乙烯能和氢气发生完全加成,
则完全加成产物的一溴代物有
A.7种B.6种C.5种D.4种
17.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0O2
B.该有机物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C.该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该有机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
18.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19.下图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两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相比,前者大
B.X、N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低
C.M比X的原子序数多7
D.Z单质均能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
20.有四组同族元素的物质,在101.3KPa时测定它们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a、b、c的化学式分别为Ne2、Br2、HF
B.第二组物质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还原性
C.第三组物质中C的沸点最高,是因为c分子量最大
D.第四组中各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2O>H2S>H2Se>H2Te
21.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装置中Pt电极为负极
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C.V2O5电极的反应式为SO2-2e-+O2-=SO3
D.V2O5电极附近的pH减小
22.下列实验事实与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一定条件下,分别在容积为1L和容积为2L的两个密闭
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氢气和碘蒸气,发生如下反应:
H2(g)+I2(g)2HI(g),获得等量HI时需要的时间
前者少
A.A B.B C.C D.D
23.—定温度下,向10mL0.40mol/LH2O2 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忽略整个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表所示:
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①2Fe3++H2O2=2Fe2++2H++O2;②H2O2+2Fe2++2H+=2H2O+2Fe3+。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2+的作用是增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B.反应①、②均是放热反应
C.反应2H2O2(aq)=2H2O(l)+O2(g)是吸热反应
D.0~6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3×10-2mol/(L·min)
24.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0 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ΔH<0,反应过程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曲线X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0~8 min,H2的化学反应速率v(H2)=0.75 mol·L-1·min-1
D.10~12 min,N2的化学反应速率v(N2)=0.25 mol·L-1·min-1
二、原理综合题
25.据参考消息网2021年4月8日报道,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发表了题为《石墨烯滤膜可能会让海水淡化更便宜》的报道。

另据人民网2021年2月22日报道,目前中国首款石墨烯锂离子五号充电电池正式投入市场。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所以又叫单原子层石墨。

①石墨烯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墨烯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碳的同素异形体
d.烯烃
H通过_________反应可得到石墨烷。

③一定条件下石墨烯与
2
④石墨烯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墨烯滤膜很容易让水通过,而盐却不行,这种使海水淡化的方法叫石墨烯滤膜法,请
写出海水淡化的其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1种即可)
(3)一种石墨烯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极,该电极上发生__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该电池的电解液中,+
Li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有机推断题
26.有X、Y、Z、T、U五种短周期元素。

X、Y、Z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41。

X和T的单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T2X(白色固体)和T2X2(淡黄色固体)两种化合物。

U单质在Z单质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物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1)各元素的符号是X__________,Y__________,Z__________,T__________,U__________
(2)Y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Y与T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
(4) YX2和U2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
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

27.一切植物中均含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础物质之一,一般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物A~F之间的转化如图所示(图中部分产物已
CO生成):
略去,且B生成C的同时还有
2
(1)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B、C中均含有的官能团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3)从A转化为F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类型有(______)
A.氧化反应B.酯化反应C.加成反应D.水解反应
(4)写出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与它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

四、实验题
28.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I.取5m1 0.1mol/L的KI溶液,滴加几滴FeCl3稀溶液(已知:2Fe3++2I-=I2+2Fe2+) Ⅱ.继续加入2ml CCl4振荡. Ⅲ.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1)探究活动I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Ⅱ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
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
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
信息二:Fe3+可与[Fe(CN)6] 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4[Fe(CN)6](黄色)溶液检验Fe3+的
灵敏度比用KSCN更高。

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ⅰ.请完成下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29.向2L 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 A(g)y B(g)+p C(g)+q D(g)。

已知:平均反应速率C A 12v v =
;反应至2min 时,A 的物质的量减少为起始时的23,生成B 、D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2
a mol 、a mol 。

回答下列问题: (1)0~2min 内,A v =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x A(g)y B(g)+p C(g)+q D(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g)的消耗速率与C(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x :p
②A(g)的物质的量保持恒定
③A(g)的消耗速率与D(g)的消耗速率之比为q :x
④B(g)和C(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y :p
(4)若A 、B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m mol/L 、n mol/L(C 、D 的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达到平衡时,A 、B 的浓度分别为0.5 mol/L 、0.1 mol/L,则m 、n 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用含m 、n 的等式表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A不选;
B.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故B选;
C.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C不选;
D.甲烷不具有催熟作用,故D不选;
故选:B。

2.B
【解析】
【详解】
A. 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A错误;
B. BCl3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正确;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 质量数为44、中子数为24的钙原子可表示为4420Ca,D错误;
答案选B。

3.C
【详解】
因稀有气体氡的原子序数为86,位于第六周期的0族,第七周期排满应含有32种元素,则第七周期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86+32=118,所以119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的第IA。

答案选C。

4.B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K、O、Si、Mg、Al、Sb(锑)、Na、I是主族元素,其余都是过渡元素,答案选B。

5.A
【详解】
A. 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B错误;
C. 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C错误;
D. 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A.己烯与溴水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2-二溴己烷,不能溶于水,分层,两层均无色,A正确;
B.氯水与溴水混合,互溶,不分层,B错误;
C.酒精与溴水混溶,不分层,C错误;
D.碘化钾溶液与溴水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KBr和I2,I2呈褐色,不分层,D错误。

答案选A。

7.A
【详解】
有机物转化成C2H4、C6H6、C2H4·H2O、C2·2H2O,等质量时,C x H y转化成CHy/x,y/x越大,耗氧量越多,烃的含氧衍生物中含有氧元素,在相同情况下,耗氧量减少,故选项A正确。

8.D
【解析】
试题分析:A.五种氰基炔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相差若干个CH2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显然这五种物质不符合同系物的概念。

C.HC11N 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故选D。

考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点评:掌握同系物、同分异构体、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9.B
【分析】
烷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说明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是相同的。

【详解】
A. C2H6只能是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相同;
B. C4H10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结构,分别有两种氢原子;
C. C5H12有3种结构,其中新戊烷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是相同的;
D. C8H18有多种结构,其中(CH3)3C(CH3)3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该烃的分子式不可能是C4H10,故选B。

10.B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形成共价键,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详解】
A.MgCl2中只含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CO2中只含C、O之间的极性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HCl中只含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
D.NaOH中含离子键和O−H极性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没有离子键。

11.A
【解析】
【详解】
元素X的原子,其M层与K层电子数相同,说明核外电子数是12,X是Mg。

元素Y的原子,其L层上有5个电子,Y是N,则X和Y所形成的稳定化合物是Mg3N2,式量是100。

答案选A。

12.C
【详解】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其中键断裂吸热,键形成放热,图中过程1
是吸热过程,过程2是放热过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放热过程,而氯化氢的分解是吸热过程,故答案为C。

13.B
【解析】
A.Cu为正极,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故B正确;C.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其中锌为负极,故C错误;D.Cu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u2++2e-═C u,析出Cu附着在Cu电极上,故铜片质量增加,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电极的判断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图为原电池装置,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Cu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u2++2e-═Cu,原电池工
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14.D
【解析】
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即Z为O,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是Na,只有Y和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Y为N,X为H,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半径大小顺序是r(Na)>r(N)>r(O)>r(H),故A错误;B、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NaOH属于强碱,故B错误;C、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即O的非金属性强于N,故C错误;
D、可以组成HNO3和NH4NO3,前者属于共价化合物,后者属于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15.C
【解析】
【详解】
A. 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数,A错误;
B. 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 CCl4中含有氯原子数目,B错误;
C. 1mol碳正离子(CH3+)所含的电子总数为8N A,C正确;
D. 标准状况下庚烷不是气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5.6L庚烷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选项A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苯的结构简式虽然可以用表示,但苯分子中并不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而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16.B
【解析】
【详解】
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气完全加成得到,在环上有四种H原子,在侧链上有2种H原子,因此完全加成产物的一溴代物有6种,答案选B。

【点睛】
掌握等效氢原子的判断方法是解答的关键,即①同一碳原子所连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②同一碳原子所连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③同一分子中处于轴对称或镜面对称(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17.D
【解析】
【详解】
A.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0O2,A正确;
B. 分子中含有苯环、碳碳双键和羧基,因此该有机物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B正确;
C. 由于苯环和碳碳双键均是平面形结构,且单键可以旋转,所以该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C正确;
D. 该有机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不相同,前者是氧化反应,后者是加成反应,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选项C是解答的难点,注意共平面题的切入点是平面型结构,有平面型结构的分子在中学主要有乙烯、1,3-丁二烯、苯三种,其中乙烯平面有6个原子共平面,1,3-丁二烯型的是10个原子共平面,苯平面有12个原子共平面。

只要掌握好这些结构,借助碳碳单键可以旋转而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不能旋转的特点,以及立体几何知识,各种与此有关的题目均可迎刃而解。

18.C
【详解】
A.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
B.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错误;
C.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D.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19.D
【解析】分析: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知,X为氧元素,Y为Na元素,Z为Al元素,M为S元素,N为Cl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的性质等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为O,Y为Na,Z为Al,M为S,N为Cl,则
A、Al、Cl两种元素的离子分别为Al3+、Cl-,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Al3+
<Cl-,A错误;
B、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X、N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高,B错误;
C、M比X的原子序数多16-8=8,C错误;
D、铝单质均能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氢氧化钠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盐酸中,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及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原子半径变化规律结合原子序数进行推断,首先审题中要抓住“短周期主族元素”几个关键字。

20.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组物质为稀有气体的单质,都是单原子分子,则a为Ne,而不是Ne2,故A 错误;氟元素一般无正化合价,则F2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还原性,但氯、溴、碘都有正化合价,因此Cl2、Br2、I2既能表现氧化性,又能表现还原性,故B错误;HF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但其沸点却最高,因为HF分子间存在氢键,故C错误;非金属性:O>S>Se>Te,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D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主要利用同族元素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分析、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21.C
【解析】
【详解】
A. 二氧化硫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因此该装置中Pt电极为正极,V2O5电极为负极,A错误;
B. 正极发生氧气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B错误;
C. V2O5电极是负极,发生二氧化硫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反应式为SO2-2e-+O2-=SO3,C 正确;
D. 由于是固体电解质,因此V2O5电极附近的pH不变,D错误;
答案选C。

22.C
【详解】
A.草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浓度增大会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B.温度变化一定对反应速率影响,升温,速率增大,降温反应速率减小,Na2S2O3溶液和H2SO4混合液在热水中浑浊现象快,反应速率快,故B正确;
C.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可参与反应过程,降低活化能,故C错误;
D.对有气体的反应,压强增大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C。

23.D
【解析】
【详解】
A. Fe3+的作用是催化剂,增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亚铁离子是中间产物,A错误;
B. 根据图象可知反应①是吸热反应,②是放热反应,B错误;
C. 根据图象可知反应2H2O2(aq)=2H2O(l)+O2(g)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是放热反应,C错误;
D. 0~6min内生成氧气是0.001mol,消耗双氧水是0.002mol,浓度是0.2mol/L,则平均反应速率v(H2O2)=0.2mol/L÷6min=3.33×10-2mol/(L·min),D正确;
答案选D。

24.B
【详解】
根据图知,随着反应的进行,X 的物质的量增大、Y 的物质的量减少,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X 、Y 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n(X)=(0.6−0)mol=0.6mol ,△n(Y)=(1.2−0.3)mol=0.9mol ,X 、Y 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0.6mol:0.9mol=2:3,则X 是NH 3、Y 是H 2。

A.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等,根据图知,t 1min 时,NH 3和H 2的物质的量仍然在变化,没有保持不变,则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逆反应速率不等,A 项错误;
B. 根据以上分析知,X 曲线表示NH 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 项正确;
C. 0∼8min ,H 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2n H v H t 10L 80.9mol =
==0.01125mol/(mi L m V n
in)⨯∆∆⨯,C 项错误;
D. 10∼12min ,NH 3的平均反应速,()()33(0.7-0.6)mol n NH v NH t 10L 2mi ===0.005mol/(L m )n
in V ⨯∆∆⨯,再根据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计算氮气反应速率为
0.0025mol ⋅L −1⋅min −1,D 项错误;
答案选B 。

【点睛】
本题A 项是学生们的易错点,学生们错误认为两曲线相交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t 1时曲线相交的含义仅是X 和Y 的物质的量相同,不能表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时应是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不一定相等,比如该题中第7min —10min 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第10min 时改变条件使反应正向移动,第12min 时再次达到平衡状态,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25.C c 加成 共价键 蒸馏法(或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a 还原 从负极移向正极(或由b→a)
【详解】
(1)①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因此石墨烯的组成元素是C 。

②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石墨烯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答案选c 。

③一定条件下石墨烯与氢气通过加成反应可得到石墨烷。

④碳属于非金属元素,石墨烯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类型是共价键。

(2)海水淡化的其他方法含有蒸馏法或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3)①根据电子的流向可知该电池的正极是a极,该电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该电池的电解液中Li+的移动方向是b→a。

26.O S Cl Na H
2H2S+SO2=3S↓+2H2O SO2硫
【分析】
根据X、Y、Z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41可知,若假设X 的原子序数是a,则a+a+8+a+9=41,解得a=8,则X是氧元素,Y是硫元素,Z是氯元素;X和T的单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T2X(白色固体)和T2X2(淡黄色固体)两种化合物,则T是钠元素,U单质在Z单质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物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U是氢元素;据此判断。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T、U分别是O、S、Cl、Na、H。

(2)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3)Y与T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Na2S,则用电子式表示Y与T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4)SO2和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SO2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硫化氢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则被氧化的元素是硫。

27.(C6H10O5)n(纤维素)+nH2O nC6H12O6ABD
2CH3CH2OH+O22CH3CHO+2H2O HCOOCH2CH2CH3、HCOOCH(CH3)2、C2H5COOCH3【分析】
一切植物中均含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础物质之一,一般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A是纤维素。

纤维素水解生成B是葡萄糖,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则C是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D是乙醛,乙醛氧化生成E 是乙酸,乙酸和乙醇酯化生成F是乙酸乙酯,据此判断。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纤维素,B是葡萄糖,C是乙醇,D是乙醛,E是乙酸,F是乙酸乙酯,则
(1)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纤维素)+nH2O nC6H12O6。

(2)B、C分别是葡萄糖和乙醇,二者均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电子式为。

(3)从A转化为F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类型依次为水解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答案选ABD。

(4)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5)F是乙酸乙酯,与它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中含有酯基,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CH3、HCOOCH(CH3)2、C2H5COOCH3
28.(1)溶液变为棕黄色(1分)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1分)
(2)ⅰ.
ⅱ.4 Fe3++ 3[Fe(CN)6]4-="=" Fe4[Fe(CN)6]3↓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探究活动I中Fe3+可把I‾氧化为I2,所以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棕黄色;探究活动Ⅱ探究活动Ⅱ,因为I2易溶于CCl4,所以反应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2)ⅰ.因为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
K4[Fe(CN)6],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清夜中含有Fe3+,则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不成立;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根据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所以乙醚层呈血红色,说明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成立。

ⅱ.实验操作“步骤一”中Fe3+与[Fe(CN)6]4-反应,离子方程式为:4 Fe3++ 3[Fe(CN)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