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

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二)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课文注音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投影出示——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提问: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品读.
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

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1)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2)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3)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五)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