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七下·桂平期末)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铭”一般是用韵的,“说”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 .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小说,在英勇顽强的尼摩船长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凡尔纳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C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和《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分别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

D . “游山西村”和“登飞来峰”都是动宾短语,“孙权劝学”和“河中石兽”都是主谓短语。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2. (8分) (2017七上·新乡期末) 古诗文默写,根据上下文或提示填空。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夕阳西下,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子夏曰:“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子张》)
(5)《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6)唐代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秋天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5分)
3. (10分)(2014·福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________。

(A.叹为观止B.叹为观之C.广为流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困倦颤栗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ào jiàn
________热飞________
(3)文段有一个词的意思为“极度兴奋”,这个词是________。

(4)从括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4. (15分) (2017九上·武威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去年,《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

如今,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在央视热播,唤起了观众对成语这一中国特有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

此档节目4月18日开播,7月6日结束。

【材料二】成语是汉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

它大多来自传统经典著作,高度凝炼,自成语境,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1)根据材料一,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不要出现具体时间)。

(2)作为材料二的佐证,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两个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

并写出其中一个成语的出处。

举一反三明察秋毫高山流水源头活水曲径通幽
(3)某校七年级组织学生收看了《中国成语大会》,并准备在本年级也举办一次“成语大会”。

请根据下列同学对电视节目的议论,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当面向年级组织活动的老师提一些建议。

小A:看来看去,比赛还不就是少数人的事?
小B:节目中的一些成语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没什么意思。

小C:看出来很多选手赛前都作了充分准备,但死记硬背的东西能长久吗?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
5. (12分)阅读葛天明的《迎燕》一诗,答题。

《迎燕》葛天明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B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 .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D .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2)请揣摩诗人使用“咫尺”一词的好处。

(3)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6.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猿则百叫无绝③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7. (19分) (2017七上·潮安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烟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处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

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扇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杠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常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一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20分) (2017八下·上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丁立梅
①一只鸟,蹲在楼后的杉树上,我在水池边洗碗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我在洗衣间洗衣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我泡了一杯茶,捧在手上恍惚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

它唱得欢快极了,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长曲更短曲。

我问他:“什么鸟呢?”他探头窗外,看一眼说:“野鹦鹉吧。


②春天,杉树的绿来得晚,其它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

杉树们还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

这只鸟才不管这些呢,它自管自地蹲在杉树上,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

偶有过路的鸟雀来,花喜鹊,或是小麻雀,它们都是耐不住寂寞的,叽叽喳喳一番,就又飞到更热闹的地方去了。

唯独它,仿佛负了某项使命似的,守着这些杉树,不停地唱啊唱,一定要把杉树唤醒。

③那些杉树,都有五六层楼房高,主干笔直地指向天空。

据说当年栽植它们的,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领了一批孩子来,把树苗一棵一棵栽下去。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杉树长高了,长粗了。

校长却老了,走了。

这里的建筑拆掉一批,又重建一批,竟没有人碰过它们,它们完好无损地,甚或是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④我走过那些杉树旁,会想一想那个校长的样子。

我没见过他,连照片也没有。

我在心里勾画着我想像中的形
象:清瘦,矍铄,戴金边眼镜,文质彬彬。

过去的文人,大抵这个模样。

我在碧蓝的天空下笑,在鸟的欢叫声中笑,一些人走远了,却把气息留下来,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你会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⑤鸟从这棵杉树上,跳到那棵杉树上。

楼后有老妇人,一边洗着一个咸菜坛子,一边仰了脸冲树顶说话:“你叫什么叫呀,乐什么呢!”鸟不理她,继续它的欢唱。

老妇人再仰头看一会,独自笑了。

飒飒秋风里,我曾看见她在一架扁豆花下读书,书摊在膝上,她读得很吃力,用手指着书,一字一字往前挪,念念有声。

那样的画面,安宁、静谧。

夕阳无限好。

⑥某天,突然听她的邻居在我耳边私语,说那个老妇人神经有些不正常。

“不信,你走近了瞧,她的书,十有八九是倒着拿的,她根本不识字。

不过,她死掉的老头子,以前倒是很有学问的。


⑦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

她衣着整洁,头发已灰白,却像个小姑娘似的,梳成两只小辫,活泼地搭在肩上。

她抬头冲我笑一笑,继续埋头做她的事,看书,或在空地上打理一些花草。

⑧我蹲下去看她的花。

一排的鸢尾花,开得像紫蝴蝶舞蹁跹。

而在那一大丛鸢尾花下,我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小野花,不过米粒大小。

它们安静地盛放着,粉蓝粉蓝的,模样动人。

我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你知道它时,它开着花,你不知道它时,它依然开着花。

是的是的,它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亦如那只鸟,亦如那个老妇人,亦如这个尘世中,我所不知道的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住在自己的美好里”,鸟、花、老妇人各自的“美好”分别是什么?
(2)本文语言优美,试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春天,杉树的绿来得晚,其它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

杉树们还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

(3)结合语境,揣摩第⑦段中“我”“ 听了,有些惊诧。

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时的心理活动。

(4)理解文章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七、中国名著 (共1题;共8分)
9. (8分) (2018七上·南山期末)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

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

”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文中的嫂嫂(罗刹)又名________。

(2)行者为何要借扇子呢?请结合原著情节作答。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作文
课堂上,讲解情韵深长,诵读激越铿锵……生活中,嘱咐温暖亲切,告诫严肃真诚……天地间,雨声淅淅沥沥,笛声婉转悠扬……
请你以“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题目,选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2-1、
2-2、
2-3、
2-4、
2-5、
2-6、
三、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5分)
3-1、
3-2、
3-3、
3-4、
4-1、
4-2、
4-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
5-1、
5-2、
5-3、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6-1、
6-2、
6-3、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8-4、
七、中国名著 (共1题;共8分)
9-1、
9-2、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