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3 |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 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 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4.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起义 ①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 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 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发展社会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大一统” (1)举措: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知识点 4 | 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 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情境探究
材料
汉代人口资料
汉代人口统计
西汉初年(前206年)约1 200万
汉宣帝末年(前49年) 约5 000万
东汉初年 约1 000万
汉和帝末年(105年) 约5 300万
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四个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
提示 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导致社会残破,人口数量处于低潮。西汉建立
4.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 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 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 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 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思维升华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中部也有相当 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 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 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会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 3.军事战争。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死亡或残废。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 的法令和政策;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等因素都影响人 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 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 口再生产方面。
关键能力 破
定点 1 | 全面认识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定点
材料 西汉初年,“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 (叛逆朝廷)之心作”。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 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 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2.东汉衰亡原因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 (2)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威胁。 (3)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榨取人民血汗,激化阶级矛盾。 (4)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
学科素养 破
情景
素养 历史解释Biblioteka —影响中国汉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1.含义: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 2.历史背景 (1)与匈奴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急需解决。 (2)汉朝初期,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导致部分商人、贵族富可敌国,影响中央集权。 (3)桑弘羊等人经济政策的影响。 3.措施: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政府募民生产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以间接控制 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铁的官营官府控制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 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 4.评价 (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在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部分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出现政府强迫民众购买的现象。
后,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数量增加,到西
汉后期人口数量达到高峰。西汉末年到新朝,政治日趋黑暗,农民起义爆发,社会动荡导致
人口锐减。东汉经过光武中兴,社会稳定、经济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到东汉中
后期人口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
讲解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 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 系的叙述。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通过时 空观念,准确判断出人口变化的时期,然后根据所学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角度分析原 因。
3.“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①政治: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 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③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定点 2 | 两汉衰亡的原因 材料 及帝(汉顺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 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而恶之,遂鸩 杀帝而立桓帝。并杀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惧焉。 1.西汉衰亡原因 (1)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百姓生活陷于绝境, 起义不断。 (2)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对百 姓敲骨吸髓,削弱了国家权力。 (3)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是政局混乱的根源。
3.汉初政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知识点 2 | 西汉的强盛
1.巩固政治统治 (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进行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中 外
历历

史 纲




人 教 版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必备知识

知识点 1 |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清单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原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 少 财政支出。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科技成就 (1)两汉医学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