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
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目录
ü 外国文学翻译的历史及现状 ü 外国文学翻译家及其作品 ü 外国文学前期翻译的不足
外国文学翻译的历史及现状
外国文学翻译的发轫期(1898-1916) 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期(1917-1937) 抗日战争及40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1938-
1949) 五六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1949-1966) 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1966-1976) 八九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1977-2000)
戊戌变法以前, 因外国文学的翻译在我国尚未全面展开, 译作 数量极少, 有关外国文学的评论文章也就难见到。1897年, 严 复与夏曾佑为天津国闻报馆合写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发表。 文章强调:“欧、美、东瀛, 其开化之时, 往住得小说之助。 ” 首次阐明了小说的社会作用, 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为 了“ 使民开化”,他们主张仿效外国,大量刊印小说。文中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译介域外小说, 但就全文立意来看, 主张译 介外国文学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 传统小说根本不能承担“ 使民开化”之重任,而创作新小说, 亦需以外国文学为借鉴。 更深入、更明确地论述翻译文学重要性的文章,是1898年发表 于《清议报》的梁启超著名论文《译印政治小说序》。梁启超 竭力提倡译介此类作品:“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 而有关切于 今日中国时局者, 次第译之, 附于报末, 爱国之士, 或庶览焉。 ” 梁氏的目的, 主要还不在于以此促进中国小学的转化更新, 而是想把这类外国作品作为宣传武器, 直接为维新派的政治斗 争服务。
中国与法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者的蹂躏,因此,法国反法西斯文学 作品也受到了中国抗战文学翻译界的重视,并形成译介热潮。法国 作家创作的反映法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作品,诸如短篇小说《 土伦》、中篇小说《海的沉默》、剧本《巴黎的搜查》等,也译载 于当时中国报刊杂志上。日本人写作的揭露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 华的文章、作品,受到中国译者的重视。桂林新知书店于1940年出 版中村义夫等人写的、林植夫译的《敌军士兵日记》。西安出版的 谢冰莹主编的《黄河》杂志1940年第2卷第4期“日本反战文学”专 号上的译作,主题都是揭露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938 年,汉口的新国民书店出版了《日本反侵略作家鹿地亘及其作品》。 鹿地亘的报告文学《追念日本三志士》(1940),《文学的感想》 抨击了丹羽文雄之流鼓吹战争的丑恶行径;另一篇报告文学《叛逆 者之歌》(1945)则取材于作者参加南宁战役的亲身经历;小说《 前进,又前进!》(1943)如实描写了反战日本兵,以及他本人在 前沿阵地所从事的对敌宣传工作。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始于1840年,中国人最早 翻译的外国小说是1872年《申报》连载的《 探瀛小录》,之所以没有视之为中国近代文 学翻译的开端,考虑的还是历史事件所具有 的意义是否重大、影响是否深远。
晚清时期, 欧美和日本文学大量输入中国, 从而形成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这 种现象的产生, 既有政治原因, 也有文学因素。从政 治角度看, 是因为当时列强进逼, 国家和民族危机日 益深重,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热 情, 以图输入西方新学来拯救祖国, 文学翻译便是这 一庞大的文化输入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 从文学方面 观察, 则是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学深感失望后所作出的 必然选择。人们发现,本国文学不能表现和满足他们 的现实需要, 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美学 情趣上都已落伍过时。这就迫使人们把眼光投向域外, 去寻找那些可以满足其审美需要的东西。
(三)以隐蔽的方式从事译介活动或为译事创造条件。 生存环境的险恶,限制了抗战文学的译介。在上海“孤 岛”,日本建立了新闻检查所,勒令中国人出版的报纸 一律要经过检查。这迫使《民报》、《立报》等先后停 刊;而继续出版的《时报》、《大晚报》等经过敌人的 检查,再也无法报道抗日的消息和发表抗日的言论了。 为了与敌人争夺舆论阵地,爱国的知识分子利用日本与 英、美、法等国之间的矛盾,利用日本对外商办的报纸 不予检查的特殊条件,以外商的名义做掩护,在租界内 创办了一批抗日爱国报刊,突破了日本的控制。 (四)欧美的“侦探小说”也受到通俗文学家的关注。 程小青翻译了美国作家范达痕的侦探小说《紫色屋》、 《花园枪声》、《金丝鸟》、《咖啡馆》等,秦瘦鸥翻 译了英国作家华雷斯的同类作品《蓝手》、《幽屋血案 》、《万事通》、《天网恢恢》等。
沦陷区的翻译文学 沦陷区的翻译文学,其主要部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区的翻译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沦 陷区翻译文学,1937年“八·一三”以后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 华中沦陷区翻译文学。上海的出版业异常活跃,翻译文学所取得 的成就也为人所瞩目,成为我国抗战时期翻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个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日本文学翻译异常繁荣。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只有找到有 效的言说方式,比如指责、批判,日本文学才可能被介绍和接纳, 否则是不受欢迎的。但在沦陷区,日本文学的翻译成果异常丰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部分译作是由敌伪出版机构出版的。 (二)欧美名家名作的翻译也是沦陷区译介活动的重点。对莎士 比亚、罗曼·罗兰、波特莱尔、奥托、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赛珍珠、纪德、契诃夫、梅特林克等的作品 或文艺思想,都有过系统的译介,还出过高尔基、巴比塞、辛克 莱、纪德、蒙田、波特莱尔等的纪念特辑。
清末最早评述外国文学的文章, 当数1873年 1月发表于《瀛寰琐记》第3期的《昕夕闲谈 ·小叙》。这是蠡勺居士为其译著《昕夕闲 谈》所作之序言。由于资料欠缺, 我们不知 道这部连载于杂志的外国长篇小说究竟是什 么内容。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 蠡勺居士对 外国小说美学价值的认识, 基本上还没有摆 脱旧小说“劝善惩恶”的窠臼。这反映出当 时的人们对外国文学的认识还相当肤浅, 大 体上仍把它们看作是与传统文学同一性质、 同一功用的艺术。
译者大多来自国统区和沦陷区,他们主要是周扬、成仿 吾、肖三、柯柏年、王子野、曹汀、付克、何锡麟、赵 洵等。为了发扬苏联抵抗德国的英勇斗争精神,配合理 论学习,周扬编译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肖三编译 了《列宁化与艺术》和《苏联文艺问题》等。车尔尼雪 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著作也受到了 关注。1942年周扬翻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 学》(即《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延安出版。后 来,朱光潜这样评论这部著作在美学界的深远影响,说 它“在我国解放前是最早的也几乎是唯一的翻译过来的 一部完整的西方美学专著,在美学界已成为一部家喻户 晓的书。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很多人都是通过这 部书才对美学发生兴趣,并且形成他们自己的美学观点, 所以它对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难以测量的影响”。
外国文学翻译的发轫期及繁荣期
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 翻译无疑是最主要的媒介之 一, 它是沟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桥梁。中国文化史 上, 虽然也曾产生了以玄奘为代表的一些著名的翻译家, 虽然中国对佛经的翻译曾经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全面的, 但 总的说来,中国文化还不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文化, 还有 其极端保守和顽固的地方。尤其张,中国似乎更愿意沉湎于老祖宗的 旧秩序中过一种太平日子,因而对外来的文化采取了闭关 守国的强硬措施予以拒绝。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所幸中国人善于变通, 难以数计的不平等条约 使国人意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窘境, 于是开始放眼看世界, 外国文学翻译由此开始。
解放区的翻译文学 抗战时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全面封锁, 解放区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客观上限制了文 学翻译事业的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延安文 艺座谈会的讲话》后,解放区的文艺得到了发展。但 是,在解放区从事翻译仍然相当困难:既没有正规的 外文教师,也缺少资料。受出版条件的限制,解放区 是用土纸出版的,印刷的质量差,发行量也很少。在 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共人员从重庆搞来一些资 料,再加上从国外回国后到延安的人带来的,在这些 有限资料的基础上,翻译活动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 计,《讲话》发表后,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 晋绥等几个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等地,在不到7年的时间 里,共出版56 种苏联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的单行本。
该时期译介的美国文学作品近30种,诸如德莱塞的《美国的悲 剧》、《嘉丽妹妹》等,马尔兹的《实情如此》、《舟会》等,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月亮下去了》 (共有3种译本),海明威的《战地春梦》、《战地钟声》、《 第五纵队》、 《蝴蝶与坦克》等。马耳译的《故园》,冯亦代、 袁水拍合译的《金发姑娘》,张尚译的《良辰》,汇集了英法 和欧洲其他国家战时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和独幕剧。 捷克斯洛伐克、挪威、瑞典、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十多个国家 的战时文学作品也相继译介。由于德国发起了二战,其时各国 纷纷与德国断交,文化交流也受到了阻隔。我国译界不能及时 了解同时代德国作家作品,就集中译介德国古典作家作品。该 时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德国名家小说集》、《德意志短篇小说 集》、《德国短篇小说选》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集中译介的 作家是歌德、席勒、霍普特曼、沃尔夫、艾兴多夫、施托姆等。 总之,这些作品涉及国家之多、文体之齐备,实属罕启超这种着眼于政治功利目的的翻译主张, 在 1905年以前的文学界, 普遍为人们所信奉。不管 是翻译家, 还是评论家,在谈到译介外国文学时 ,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此项工作与社会改良联系 起来。 由于人们普遍将译介域外小说与思想启蒙联系起 来, 故此期很少有人对翻译文学进行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清末文坛对外国文学的认识不 断加深。从1905年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一段时期, 关于外国文学的评述, 与前一段相比, 内容愈益 丰富。
国统区的翻译文学 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译介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成了国统区一个 热点。翻译苏联反法西斯文学的有曹靖华、戈宝权、王语今、葛 一虹等人,翻译英国反法西斯文学的有马耳、铁弦等人,翻译法 国反法西斯文学的有马宗融、金满成等人,翻译日本反战文学的 有夏衍、胡风、适夷等,从世界语翻译反法西斯文学的有胡愈之、 孙用等,陈瘦竹、方敬、秦似、彭慧、穆木天等也翻译过部分世 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和优秀名著。这支队伍遵循“合于我们社会 ”、“足救时弊”的原则,从事反法西斯文学的译介工作和世界 名著的译介工作。据统计,抗战八年译介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达 700多种,其中,俄苏作品最多。 当时,中国抗战文艺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苏联作家的反 映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生活的短篇小说、诗歌、戏剧,还出版 过较多的长篇小说和多幕剧作,诸如《俄罗斯人》(剧本,西蒙 诺夫作,桴鸣译)、《侵略》(剧本,李昂诺夫作,曹靖华译)、 《虹》(小说,瓦希列夫斯卡作,曹靖华译)、《复仇的火焰》 (小说,巴甫林科作,茅盾译)、《不朽的人民》(小说,葛路 斯曼作,林凌译)。
首先, 人们继续肯定翻译小说对促进社会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林纾的译著序跋里, 仍常常可以看到这类言论。其他作家、 评论家、翻译家也比较注重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这表明国人 对外国文学思想价值的理解, 比以前更为深透了。 其次, 开始从文学角度来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前期虽然 也有人偶尔涉及这一问题, 但因维新思潮正盛, 整个评论界 都侧重从政治角度讨论文学, 故对翻译文学的艺术影响普遍 未予重视。1905年以后, 翻译文学的艺术影响越来越大, 人 们再也不能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了。 通过翻译作品, 国人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艺术魅力, 认识到 外国文学不仅有新鲜的思想内容, 而且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于是, 中国作家便纷纷效仿。“翻译者如前锋, 自著者如后 劲”。 再次, 评论家们确认, 西方文学的输入, 有助于陶冶人们的 美学情趣, 提高国人的审美修养。西方小说的输入, 改变了 国人的传统小说观, 使小说真正跻身于文学之林。
抗日战争及40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
抗战时期,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国统区、解放区 和沦陷区。在国统区,译作一再遭到查禁,译者 遭到种种恐怖迫害;解放区的出版条件差,又时 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沦陷区,殖民 者明确规定要移植优于本土文艺的日本艺文,造 成日本文学翻译的畸形繁荣,而反法西斯文学的 译介环境则险恶艰辛。在抗日救亡精神的感召下, 三大块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在艰难地进行着,并 在炮火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