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洪武移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洪武移民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向昌乐移民一事,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的传说,朱元璋取山东,妄杀无辜,连童稚妇孺也不放过。
明兵卒登高远望,见有炊烟处即奔杀。
因而,人口稀少,便从山西等地向昌乐移民。
对此,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更期望在这方面得到众同仁长者的指教,以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从抄录的碑碣、家谱来看,我县约有百分之二十强的村为明朝以前的土著户。
如鄌郚、古城、贾陶、梁家庄等都是明朝以前的村庄。
据元泰定二年(1325年)《梁氏先塋碑》载:“梁氏世居潍州第十六都贾陶社梁家庄人也。
以农桑为业,历代绵远,不知昭穆矣。
”尧沟镇赵家埠头(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赵氏族谱》载:“始祖札忽歹,仕元为敦武校尉。
当明洪式八年(1375年),吾族始姓赵氏。
”从查阅的有关历史资料来看,据《资治通鉴•明纪纲目》载:“帝如汴梁,召徐达至行在,命率师北伐。
谕之曰:中原之民,久为群维所苦,故命将北伐,拯民水火。
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阁恤民隐,天厌弃之。
君实有罪,民则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朕实不忍。
诸将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安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民望。
达顿首命”。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元璋效法历代某些开明皇帝封建治法,以“民为帮本”,打天下靠民,治国赖民为哲理。
朱元璋不仅对百姓实行宽舒政策,就连蒙古官宦也施仁政。
昌乐城东尖庄村,元代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一被元朝封为“宣武大将军”的王义,“行昌乐县令,兼管勾提军民事,特封开国男,食邑七百户。
”王义的后人在明初未被侵凌。
另,朱刘镇大龙角村刘用兄弟五人,厉仕金元两朝,做过“廉访知事”、“运司照磨”、“盐司副使”、“盐司经历”等官。
他的后裔,散居昌乐二十余村,也没有明军诛杀的记载。
至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山东诸路,有可能在交战处派摇拉丁,但不可能在农村妄杀无辜百姓。
明朝洪武年间,大明天下定鼎,山东已是太平,朱元璋不可能也不会袭杀山东。
明洪武年问,移民入昌乐的情况是,河北省枣强县为最多,山西省洪洞县次之,江南也有少量。
移民户部分家谱,带有“奉牒”、“奉旨”、“迁发”内容。
如毕都乡响水崖(村),清咸丰三年(1853年)《夏氏族谱序》云:“景太祖伯叔兄弟十五人,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三日卯时自枣强县迁发青州府鼓楼西常家胡同,迨
至八世祖迁响水崖。
”又如尧沟镇大杨家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杨氏族谱序》云:“余杨氏,始祖讳殿禹,居河北枣强县。
有明洪武二年,奉旨迁至山东益都东鄙尧沟镇南里许英水东岸而居之。
”《资治通鉴•明纪纲目》载:“……凡四千余户,给牛种车粮资遣之,三年不征税……又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终洪武之世徙民最多。
”
洪武年间,大量移民有其历史背景的。
朱元璋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纳谏,借鉴历史。
曾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发展生产,积蓄势力,不几年便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他在立帝时,面临元朝依然强大的残余势力及“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的局面。
毅然采取汉魏自强之法,一方面令军队屯田,一方面移民均丁开垦荒地。
这不能不说明朱元埠确实具有高瞻远瞩的治国之策。
洪武初年,昌乐因金、元、明初连年战乱,土著民奔波流离,死于兵乱饥荒,人口大减。
又加自元初至元末,昌乐境内灾情频频发生。
仅据请嘉庆三年《昌乐县志》载:“大德九年(130 5)春二月,陨霜杀桑。
十年(1306年)十二月,饥,赈。
至大元年(1308年)夏五月,缄。
二年(1309年)夏四月,蝗。
延帖六年(1319年),诸路大水。
七年(1320年)夏六月,蝗。
泰定元年(1324年)夏六月,蝗。
三年(1326年)夏四月,饥。
明宗元年(1329年)夏,旱、荒、饥。
.至正七年(1347年)春二月,地震。
加之元朝苛政,民不聊生,凡此种种,是造成昌乐人口剧减的主要原因。
因此,把昌乐居民的减少归咎于朱元璋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综上所述,洪武移民,当地属流入之地,不论从家谱看,还是从历史记载的史料看,洪武年间向昌乐移民确而无疑,奉朱元璋调令而来也是事实。
但是,有关“朱洪武袭杀山东”的传说,既无事实,又无根据,属以讹传讹,应予纠正。
历史已经证明,朱元璋均丁垦田是一项进步措施。
明朝初年,我县同一些地区一样,“土、客”大融合,为富粮强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迄今已逾六百余年,沧桑变迁,创造了昌乐的文明。
北京方言使用人口不多,从东北,经河北到北京城,沿长城一个狭长地带,北京郊县有的用,有的不同。
北方话里要说使用语音最多的大概是河南话,河南、鲁西南都讲这种话,人口超过1.3亿,占中国1/10。
山东话又分三大块,除鲁西南讲河南话外,胶东人“我雪伙计,你棋(吃)了吗?”别有一格,其余的山东人基本是明末清初河北衡水一带的移民,以枣强县为祖先地,而不是山西洪洞,所操语言极为相似,山东话其实是河北衡水话,加上沧州一带,使用人口大概也有一亿。
无论河南人还是山东人,听北京话没有多少障碍。
如果电台用胶东话或者是汉人的祖先陕西岐山话、山西洪洞县播音,即使是北方的人也就没多少人能听懂。
附录一:
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欧阳修序
嘉右五年,岁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适长沙,之湘东,有文学士曰王永贤者来谒,出基谱嘱予序之,且曰:"吾王氏系出琅邪王之后,其族显于真定而支衍于江南,飘华缨、鸣佩玉者累世不绝,匪直万庆君已也。
"今揭阅厥谱,良非虚也。
又曰:"吾宗人家于湘东者不可指数,其初一本也,源流而未益分,于是乎有期功之属焉,有缌麻之属焉,有袒免无服之属焉。
世之薄者,于其疏属视如涂人,由无谱以稽之也。
使有谱焉,等而上之,则出于一本,旁而推之则分为群支,虽百世之远而祖考不忘、宗族不散,尊祖敬宗之心将油然生矣,此吾谱所以修也,君其为我序之。
"
予惟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支,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
世之谱其族者往往有之,然诞者上推古昔以为博,夸者旁援他族以为荣,不几于诬其族乎?今王氏之谱,据所可知而不失之诬,缺其不可考而失之夸。
推其祖之所自出,有尊尊之义焉;详其族之所由分,有亲亲之义焉。
其得古人作谱之法,而有合于东晋孙氏之谱矣。
乎文学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而文寝寝乎跻华,则夫亢宗昭祖而兴起后人,盖有日矣。
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
斯谱也安知不若昔之贵且贤者而并传与?附录二:
明澄海南洋王氏族谱罗亨信序
王之先本姬姓,盖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历汉晋,自北海以下为二十一望族,至唐又定为三望族:曰琅邪、曰太原、曰京兆。
所谓闽王审知者,则出自
琅邪,由威武节度使以绥靖邦民有功,进封王爵,居闽为最久,生长子孙,遂成茂族。
世传闽之王氏多其遗裔,为不诬矣。
有司徒曰介者,自泉徙居兴化。
后十六世孙淳,流避宋季景炎之难,迁居潮之海阳,今为刑部主事彰君之初祖也。
彰,纯孝人也,尝上重念本源之既远,下欲绵庆泽于将来,喟然叹曰:"自初祖来,迄今九世矣,其人存者无虑百十,籍虽异而里则联,爨或分仙而鳞则次,凡吉凶庆吊与夫春秋祀而无不至者,怡然为一诗礼大家。
然不有谱以统之,恐历世滋远,至有遗本忘亲之失,岂不深可悲已乎?"于是取家藏世重加考订虿增修之,一依宋欧阳文忠公谱例,列图析以来潮之祖为一世,至二世则分为四房。
四房之下,各随其子孙而系之。
庶俾后人知水木之有本源,笃孝敬而无或忽也。
若彰者,可谓能亢厥宗,无愧为人子孙矣。
谱成间,谒予为之序,因得周阅是谱。
其间负儒名、敦隐操者代虽有人,而擢科跻仕者则未之见。
至彰,始从师郡庠,业《春秋》胡氏学,中宣德乙犯卯元,正统己未以进士起家释褐,今官有声中朝。
族子度又领辛酉科乡荐,赴礼闱登乙榜,擢柳州府教授,岂非积之久而后发,啬于昔而丰于今欤?物理固如是也。
嗟夫!王氏之族由唐而宋,历元至今数百年,庆泽之流绵绵而不艾,亦惟祖宗储休累洽之厚以致之。
为后人者,诚能修德以培善基,积学而崇宦业,则祖泽愈远而愈盛。
是谱之传,尚亦有辉哉!昔徒以世望自高而不克勉,是有玷于祖,又岂得为孝乎!予与彰有乡邦契爱之好,因书此为之规云。
遗传学的优势造就子孙出类拔萃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王姓子孙出类拔萃,自然有着遗传学上的优势。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
与王姓宗族文化有关的遗传现象,有些表现在生物学系统,属于人类遗传学的范畴;有些是文化现象的遗传和陈迹。
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两种性质的遗传,对当今王姓人的先祖们来说,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因为王姓人的来源大多与帝王有关,原本就有高贵无比的血统,反映在遗传上,"龙生龙,凤生凤",世代相传,拥有遗传上的优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族中的子弟,大多从小就显得聪慧异常,与他人不同。
这如果不从遗传学角度找原因,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王家的杰出儿童历代都有,其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各姓。
其中最为典型者,如西晋王戎幼而颖悟,神彩飞扬,双目灿灿。
如同岩下的电光,看太阳也不觉得刺眼。
年六七岁,入动物园观赏猛兽,兽在栏中大吼震地,众皆奔走,惟其独立不动,神色自若;又与童友游戏道侧,见李树上果子挂满枝头,别人争相登树摘果,只有他游戏不停。
人问原因,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没人取食,一定是苦李。
"等人摘下一尝,果如其言。
另外,自东晋以至南朝,王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王悦"弱冠有高名",王珉"少有才艺,善行书",王谧"少有美誉",王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王僧达"幼聪敏",王融"少而神明警慧",王微"少好学",王昙首"幼有素尚",王僧绰"幼有大成之度",王俭"幼笃学,手不释卷",王训"幼聪警,有识量",王泰"幼敏悟",王筠"幼而警悟,七岁能属文",王诞"少有才藻",王惠"幼而夷简",王绚"早惠",王锡"幼而警悟",王质"少慷慨",王固"少清正",王敬弘"少有清尚",王秀之"幼有风采",王延之"少静默",王峻"少美风姿,善容止",王德元"幼有意尚",王悦之"少历青操",王素"少有志行"。
王褒"七岁能属文",王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
上述诸人,同出自一个家族,有父子祖孙关系。
在他们年少时还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但都显示出聪明异常,显然因为有优良的血统遗传。
当然,在王姓历代遗传学的内容中,还有另外一种性质的遗传。
如西晋司徒王戎"状貌短小",是一位身体不高的矮个子。
此后,他的族孙王旬、王敬弘、王筠等也都是短小身材。
史载王筠"状貌寝小,长不满六尺",当时一尺仅相当于今天的七寸四分,如此推算,他的身高仅有四尺左右,要比当时人平均身高低近一尺,难怪要被史臣特别记载下来。
王旬因为身材矮小,任大司马主簿时,被人嘲戏为"短主簿"。
王敬弘生活谨严,动静皆以礼法自持,甚至连站立坐下这些日常琐事,都有一定规范。
如此之类的事情发生在他这位小个子身上,未免显得过于滑稽可笑。
所以当时人把他起坐时的姿势和常人弹棋游戏的动作相提并论,说他的"起坐端方" "是弹棋发八势"。
另外一种在相貌和体形上的遗传,因为独具家族特色,有时还被当作王姓人的象征。
如太原王氏昶一支,自西晋汝南京内史王湛开始,声音粗犷,龙噪大鼻头,鼻上生满酒赘,人称"酒糟鼻王"。
后人在晋末因家难逃奔北方,初称太原王氏而无人相承认他的贵族身份。
像这样的"王"遗传,在族中已经是第五代人了。
不知今天自称是他后代的人,是否还有这种特殊的家族标记?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对家族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世说新语品藻篇》载,东晋中叶,王姓人中,琅邪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族人,各有一人名声最高,前者是王洽,丞相王导第三子;后者是王坦之,西晋司徒王浑曾孙。
两人相比,初以王洽名声为高。
但后来王洽早卒,坦之势位显赫,又长寿多福,遂后来居上,名声超过王洽。
如此看来,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对家族对自己,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人能够长寿与否,除与后天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有密切关系外,还受先天的家族遗传和素质制约。
根据对《琅邪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等家谱的研究发现,生活在王姓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王姓人,平均寿命比同时贵族和的平均寿命略高,分别是51.07岁和谐49.33岁。
被统计在这一平均数字内的,包括琅邪王氏二十九人,太原王氏九人,时间跨度是东汉至南北朝末年,约四百年时间。
上述三十八人,包括了这一时期王姓有年龄可考的绝大部分人,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们中年龄最高者是晋太保王祥,八十五岁;最小者晋司徒王戎子王万,十九岁。
若按年龄阶段划分,可知他们中八十岁上者有三人,七十岁以上者八人,三十岁以上者三十四人,三十岁以下者七人。
若将两族平均再平均,则49.70岁。
这一数字,仍较当时世族平均年龄为高。
与上述王姓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贵族们,在来王、谢、袁、萧四族并称。
其中谢氏的平均年龄是43.21岁,袁氏55.00岁。
谢氏向来被认为是"家世无年"的贵族,而袁氏平均寿命虽较王氏这高,但因为是其参加统计者仅六人,其中还有两位八十岁以上的寿星,因而提高了族人平均年龄数字。
所以,袁氏平均寿命的统计结果,还不具有普遍意义。
婚姻与遗传,向来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近代人发现近亲结婚会影响人口素质之前,人类社会中,一直把"亲上加亲"作为最佳的婚姻形态。
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使他们困惑不解的婚姻结局来王姓人的婚姻,在那个最荣耀的贵族时代,由于受门第观念的限制,通婚范围十分狭窄,"亲上加亲"的现象极为普遍。
因为这是当时贵族社会的通病,我们今天也大可不必为古人讳言。
以琅邪王氏为例,中表婚和血缘异辈婚大量存在,近亲结婚现象十分突出。
如王献之在东晋时娶简文帝女新公主,女嫁晋安帝,即安僖王皇后。
新公主即晋安帝亲姑母,王皇后与安帝为表兄妹关系;王偃娶宋武帝第二女吴兴长公主,女嫁武帝孙孝武帝,子娶武帝子文帝第六女监川长公主。
可知王偃子女配偶也都是自己的表兄妹;王琳娶梁武帝妹义兴长公主,子铨又娶武帝女永嘉公主,铨子溥娶武帝孙女余姚公主,后两对夫妻都是舅表关系。
炎黄子孙一向有同姓不婚的习俗,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并不排除辈不同的两族人可以世代通婚,甚至可以不考虑是否同辈。
在贵族制时代,由于婚姻被用作保持家族地位的手段,通婚的家族多是自己处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家族,因此使婚姻的选择范围极为狭窄,异辈间的婚姻屡屡不断。
如王献之与王嘏本是同族父子关系,王嘏是王览玄孙,但二人在东晋时同被先为晋简文帝女婿,一尚新安公主,一娶鄱阳公主。
至南朝初年,王导玄孙王僧绰娶宋长女东阳献公主。
僧绰族子藻娶文帝第六女临川长公主。
此后,这类婚姻还有王志与族子王莹同为宋孝武帝女婿;王与族子王实、王铨同为梁武帝女婿;王慈二女分别嫁齐废帝海陵王及废帝从祖江夏王,等等,其例之多,不胜枚举。
出现这种异辈间婚姻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婚姻圈过狭小的因素。
深究起来,这种异辈婚实际是原始血缘残余。
今天一苗、瑶、傣等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这种婚姻形态。
汉族中的血缘异辈婚,也只是在宋元以后才慢慢绝迹。
婚姻中因为有近亲通婚的因素存在,血统中一共同弱点多因之遗传,后代的素质受其影响也就在所难免。
王怿"不辨菽麦",王琮"不慧,为学生所嗤",都是受了上代人近亲结婚的危害。
这样的结局,显然是二人的父母们无法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