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第2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群落的动态
1.理解群落的演替及控制演替的因素。
(重难点)
2.理解群落的稳定性。
1.群落的演替
(1)概念
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规律
是群落朝着一个方向的连续变化过程。
(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①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②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③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2.群落的稳定性
(1)概念: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2)特点: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这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就会保持原状。
(3)群落的抵抗能力越强,就越不易发生演替;群落的恢复能力越强,受干扰后,就越容易恢复原状。
[合作探讨]
探讨1: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下列四项均会发生吗?并作出分析。
①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
②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③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
④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提示:②不会发生。
其中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
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探讨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
提示:次生演替。
不一定。
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探讨3: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
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归纳总结]
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
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例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3.群落演替的方向
②群落演替的原因不一定是群落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
③群落演替与无机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1.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解析】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
【答案】 D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人类活动总是降低群落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解析】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历程长。
人类活动也可能提高群落的丰富度。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选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 C
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结合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A、B项正确;群落最终发展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若气候条件适宜,可逐渐发展成森林,D项正确;由于环境的变化、新物种的迁入等,②处的物种组成与①处不相同,C项错误。
【答案】 C
4.生物群落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就是群落的演替。
一般来说,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 )
A.朝着最大限度地利用能量的方向发展
B.朝着充分利用水分的方向发展
C.朝着更充分利用矿物质的方向发展
D.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解析】一般来说,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朝着最大限度地利用能量的方向发展,不一定对人类有益。
【答案】 A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解析】池塘中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植物出现的顺序为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答案】 D
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析】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
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答案】 A
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答案】 A
4. 如果一个群落能抵抗住干扰它就不会发生演替,如果一个群落具有恢复力,那么在受到干扰后,它就会借助于演替过程恢复稳定,上述事实说明群落的稳定性包括( ) A.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
B.抵抗能力
C.恢复能力
D.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解析】上述实例说明群落的稳定性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答案】 D
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
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未发生改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