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苏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
【实施日期】20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苏州市统计局 2012年)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市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着力发挥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城乡统筹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升级、惠民生、促和谐,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经济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增长13.3%、11.5%、26.5%、30.0%和118.5%。
切实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先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9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3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0.2%。
农林牧渔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规模经营,提升发展水平。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粮食产量115.0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34.9万吨,秋粮产量80.1万吨。
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5.97千公顷,累计达到141.68千公顷。
新建高标准农田6.9千公顷。
建成千亩以上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 78个,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23个。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以上。
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89只,累计达到1601只。
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280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159公里,加高加固圩堤418公里,增砌护岸129公里。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5%。
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
全市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54家,累计达到3397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达到95%。
农村村均集体
收入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市88%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8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331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1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7.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4883亿元,增长19.2%;外资工业产值19124亿元,增长17.9%。
重工业产值20802亿元,轻工业产值7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15.6%。
优势产业稳定发展。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1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8.3%。
重点企业发展良好。
全市百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市新增制造业地标型企业7家,累计达到21家。
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全市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1%。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加速新型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
全市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达到17个。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16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经营难度加大,经济效益稳中有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利税总额1830亿元,下降3.0%,其中利润总额1320亿元,下降6.0%;产品销售率达到98.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增长。
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32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561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2%。
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5%。
运输邮电业
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管理现代化进程,提升交通运输效能。
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16.8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68.1亿元,港口建设投资26.0亿元。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30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5公里。
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6.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274.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3.8%;完成货运量1.56亿吨,货物周转量14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21.1%。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比上年增长15.6%;集装箱运量45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3.5%。
私家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
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223.46万辆,其中汽车150.6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20.5%。
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119.87万辆,比上年增长22.4%。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
全市邮政系统发送函件2.97亿件、特快专递1492万件、报刊3.2亿份。
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86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4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16万户。
国内贸易
结合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贸网络进一步健全,特色商贸区和商贸聚集区加速发展,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批发零售业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住宿餐饮业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18.6%;金银珠宝类增长28.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8.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2%;日用品类增长19.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5.2%;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6.9%;通讯器材类增长18.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8.8%。
全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22.56亿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41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50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90个,实现成交额3466亿元,增长16%。
金融业
全市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管理与服务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000亿元和1270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00亿元和1930亿元。
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200亿元和1180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03亿元和1660亿元。
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4600亿元,中长期贷款6800亿元。
证券交易市场总体较冷。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0 家。
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17万户。
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400亿元,比上年减少23%。
全年股票、权证、基金成交金额14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