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树600分考点 700分考法】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6 罗斯福新政和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 .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
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
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考点50 罗斯福新政
考法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考法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考法3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 考法4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考点49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考点50 罗斯福新政
考点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49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考法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考法2 经济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考法3 经济危机的影响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产值与就业人数迅速上升。 (3)作用:传统行业竞争力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发生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 发展的推动下,在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 的经济增长模式。
考法4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考法5 二战后西欧经济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1.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国家干预政策的调整: 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东石油提价, 引发经济危机,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主
1.经济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使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通过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 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农业政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 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3 .复兴工业 (中心措施 ): 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 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 作,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兴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 机会,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
专题16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本专题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为应对1929—1933年 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政权的 力量大力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 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使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资本 主义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促进了 经济的复兴。
1.实质: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 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 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2.影响 (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 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 有深远的影响。
1.表现: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所有的经济部门,银
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
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力特别 强。
1 .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 组成部分。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含义: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1 . 内容: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 和社会生活。 2 . 意义: 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被称为“凯 恩斯主义”;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理
论依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考点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法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法2 “人民资本主义”与“经营者革命” 考法3 建立“福利国家”
3.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实质: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实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从根本上说是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5.特点 (1)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2) 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益较多。(福利资金来源于 对富人征税)
6.发展
(1)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
(2)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强化了社会保障措施。 (3)二战后,西方福利制度进一步发展。
(4)20世纪8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缩小福利规模。
7.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1)挫伤人们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2)福利开支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经济增长速度慢,贫困人数增加,引起社会不满。 8.评价 (1)积极: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导致国家财政负担不堪重负;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要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
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人民资本主义 (1)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 势(大众持股)。
(2)评价: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
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