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北师大泉州附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阶段测试卷(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泉州附中初二下第三次阶段考语文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和运用(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3分)
⑴浩浩汤汤.()⑵薄.暮冥冥()(3)觥.筹交错()
(4)阴翳.()(5)伛偻
..提携()()
2、默写。

(10分)
(1),带月荷锄归。

(2.)天接云涛连晓雾,
(3)行到水穷处,(4)中无杂树,,。

(5)欲济无舟楫,。

(6)我报路长嗟日暮,。

(7)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屡见不鲜。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这样描写洞庭
湖:,。

(8)《长相思》中被盛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3、填空。

(5分)
(1)《桃花源记》作者是时期的陶渊明,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记”的意思是。

(2)《岳阳楼记》一文选自《》,作者,字,谥号文正。

(3)“黄发垂髫”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

4、下列句子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接/云涛/连/晓雾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感极而/悲者矣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阅读训练(60分)
(一)《桃花源记》选段(1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⑵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
..邑人来此绝境
..自乐 B.率妻子
C.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D.不足
..为外人道也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不足为.外人道也()(3)欣然规.往()(4)渔人甚异.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


8.写出本文所出现成语。

(写出两个即可)(2分)
答:
9.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

(2分)
答:
10.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3分)答:
(二)《岳阳楼记》选段(16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增其旧制.()(2)属.予作文以记之()
(3)霪雨霏霏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翻译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13.第四段写景的顺序,从时间上看是:;从空间上看是:。

(2分)
14.文中用“”一句描写微波荡漾的月光;用“”一句描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2分)
15.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2分)
16.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2分)
答:
(三)《醉翁亭记》选段(16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7.请写出与欧阳修齐名的两个宋代文学家:、。

(2
分)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佳木秀.而繁阴()
(3)树林阴翳.()(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9.指出下列各组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颓然乎.其间
A.胜
B.乎
胜事空自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太守自谓.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谓
D.秀
太守谓谁佳木秀而繁阴
2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21.文中“,”已成为经典
名句,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

(2分)
22.这篇游记以“乐”为中心展开,那么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那些“乐”?(2
分)
答:
(四)《湖心亭看雪》选段(11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3.本文选自《》,作者 ,字,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亡后不仕。

(3分)
2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余拏.一小舟()(2)雾凇沆砀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是金陵人,客.此()
2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名著阅读(10分)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
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26.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句的下句(即《水浒》第23回的题目)。

(1分)
上联:横海郡柴进留宾下联:
27.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

请将第二、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词填在下表中的空格处。

(2分)
描写对象动作描写的主要动词
第一回合第二回合第三回合
老虎扑、掀、剪兜扑、搭
武松闪
28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

(2分)
29.文章第一段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目的是什么?(2分)
30.在《水浒传》中,除了选段的内容,你还知道关于武松的什么故事吗?请举一例,并概括出主要情节。

(3分)
四、作文(60分)
社会是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受到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胸中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受到猜忌时我
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
请以“学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