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核舟记》教案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4篇
《核舟记》教案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
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
爱。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
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
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忆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那么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
器皿:器具。
贻:赠。
泛:泛舟。
黍:黄米。
径寸:长一寸。
罔不:无不。
有奇:还有零。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起。
敞:开敞。
相望:相对。
糁:涂。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两腮的胡须。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相比:靠近。
绝类:极像。
矫:举。
属:相类似。
诎:屈,弯曲。
历历:清清楚楚。
楫:船桨。
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平静。
夷:平。
叔远甫:字叔远。
了了:清清楚楚。
丹:红。
曾:尚。
盈:满。
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假设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根底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
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局部的组成。
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芒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突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例如: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以下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局部的。
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
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根底、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
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比方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那么,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
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根底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到达流利畅达之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拟,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拟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那么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
记叙文的根本特点是表达性和具象性,所谓表达性,就是用表达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开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那么是就描写这个。
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开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
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
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那么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
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那么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以下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局部,怎样切分比拟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局部,第五段是一局部,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反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拟。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缺乏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局部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
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
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拟〕诎数
2、口译并评价。
《核舟记》教案篇3
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二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肯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肯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肯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
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兴趣〞,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感觉〞。
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认句等内容。
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容易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学生学得枯燥。
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这种精巧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学生缺乏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容易流于一般化。
根据《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的学习活动中。
上课伊始,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非常震撼。
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
我在课外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
上课的时候,我说:“今天我们学习《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
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
〞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大增,纷纷提笔准备画。
没想到,他们立刻就遇到了问题:课文是怎么写的呀?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呀?于是,学生纷纷埋头认真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连忙看注释,或相互之间讨论起来。
平时我讲文言字句,大家都不愿意听,现在我变成最受欢送的人了,都追着我问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
这个过程花了近20分钟,实际的学习内容其实就是文言字词句。
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也许确实是枯燥的,但现在却将它隐含在画画的过程中了:要画好画,就必须读懂课文,因为画的东西要“符合课文〞。
等学生根本都画好后,我先让他们相互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评价一下画得怎么样,以及跟课文里描述的有没有不一样,跟课文比谁更生动,然后再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对照课文说说哪里比不上课文所写的核舟。
这个活动,教学意图其实就是“借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以自己的作品为参照,体验课文里写到的核舟的精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上,先理解课文中的描写表达出来的神奇精妙,再比拟自己画得准确、生动与否。
其实,“比拟自己画得准确、生动与否〞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引着学生去体验课文,体验核舟的精巧。
从教学形态来看,这堂课的主体就是在“搞活动〞,教学目标完全指向学生对文言知识和作品文化内涵的“体验〞。
过去,我们讲到文言教学,似乎体验教学用得不多。
大家似乎有一个看法,觉得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内容
必须讲,讲知识要领,讲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规律。
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识。
也就是说,不是看学生能不能说出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语言知识〞,而是看学生能不能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这两个方面靠的都是“文言语感〞。
“文言语感〞的养成,是靠多读,但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提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靠“多读〞(即阅读量)已经不可能,只能靠“熟读〞,就是读文言文要读得细和深。
用体验法来教文言文,就是要在“细读〞“深读〞上下功夫,到达深入学生内心,体会领悟文言词句的韵味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所谓“体验〞,就是要让外在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要到达这样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恐怕非用体验法不可。
再说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我们看到很多文言文教学,讲到文化的内涵,很容易出现一种倾向,就是脱离课文去空讲文化。
要么是把课文放在一边,去讲“孝文化〞“忠文化〞“臣文化〞,要么是先讲课文,再讲“文化〞,反正是“就文化讲文化〞。
这样的文化教学一是违背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即“从语言的角度学文化、文学、文章〞的根本任务,二是教学结果大多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学生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的条条框框上,或几点干巴巴的结论上,没有沉淀到内心。
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重在“记忆〞,而不是领悟、沉浸、熏陶、感化。
显然,记忆不是文化学习的主要方式,文化学习离开了领悟、沉浸、熏陶、感化,学到的不会是文化的精髓,只能是表皮。
我的体会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管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体验法都具有特殊的成效。
善于运用体验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核舟记》教案篇4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奉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奉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自学点拨。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
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许( ) 篛蓬( )石青糁之( )
多髯( )手卷( )衣褶( )矫首( )不属( )
诎右臂( )舟楫( )椎髻( )叔远甫( )篆章( )
2、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奉献,认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