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死水》优秀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教案
三维目标
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课前循环播放)
(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12月2021是澳门回归15周年的日子,15年前的这一天,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七子之歌》作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也深受听众的喜爱。
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朴素真挚,深沉感人的主题歌歌词的作者是谁呢?
——闻一多,这是七十多年前闻一多《七子之歌》组诗中的一首,体现了身处异国的他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一首蕴含着诗人深沉爱国情感的新诗《死水》。
)
二、走近作者
(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要想更真切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
闻一多是谁呢?)
背景: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5年5月回国。
抗战爆发后,1938年闻一多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讲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
被特务暗杀。
与新诗:1923年印行第一部新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分析“三美”,朗诵指导
(从新诗形式上讲,他提倡写作新格律诗,并提出了新格律诗写作的“三美”要求。
《死水》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三美”。
首先,什么是“三美”?)
“绘画的美”,指的是富于色彩的词藻的运用;(也就是说,诗人用一些容易引起人们视觉效果的五颜六色的词汇写诗,试图让读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类似图画的画面。
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一些富于色彩感的词语。
大家预习了《死水》,诗中哪些词语具有色彩感呢?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分析绘画美)
“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稳健有力。
)
“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教师讲解理论后学生以第一节为例轻读体会后一起分析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
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单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
而从韵律上看,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比如“花”跟“霞”,“沫”跟“破”,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
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反复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
研究研究如何朗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要特别注意停顿,重读,节奏,语气。
稍微点拨一下再放录音,学生跟读。
)
三、诗文鉴赏
(《死水》的“三美”我们就先体会到这里。
闻一多先生本人对《死水》特别欣赏,说《死水》不只长于技巧,其中还蕴含着他心中痛,心
中的火。
但自《死水》发表之日起人们对诗的思想内涵存在着争议。
那么,闻一多到底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并破译诗歌情感的指南针——意象。
《死水》一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是什么?——“死水”。
)
对课文的理解
研读诗第一节
1、“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诗人的态度如何?哪些诗句或词语突出了死水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诗的第一节。
明确: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
死水的特点
肮脏腥臭
作者态度:不如扔;爽性泼(愤激之语,厌恶)
研读诗第二、三、四小节
(好,诗的第一小节是总写,主要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从第二节起,诗人描绘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扔进死水沟以后的景象,那么,死水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找个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诗的第二至第四小节。
其他同学思考第二至第四节涉及到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指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死水的特点?)
2、第二至第四节涉及到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指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死水的特点?
明确:翡翠——铜绿
桃花——铁锈色彩光泽静态
罗绮——油腻
云霞——霉菌
绿酒——臭水形状
珍珠——白沫
歌声——蛙声声音动态
3、“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会因为作者的极力描绘变得美吗?真的会让我们相信是走进了珍宝店吗?为什么?
明确:不会——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全文的主旨,(为什么呢?东施效颦的典故大家知道吗?(可让学生讲东施效颦的故事)也就是说一位丑女,她外表天生就很丑,不管她怎么涂脂抹粉,浓
妆艳抹,搔首弄姿,不仅不会让她变得更加美丽,反而让人觉得更丑,更加恶心,甚至更加鄙夷,可东施自己却以丑为美。
那么诗人在这里给丑陋的死水涂以美丽的外形,鲜艳的色彩,是否也是以丑为美呢?造成的效果是什么?——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到美反而觉得更丑,更鄙夷。
那么,这种以极美的东西描绘极丑的东西,从事物的反面去表现事物并寄予一定的情感态度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反讽从反面或反语来讽刺事物。
以鲜明的色彩,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
)
4、诗的第四节写青蛙的歌声,这里是否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明确:是,以青蛙耐不住寂寞叫出的声音反衬死水的死寂,让人感到这“死水世界”的死寂和绝望,这也是一种反讽的艺术手法。
5、“死水”的象征意义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死水不仅不美而且非常丑陋。
那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沟死水呢?为写物而写物?不是的,肯定有其寓意,或者说象征意义。
现在给同学们三个与死水有关的时间,大家联系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以前后桌4个同学为一组探讨死水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
(1)从写作时间1925看:当是象征美国那黑暗的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从发表时间1926上看,象征北洋军阀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从诗集出版的时间1928上看,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大革命失败。
(关于死水的象征意义,我们更偏向于第三种理解,即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旧中国现状。
)研读第五节
(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诗人忍不住有一次揭露死水的真面目,更加肯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6、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
明确: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的现状,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他痛恨这丑恶的死水的存在,他痛恨,当然是要否定它,要让死水死亡。
但“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为什么?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我们一般会干什么呢?我想更多的人选择放松,彻底放松,或沉溺于网络,或沉溺于青春偶像剧,或蒙头大睡。
这时我们的父母看到了也许会在旁边不停地唠叨我们不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当父母的苦口婆心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他们会
是什么心情?肯定很生气,有时甚至会说我不管你了,让你自生自灭算了,看你以后能干些什么?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父母真的不管我们,真的对我们彻底失望了吗?肯定不是,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这只是一种激愤之语,其实更是一种爱儿女深情的体现。
同理,作者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激愤之语,一种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
联系背景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革命民主战士,而不是躲在书斋当他的学者读他的圣贤书。
假如诗人的心真的就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话,那作家还在那里呼喊什么、呻吟什么;还在那里愤激、痛恨干什么?可以说,他的心是在为一沟死水而悲哀、而激愤。
说到底,愤慨中有他的爱、有他的明智,有不可为之而为之的执着的、韧性的进取精神。
对犹如一沟绝望死水的丑恶的旧中国,闻一多先生除了厌恶,愤激,并于愤激中蕴涵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外,对祖国真的不抱任何希望吗?
其实,这句话还包含着他对未来朦胧的希望,对光明和美好的追求。
为什么?大家知道这几个词: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凤凰涅槃吗?死水已经够丑恶了,还把它“让给丑恶来开垦”,是让其更加腐烂,更充分暴露其丑恶的本质,以期达到物极必反,加速其灭亡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
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是打破旧世界,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即再生的意思。
正如朱自清对这首诗看法:“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来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
”
四、全诗总结
诗人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沟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绝望的死水。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