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 孙仙红刘俊玲李海立
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
1“海权”形成的不同时期
“海权”是一词是伴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目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海权”的内涵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关注。
1.1“海权”诞生前的孕育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们对海洋单纯的获取生存资料的原始阶段,海洋成为了人们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命宝库。
这种逐水而居的生活,是在“海权时代”到来以前非常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人类近距离感知和利用海洋,把海洋作为人类基本生存活动空间的重要历史时期。
1.2“海权时代”的到来
随着人类征服欲望的加深,到了十五世纪“海洋”开始被人们重视,15世纪开展的世界大航海运动,其直接结果就是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欧洲只是世界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只要借用海洋这块跳板,就可以征服世界、控制世界,并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的财富。
这期间,一个叫哥伦布的葡萄牙年轻人率领着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而这次航行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北美洲巴哈马群岛这块“新大陆”的发现,不仅拓展了欧亚非的陆上面积,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海洋时代,在之后的好多年里,一批一批的杰出航海家更为这个时代做出了美丽的注脚,自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是一个能拓展地理空间,是沟通洲际航行的大通道。
1.3“海权”的深入发展时期
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在更新过程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日渐加深,海洋已不能完全阻隔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地球逐渐被人们形容成为“地球村”,海洋把世界各国紧密的链接成一体,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分享着海洋这一“资源宝库”带来的利益,从而使海洋日益成为所有近代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末,当美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急剧提高时,它的产品总量加大,国内资本严重过剩,开拓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是其当务之急,美国是选择向海外开拓还是孤立于新大陆之外这是一个关乎美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之传统的政治势力和国民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意识也是它选择海外发展的不小阻力,但是马汉的传世之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3—1783》的发表,让美国坚定了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方向,它代表了美国社会对海权的呼声,并把美国带到了辽阔的海上。
海权理论也被世界各国所关注。
因此,我们把海权可以定义为: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近代中国也就成为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
有了对海权内涵的理解,更引发了我们对中国近代海权力量薄弱导致甲午海战惨败的深深思考。
2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与日本海权力量的差异
2.1中国
2.1.1国防策略方面
我国拥有绵延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从这个地理位置上来说,我国应该是一个地道的海洋国家,但是大陆意识浓厚的中华民族,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着浓厚黄土文化的大陆民族。
然而,600多年前,尽管郑和船队的风帆远达东非海岸,但为数不多的几次远航历史,并不表明中国已经开拓海洋,也谈不上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
当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的封建国家发起进攻时,清政府固执地认为,沙俄在西北的陆上领土的掠夺,导致我国
疆域减少,是大大影响清政府统治地位的最大威胁力量,所以,把国防战略的重心仍旧放在西北,尽管清政府在海防议之后作出了两者并重的抉择,但实际上则是缓东急西。
此刻,其坚持这样的国防策略,在英国的舰船利炮发起攻击的时候,只能委屈求和,割地赔款。
此举不仅失去了十几年反抗外敌时间和充足的建设近代海军的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错失了中国走向近代的重要历史机遇,失去的是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至关重要的制海权,钱损失了尚可积蓄,历史机遇的错过却永远难以弥补。
2.1.2军事保障力量方面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只是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遭到破坏的海防设施进行了修复,扩建部分炮台,未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尽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并调拨巨款筹建海军,向外国订购和自造船只,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清廷开始重点建设北洋海军。
中洋、南洋的海军建设基本废弛。
到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各类舰艇共25艘,后来又经过发展,舰艇总量在43艘上下。
编制主要是用英军的海军章法,后来因为清流言官的抵制,以及种种因素,没有再添置任何军舰和设备,而就在海军建设的时期,却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中混入废次品的矛盾:近代式海军与封建体制的矛盾,以及舰艇设备大量需要和经费支出的矛盾,其中经费的问题就深深的困扰着这只新式海军。
更遗憾的是,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确定的“避战自保”的指导方针,限制北洋舰队出来,把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对整个甲午战争的战局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败的重要原因。
2.2日本
2.2.1国防策略方面
日本在“黑船开国”之后,就逐渐在探寻自己的崛起之路,特别是明治维新运动之后,日本清楚地知道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要崛起必须要有真本事和硬实力,特别是在看到中国的近代海军建设迅速
发展的过程之后,日本更是举全国之力来打造自己的海军力量,并伺机寻找打败中国的机会。
日本把大海看成是通往中国大陆的桥梁,把争夺制海权作为掌握对中国作战主动权的关键,所以在发展海军的同时,一直在主动寻求同北洋海军的战略决战机会。
而这种主动出击和进攻的国防策略与中国被动的、消极的态度截然不同。
2.2.2军事保障力量方面
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建始于1868年,基本与清同时,1870年5月,兵部省拟制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为中心的建设强大海军的计划。
但难于财政闲难而夭折,到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拥有各式军舰31艘,日本海军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像清朝那样的资金不足问题.所以第一期的海军发展计划并没有完成.后来.明治天皇获悉后便于1887年3月14日.对当时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下了如下谕令.并在7月1日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使用“朕以为在建同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人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内库经费相当于天皇皇室的活动经费,而3O万日元相当于当时皇室一年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