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上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
适用专业:生态学
教材: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任选课,植物生态学旨在阐明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植物种的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环境对植物种的塑造作用;植物群体或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最终还要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植物生态学中心内容就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
包括四个方面:植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种群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化、循环、再生产过程中植物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2学时)
1.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0.5学时)
(1)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1.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0.5学时)
(1)植物与环境
(2)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
1.3 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0.5学时)
1.4 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0.5学时)
(1)植物生态学的历史前期
(2)植物生态学的建立
(3)植物生态学的新进展
重点: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
难点: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
第2章植物的生存环境(3学时)
2.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1学时)
(1)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
2.2 生物圈(0.5学时)
(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了解生物圈中的植被及其环境
2.3 环境因子的分类(0.5学时)
2.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
(2)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2.5 环境的尺度(0.5学时)
(1)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
(2)空间和时间尺度
重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难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第3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学时)
3.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0.5学时)
(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3.2 初级生产(0.5学时)
(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2)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
(3)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3.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0.5学时)
(1)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2)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
3.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0.5学时)
(1)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
(2)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3.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0.5学时)
(1)资源保障
(2)环境支持
重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第4章植物群落的结构(2.5学时)
4.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学时)
(1)群落的最小面积
(2)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
(3)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
4.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0.5学时)
(1)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
(2)群落的水平结构
4.3 群落的外貌(1学时)
(1)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
(2)生活型谱
(3)层片与层次
重点: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难点:群落结构的分析特征及群落类型
第5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3学时)
5.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学时)
(1)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
(2)植物群落形成的过程
(3)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
(4)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
5.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1学时)
(1)旱生演替系列
(2)水生演替系列
(3)演替的进展和逆行
(4)关于演替顶极理论
5.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1学时)
(1)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
(2)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应用
(3)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重点: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难点:演替顶极理论
第6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3.5学时)
6.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0.5学时)
(1)植被分类的目的
(2)被分类的途径
6.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0.5学时)(1)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
(2)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
6.3 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0.5学时)6.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1学时)(1)常雨木本群落
(2)雨绿木本群落
(3)照叶木本群落
(4)硬叶木本群落
(5)夏绿木本群落
(6)针叶木本群落
(7)雨绿干燥草本群落
(8)夏绿干燥草本群落
(9)中生草本群落
(10)湿生草本群落
(11)水生草本群落
(12)干荒漠群落
(13)冻荒漠群落
6.5 植被制图(1学时)
(1)植被图的种类
(2)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
(3)植被制图的步骤
(4)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重点: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难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第7章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2.5学时)
7.1 气候与植被(0.5学时)
(1)气候
(2)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
7.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0.5学时)
(1)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
(3)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7.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0.5学时)
(1)植被分布的垂直带
(2)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
(3)经度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影响
7.4 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0.5学时)
(1)纬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
(2)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
7.5 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0.5学时)
(1)区域性的植物群落调查
(2)区域内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分析
重点: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难点: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
第8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2学时)
8.1 种群的概念和植物种群特点(0.5学时)(1)熟悉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
8.2 种群分布(0.5学时)
(1)种群的空间分布
8.3 种群的数量特征(1学时)
(1)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2)植物的构件种群
重点:植物种群的特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难点: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第9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1.5学时)
9.1 植物种群的动态的描述(0.5学时)
(1)存活曲线
(2)种群增长模型
(3)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0.5学时)
9.2 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
(1)生殖生态学物征
(2)种群生活周期
9.3 植物种群调节(0.5学时)
(1)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2)无性系生生
重点:植物种群的调节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难点: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产量恒定法则”和“自疏法则”第10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3学时)
10.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0.5学时)
(1)植物种群遗传概述
(2)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0.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0.5学时)
(1)Castle-Hardy-Weinberg定量
(2)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10.3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行(0.5学时)
(1)植物种群的生态变化
(2)种群生态分化的成因与遗传来源
(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
10.4 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0.5学时)
(1)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变化
(2)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灵活度
(3)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
10.5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1学时)
(1)竞争、他感化学作用
(2)偏利共生
(3)寄生
(4)互利共生
(5)寄生
(6)植物与食草者
重点:植物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食草作用难点: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过程
第11章植物的生态适应(2学时)
11.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0.5学时)
(1)生态适应的概念
(2)环境与植物的适应性
11.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0.5学时)
(1)资源配置
(2)生活史格局的类型
11.3 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行(0.5学时)
(1)植物对极端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进行
(2)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进化
11.4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0.5学时)
(1)植物的生态型
(2)植物的生活型
重点: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
难点: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第12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3学时)
12.1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0.5学时)
(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3)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谢途径对环境的适应
12.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1学时)
(1)温度的生态作用
(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12.3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0.5学时)
(1)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
12.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1学时)
(1)土壤的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重点:植物与四大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难点:自然生态因子改变对植物的影响机制
第13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2学时)
13.1 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0.5学时)
(1)植物的引种
(2)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13.2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0.5学时)
(1)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2)种用植物防治环境污染
13.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0.5学时)
(1)植物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问题
13.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0.5学时)
(1)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网聊评估
重点:植物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和转基因植物的概念
难点: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
四、课程考核
(1)作业等:作业:5次;
(2)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1、曲仲湘,吴玉树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祝廷成、钟章成、李建东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