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写议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写议论文高中学生写议论文有两大难关。

一是不会表述论点,二是运用最基本的论证法、引证法也很困难。

针对这两大难关,我改变了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找出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反复讲解、总结,让学生体会论点表述的特点和例证的使用,并进行多次练习。

在高二结束时,基本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使全班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表述论点,能比较正确地运用例证法、引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写议论文。

一、论点的表述
议论文的论点表述要求正确、鲜明、集中。

学生表述论点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不集中,往往几个论点放在一起表述;二是不鲜明,表现是表述论点的句子很长,有的还用了否定句。

只有课文中的范例,才能纠正这两个毛病。

(一)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是这样表述论点的:“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其表述特点:1、开门见山。

2、是一个肯定句。

3、集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上。

(二)苏洵在《六国论》中对论点的表述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指出:六国灭亡,原因很多。

但一篇短文章只能论证一个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成了多中心论点,实质上是中心论点不突出,就叫不集中。

应根据写作目的,确定一个论点。

接着讲了背景,讲苏洵的写作目的。

学生通过对苏洵
论点的体会、感悟,加深了对论点表述特点的认识,又悟到了论点表述必须集中的道理。

因为《六国论》论点集中在“弊在赂秦”上,并未谈及其他原因。

以后学生写命题论文时,便掌握了论点的表述方法。

如写《培养青年人的毅力》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论点的表述为:“我认为青年人应培养自己的顽强毅力”,达到了正确、集中、鲜明的目的。

(三)巩固论点的表述方法,以达到真正的领悟,掌握。

在《思考的威力》中,有两句话都“像”是中心论点。

1、“这段简短的对话,道出了二个真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劳动、实践到有没有发明创造,除了社会条件和劳动态度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能不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2、“我们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典范。


学生对哪句话是中心论点起初争执激烈,但争论了一会后,一致认为:第一句不是中心论点,因为句中的“能不能”表述不肯定,不明确,不鲜明。

这样经过反复示例,多次练习,同学们对论点的表述达到了明确、鲜明、干脆、利落的要求。

二、例证中事例的表述及分析
学生使用例证法,除了事例典型,能论证论点外,还要过事例表述关,分析关。

(一)事例表述关
初学写议论文,学生对一个事例的表述往往200字左右,有点过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课本中议论文的典型表述为范例,总结了三种表述方法:简述、概述、点述。

通过阅读教学中的一再讲解、练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1、事例简述法。

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中,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的十六个事例论据。

这十六个论据表述的特点是:由于论点要用许多事实论据来证明,对这些事实不必一一叙述它的全部过程,诸如时间、地点、心理活动等,只按论点需要取其一点,舍其其余,用三五句话把能证明论点的那些事实简述出来就行。

以后多练了几次,果然效果很好。

2、事例概述法。

概述法的特点是:对于人们不熟悉的事实,要交代事情的全过程,但只能概述梗概,并有意识地点明与论点有关的事实。

学生带着这种认识,阅读《思考的威力》中的对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表述,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表述后,划出了关键词语“深思”、“探索地问”、“寻思”、“苦苦思索”、“反复思索”。

使学生进一步对概述的使用方法,范围有了了解。

接着让学生用概述法表述开头一段事例,结果字数减少了一半,并表述全面。

3、事例点述法。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一
段用的是点述法。

其特点为:对于人人皆知的熟例,不一定要叙述事实,只点出人名、事名就行。

必要时可在人名、事名前带些修饰语。

学生从这个范例中认识到了点述法很好,自己写议论文也可以用。

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事例的这三种表述方法俯拾皆是。

只要教师讲清,多次强调,学生就可以从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在自己的议论文中。

高二学期末了,学生就会根据论点的需要,人们对事实的熟悉程度,综合运用,完成从记叙文到议论文的事实表述的过程。

(二)事例分析关。

分析事例是指剖析蕴含在论据中与论点相一致的道理,使论点与论据连结起来,从而论证论点。

学生对典型事例表述的掌握已为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因为简述、概述与论点有关的事实,点述的修饰语都是针对论点的有目的表述的。

我选择了几篇议论文的段落作范例,使学生领悟到了分析的具体方法。

1、先叙事后分析事例。

《崇高的理想》举出从古至今的十六个事例后,便进行了分析。

先指出与论点有关的道理,再通过分析事实紧扣论点,最后得出结论,论证了论点。

2、边分析边叙述事例。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时,用的是边叙边议法。

在简述朱自清、闻一多的事
例后,有心理分析“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正是在叙事中分析其骨气,并得出结论“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扣到了论点“有骨气”上。

三、引证的运用及分析
学生在使用引证时,难在分析它与论点的关系。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用御孙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后,论证论点时的分析方法最为典型。

1、司马光先生对引用的原意进行解释:“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言后面的话便是对“俭,德之共也”的解释。

2、对解释的话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引申(深入,扩展),“君子俭能直道而行,小人俭可远罪丰家”。

3、论证论点:古人以俭为美德。

解释引证话的原意,引申扩展原意的内含(往论点上引申),最后自然得出结论,论证论点。

这是引证法的分析步骤。

学生经多次实践,便能掌握,渡过引证分析关。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论点的表述,例证的表述分析,引证的分析很多,有许多典型段落很贴近学生写议论文的实际。

只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段落认真分析、总结,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次单项训练掌握方法,并在自己写议论文时运用,久而久之,便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再加以过渡照应的训练,高二结束时,学生便能写出简洁利落的数千字的议论文。

至于论点的深厚、新颖,论据的典型属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这需要多去阅读,慢慢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