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导学案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第6自然段)捏
(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
(2)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①兵士(拿榴弹)“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弹)“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相信)
这句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都很有钱,而事实则不然,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
④方志敏“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微笑着,淡淡地说) 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
“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自若。
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明确:(第2自然段)热望—(第2自然段)激怒—(第6自然段)企望—(第8自然段)失望
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
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描写,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称之为“趣事”。
(第1自然段)
四、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事业!正因清贫,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板书设计
舍己为公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只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何为“清贫”即可,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便能更快掌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导学案第【2】篇〗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清贫》是革命传统名篇。
经手款项有数百万之巨的共产党大官身边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表现了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
公”的高尚美德,“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
正因为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现象,有兴“死于安逸”,所以更要发扬“清贫”的革命传统。
通过学习方志敏的《清贫》,我试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着种种考验,却始终矢志不移,固守清贫,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
教育学生更要牢记清贫的本色,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廉洁教育的渗透点。
当然教学本文要有别于政治课教学,所以以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他们理解方志民敏所处的时代,进而理解“清贫”的价值有一定的难度。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情况大相径庭,对与2班来说,学生学习习惯还在培养中,预习的效果可能会差些,所以教学重点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要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6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对课文理解障碍较少,但学生对于真正理解清贫,并传承这种中华美德可能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可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
课前预习:
查找方志敏的资料,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找一找关于方志敏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解题(此处可以让学生讲,可以留“尾巴”到后面解决)
“清”——“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划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旁披。
)
3、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播,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导同桌朗读。
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次朗读(男女生,师生对读)。
三、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四、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
2.圈划: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五、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六、学习“传*”一段
廉洁教育渗透点:
在一次缴获敌人20多万银元、2000多两黄金和许多*之后,方志敏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并未把它当成自己的战利品,仍然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也就是我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来源于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1.朗读,注意重音。
2.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1)、“清贫”一语的来历。
汉语中的“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语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死清贫。
”这里,清贫即是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
(2)、方志敏的“清贫观”。
方志敏的“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之意,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之意。
方志敏谈清贫,丝毫没有赞成贫困、固守贫穷的内涵。
社会学意义上,贫穷,是指没有钱,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从物质方面说的,一般不带有人文精神的含义。
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廉洁教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清贫”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也应该是循序渐进。
首先可以与学生回忆历的“安贫乐道”;然后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贫”的认识,与学生共议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贫”之可贵;最终明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小预习提示:如,找一找方志敏的生平资料,了解烈士事迹;在你的周围展开一次对“贫”的调查,了解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贫”的,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我想这一堂课更能驾驭自如,学生也能够更轻松地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教后感: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此入手,通过方志敏与两个士兵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方志敏这个在革命年代与无数危险和艰辛连在一起的名字,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通过讨论,通过收集方志敏的资料,同学们写下了《清贫是他的财富》、《坚守淡泊》等读后感。
懂得了“问生长久之道,则清心寡欲。
”懂得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正含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导学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
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2.默读课文,要求: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3.交流预设:
①国方兵士搜身的动作、凶恶的神态、威吓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他们贪污腐化、一心敛财的丑行,而方志敏临危不惧、革命信仰坚定。
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②从方志敏与国方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国方兵士自私贪财、穷凶极恶,方志敏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③出示语句“但我说出那几件……齿冷三天?!”
语气幽默,含有嘲讽的意味,说明他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在狱中仍然乐观、坚定。
流露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抓住国方兵士与方志敏进行对比的写法,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印象深刻。
)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交流对“清贫”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与对“清贫”的理解,小组交流比较容易。
)
四、课堂总结,练习巩固。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这是方志敏1935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他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有效复习与巩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
板书设计:
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方志敏廉洁奉公信仰坚定
国方兵士自私贪财穷凶极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