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有牢笼,找寻生命意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紫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固有牢笼,找寻生命意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紫颜色》
摘要:寻找“母亲花园”的妇女,美国二十世纪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讲述了黑人妇女西丽与其他黑人女性姐妹团结互爱、通力合作,跳出美国男权制社会下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牢笼的故事。
本文采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着重从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来分析小说《紫颜色》中主人公西丽由被动“隐形”到自动“显现”再到主动追寻性别平等,人格自由之路。
探究西丽如何寻回自我的认知构建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以此了解小说中个体意识和人物命运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西丽;黑人妇女;《紫颜色》;镜像理论
一、引言
1982年《紫颜色》问世,沃克的创作才完全走向了成熟。
这本小说的价值也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认可,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西丽作为一名非裔美国女性,婚前受继父侵害践踏,婚后受丈夫欺压当牛做马。
她原本选择一度默认和容忍被歧视被忽视的生活在一系列黑人女性友人的鼓励帮助下发生了颠覆性转变。
她的逆转与其内心世界与周围世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围事物以有声和无声的存在,每时每刻构成着一种个人主体“应该”成为的形象之镜。
他们所构成的一个个“他者”影响着西丽亚,并促进她“自我”的转变。
拉康所提出的“镜像阶段”理论对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观点进行颠覆。
镜像阶段在镜像理论中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阶段。
这一阶段本来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初是在镜子里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影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
而我们长期没有发现的事实是:假象成了主人。
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破碎身体的婴儿在镜中通过对自我的凝视产生
“我”的另一个影像,从而会受到影响与镜中之我达成一种想象性的认同关系。
随后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亲、街坊邻居甚至是社会潜在规则等一切
周遭的影响,在其他众人的反应和凝视下被建构起来。
自己的直观镜像与感性的
他人面容相互作用形成“小他者”。
《紫颜色》中以西丽亚为显著代表的黑人女
性群体在遭受白人社会强权和黑人男性的束缚下,在镜中反复探寻真我。
西丽亚
通过对镜像发生的误认,对众人凝视的主体变位,逐渐打破镜中幻像的伪自我,
把镜中与现实相交融最终达到确定性认同。
二、伪我之镜—西丽亚对“我”的奴役
小说开篇很长的篇幅平铺了一位弱小无助、逆来顺受的黑人女性形象。
可怜
的自我主体西丽,总是使自己融入那个由众人面相写成的“我”,也就是伪自我
的形象,她不知道,那还是一个无脸的不是镜子的镜中之像。
内心深处给自己的
生活下定义为无法逃脱被奴役的命运,其实是对自己本身的一种奴役。
沃克曾在
一次杂文竞赛中宣称,“即便我从一个‘寻找自由’的运动中只获得了对自己处
境的认识,那也胜过懵懂、遗忘、无望地面对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 而此时的
西丽正懵懂、无望地面对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没有感情,不懂反抗,接受生活带
来的一切苦难,不管是在父女还是夫妻关系中都甘做感情和肉体的苦役。
西丽把
那个他者误认为是处处牵动她生活的继父和丈夫。
(一)父女关系中沉默的“我”
“你最好什么人都不告诉,只告诉上帝。
否则,会害了你的妈妈”,面对继
父的威胁,年仅14岁的小西丽亚只是个听话的孩子。
还没有成年的她不知世事,被继父利用伤害生下两个孩子。
可邪恶的继父始终把沉默当作满足其兽欲的默许。
年幼的西丽哪里能知道这其实是作为一种诡计、一种欺骗、一种诱饵而加诸在她
个人的镜像之中。
即便后来她明白了这是多么丑陋的事情,但不知如何反抗的西
丽亚就这样长期陷入继父的摆布。
没有人愿意陷入黑暗的深渊,既如此西丽亚为
何不反抗呢?继父的凶恶让她怯懦了?社会的现状让她觉得顺从才能活着?她没
有见过身边女性抗争成功的例子?种种可能有关的原因都无法回避西丽亚沉默的
事实。
正如拉康阐述的镜像之我是对自我的谋杀。
这种自杀不是缘起于镜中直接
的映象,而是对镜像发生的误认形象、意象、想象。
西丽亚的沉默也正是对自己
的谋杀。
她丧失了自我的所有追求,放弃挣扎,误认为留下身体这一躯壳存活于
世就足够了。
过度的忍让和沉默换来的是继父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
仅仅靠自己,懵懂无知对的西丽处于一种动力无助的状态,缺乏抗争的动力源,还没有形成的
自我就很容易随波逐流。
(二)夫妻关系中顺从的“我”
西丽亚嫁给某某先生的过程实在让人无奈。
与其说是“嫁”,不如说“送”
更贴切些。
因为某某先生家缺少劳动力,懒惰的某某先生又不愿下地干活,所以
拖了一整个春天后,西丽和她那头牛才成为他本不情愿的选择。
继父和某某先生
商量把西丽嫁出去的对话不像是嫁女儿,更像是出售物品。
贬低她外貌人格的同
时标明她的可利用价值,甚至愿意把牛一起送出去也要摆脱“无用”的西丽。
新
婚那天,某某先生的大儿子把西丽脑袋砸破,流血直流,受到的也只是某某先生
一句无力的教育和西丽的忍气吞声。
西丽从一个牢笼掉进了另一个牢笼,不变的
是她顺从的态度。
西丽是缺少爱的,她小时候没有享受过父母亲的爱,婚后没有
感受过丈夫的爱。
在西丽成长的自我形成阶段,主体性建构的的重要影响因素
“小他者”即父母爱的缺失,使得西丽的现实自我缺乏一种本应由父母给予的
“镜像对照”,从而使镜中想象域上自我构建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占了上风,霸占
了西丽的内心,所以没有尝过生活甜头的她不知为何抗争,只能被动地顺其自然。
妹妹奈蒂也再三建议西丽亚,“别让他们摆布你,你得斗争,你得斗争”
(紫颜色,15)。
西丽直言不知道该如何斗争,她只知道怎么活着不死。
安分守
己地活着是西丽的生活准则。
拉康镜像说的本相不是一个自我意识对另一个自我
意识的征服,而是幻象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
镜中的西丽正是那个
幻象和空无,她被投射出的镜像形象蒙蔽,迷失在认识自我的第一步上。
继父和
某某先生抹杀了西丽真正的自我,束缚住了她。
三、目光之镜—姐妹对“我”的认可
拉康认为在这个被称为主体的舞台上上演的是穷尽个人一生的伪我与他者的
争斗。
这个镜像最初是镜子中“我”的影像,而后则是“我”周围的众人的目光、面相和形体行为构成的反射的镜式形象。
婚前西丽身边的众人是相信其继父鬼话,
咒骂西丽的母亲;是侵害未成年并威胁她闭嘴的邪恶继父。
故而他们反射的镜式
形象是受害者有罪论的镜像,这也是形成西丽前期沉默顺从形象的重要因素。
婚
后西丽身边的众人是拿她当牲畜使唤的冷血丈夫;是感染启发她的独立个性黑人
女性莎格;是劝说她通过斗争拿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的黑人姐妹凯特;是以身
作则不受丈夫掌控的黑人儿媳索菲亚;是一直陪在她身边鼓励她肯定她的妹妹奈蒂。
虽然仍然受到来自丈夫的压榨,但西丽收获到其他更多众人的目光之境是反
压榨求抗争的。
是她们鼓励她反抗,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作为黑女人的精神
之美和肉体之美。
(一)奈蒂陪伴性肯定
拉康阐明小他者起初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镜像,以后是母亲、父亲
和其他亲人的面容,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而伪自我正是在这种
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对象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起来的。
但是在《紫颜色》中,这个对西丽亚产生极大影响的小他者并不是父母亲,而是黑人姐妹们。
从故
事的开始,从目睹西丽不幸的遭遇开始,西丽身边就有一个鼓励她抗争的微弱存在,妹妹奈蒂。
她像萤火虫一样萦绕在西丽身边,给她带来那小片的光亮。
她在
继父迷上面前为姐姐辩护,夸她聪明。
甚至为了证明,把老师请到家里找继父谈
话力图说服继父允许姐姐西丽继续上学。
后来在姐姐被迫结婚后坚持教她学拼法,教她认为需要知道的事情,教她懂得天下发生的一切,教她去想问题去思考。
和
曾经被白人奴隶主奴役的黑人寻求出路一样,她也懂得需要靠知识唤醒那还未开
化的抗争意识。
西丽在奈蒂的鼓励下也努力地啃课本,也想变聪明点就可以想办
法和奈蒂一起逃跑。
这是西丽第一次从小他者那里获得了自我认同。
这也印证了
拉康所说的通过“另一个”形象来实现建构自我的意象功能。
妹妹的肯定鼓励不
是短暂的光亮,它虽微弱但持久。
在姐妹俩被迫分离后她仍通过写信给予姐姐精
神寄托,信件虽然遭到某某先生的拦截很久之后才被西丽发现。
但正是最终被发
现的信成为了西丽积蓄抗争力量的爆破口,被藏匿的姐妹信件作为压死西丽的最
后一根稻草失而复得了。
被父母亲占据的目光之境被更强的目光力量所取代,移
位给其他众人。
(二)莎格决定性引渡
莎格出现在西丽的视野里仅仅因为传闻和一张照片。
独特个性的传闻配上那
张自信随性的照片使莎格成为西丽心里传奇般的女性人物并对她充满好奇。
当莎
格生病落魄受万人嘲讽数落时,西丽细致入微的照顾使两个人因此结缘。
在莎格
无声的感染下,西丽也萌生了搞发网,做假发,把自己头发打扮漂亮些的想法;
和莎格的交流也让西丽想到了世界层面—她日常干活之外的新东西—并人生第一
次感到满足。
莎格就好像西丽镜中的“理想自我”,是她绝望中的希望。
镜外是
胆怯懦弱、沉默顺从的西丽,对某某先生唯命是从的骡子般存在。
镜内是勇敢自信、经济和精神都独立的莎格,让某某先生尊之敬之为之言听计从的个体。
为了回报身处困境时西丽善良的援手,莎格创作了《西丽小姐之歌》。
和奈
蒂在背后默默支持西丽不同,莎格在公众公开表示对西丽的肯定和赞美。
某某先
生以女人不该去酒吧这样的地方为由阻止西丽去酒吧,莎格明确表明需要西丽在
场并因此责骂了某某先生,莎格用行动再次把西丽带离她日常守着的一亩三分地
以外的新世界。
一桩桩一件件事推动了她们两个姐妹情谊的发展。
拉康表示,
“即便是人在无意识中释放出来的东西,也是他性和不真实的,因为无意识是他
者的话语。
”虽然暂时与妹妹失去了联系,但是西丽收到了来自莎格和其他姐妹
的他者的凝视和期待。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问题来源于童年所受的伤害、性冲动、父权压迫等。
西丽确实遭受了提到的这所有。
莎格开导西丽亚讲出自己被继父侮
辱的真相,打开西丽的心结,让她勇敢的面对不堪的过去便是解决困扰西丽问题
成功的第一步。
四、破镜重圆—“我”的重生
拉康的先行性指的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的认
同于他,并且是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来加以认同的。
结果,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
美国男权制社会所浸染的男人就是上帝式的定式思维作为先行他
者占据了西丽真我的位置,所以西丽在遇到莎格前也一直处于对这种社会观念无
意识的认同当中。
社会话语塑造着受众的思维,并直接决定着受众的行为。
所以
才会有:要是别人讲闲话,这个女人就找不到丈夫;女人应该待在家里;女人不
该去那样的地方;我的老婆不能这么做;我的老婆不能那么办……。
“看见自己”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主体性镜像认同。
得知妹妹的家书长久以来被某某先生故意藏
匿的时候,西丽镜中那个被塑造的形象已经开始破碎了。
当西丽决心跟着莎格离
开的时候,她就看见了自己。
“你这个卑鄙的混蛋。
我现在该离开你去创造新的
世界。
你死了我最高兴。
我可以拿着你的尸体当蹭鞋的垫子”(紫颜色,153)。
这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任人摆布,受人霸凌也不敢反击的女孩西丽了,她终于不用
活在别人闲话的恐惧中,而是举起手上的餐刀对抗凑过来的拳头。
当西丽在言语
和行动上有勇气反驳某某先生时,她便踏出了第一步,打破了原来镜中那个唯唯
诺诺的自我幻像。
在莎格的经济支持下,西丽思考起怎样谋生。
从给自己做裤子到根据身边人
的情况定制适合他们的裤子再到登广告做设计成立裤子公司,西丽运用自己的才
智创作了一项足以使自己脱离他人依附的经济产业。
以前西丽羡慕索菲亚因为有
姐姐可以投靠,所以在忍受不了丈夫哈波的控制欲时可以有选择出走的归宿。
现
在她也能成为其他想要独立的姐妹的投靠了,她已不再是小说开篇所展现的那个
卑微、麻木、任人欺凌的弱势承受者。
从前是从不正视她的继父和丈夫抹去了她
存在的价值,而现在她可以昂首挺胸把那掩盖住的人格魅力和生存价值展露出来。
经过了虚假的自我之镜的破碎和身边旧社会凝视的崩塌,西丽重新凝视镜子,重
新审视自我,重新找到了真正作为镜中“他人”的群体,最终寻回了迷失错乱的
真实自我。
五、结论
《紫颜色》描述了西丽在莎格以及奈蒂等黑人姐妹的不断认同中实现自我的
构建,从懵懂迷茫到低头屈服再到清醒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建构,最终达到了在他
者凝视下审视自我的力量。
西丽在他者的无意识认同下形成镜中的自我,屈就与
镜中唯唯诺诺的伪自我。
然后在其他众人新“他者”的不断启发中,认识到之前
的镜之错像,打破旧镜开启自我能动性行为意识。
最终在新他者和自我审视中实
现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照应,改变了自己被人玩弄鼓掌之中的受压迫的命运。
面对白人的重权压制和非裔美国男子对黑人妇女人格和身份的熟视无睹,黑人妇
女把挣脱牢笼、活出自我的情感寄托在社会身份地位相同的黑人姐妹身上。
通过
彼此的相互理解支持,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走出划时代的一条独特的女性
之路。
在非裔美国人觉醒之路上有很多依靠自身凿壁偷光式获取知识唤醒自我意
识的方式,可并不是所有受害的人都能自己救助自己。
有多少成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紫颜色》中的妇女情谊也让笔者看到了黑人女性群体团结的力量,也看到了黑人女性不被家庭和父权制欺压的出路。
作者简介:宋佳(1998-),女,河南许昌人,汉族,河南大学在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Alice Walker.The Color Purple[M].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an imprint of The Orion Publishing Group Ltd.2014.
[2]Ross,Daniel.W.Celie in the Looking Glass: The Desire for Selfhood in The Color Purple[M].New York: Modern Fiction Studies,1988.
[3]黄丽娟.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06): 86-87.
[4]金阳平.拉康“镜像理论”探索自画像的自我异化过程 [J]. 新美术,2015,36(12).
[5]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09-311.
[6]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03): 95-97.
[7]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 [J]. 文艺研究,2010(04).
[8]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