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合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有白色沉淀产生
8、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1、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蓝色沉淀消失
2、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变成蓝色溶液
3、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有蓝色沉淀产生
4、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3 = Fe(OH)3↓ +3NaCl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流态化诱导结晶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1. 前言
重金属废水大多浓度低,成份复杂,处理要求又非常严格,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各种重金属成为近些年环保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有关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和方法很多,如常用的中和沉淀法,化学沉淀法及离子交换法等,但使用的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如处理速度慢,处理流程长,占地面积大,易造成二次污染等。

而流态化诱导结晶法处理重金属废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去除率高,操作方便,运行经济,占地面积小,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后的重金属离子可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可以弥补广泛应用的传统化学沉淀法的不足之处。

2. 工艺过程及分析
流态化诱导结晶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主要装置是颗粒反应器,在柱型的颗粒反应器中部分添充合适的颗粒(常用的多为硅砂)作为诱导结晶晶核。

重金属废水从反应器底部射入,保持一定的流速使得颗粒反应器中的颗粒呈流态化。

同时,向反应器内投加某些化学药剂,如纯碱等,使得废水中的生成重金属难溶盐处于过饱和状态。

水中的CO32-等与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难溶物就可以以大小合适的硅砂颗粒为晶核,沉积在其表面,即形成非均相结晶,从而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在这种流态化结晶的过程中,如果重金属难溶盐在溶液中直接析出,即形成均相结晶,生成物呈絮状,含水率高,会随水流带出,从而影响重金属的最终去除。

通过优选操作条件可以使重金属难溶盐的非均相结晶过程占主导趋势,从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

反应的进行条件选择使废水中金属离子处于过饱和状态,填充了硅砂的颗粒反应器是一个可提供非常大的结晶表面的流化床;因而发生非均相的诱导结晶反应很迅速,颗粒反应器的容积不需很大。

多种重金属离子,如Cu2+、Zn2+、Ni2+、Pb2+、Ag+等,都可以用此方法去除。

长期进行流态化诱导结晶反应,作为晶核的硅砂颗粒逐渐长大。

当其粒径超过某极限值时,硅砂起诱导结晶的效果会降低,从而导致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

故应周期性的更换硅砂,更换下来的硅砂可以作为矿石回炼,也可溶于强酸对重金属进行回收,或其它无害化方法的处理。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重金属废水是配制的,实验装置自制,流化床直径35mm,高120mm,砂粒平均粒径为0.25mm,静态填充高度为30cm。

装置进出口的浓度经酸化用原子吸收仪测其中重金属含量。

4. 结果与讨论
4.1流态化诱导结晶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工艺研究
①沉淀剂的选择
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的结晶沉积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重金属离子的最终去除,选择恰当的沉淀剂是很重要的。

采用三种沉淀剂Na2CO3、NaOH、K2S处理不同浓度的含锌废水。

结果显示,采用硫化钾和碳酸钠作沉淀剂的水处理效果均明显好于氢氧化钠作沉淀剂的水处理效果;用硫化钾的水处理效果稍稍好于用碳酸钠的,但硫化钾处理的出水有恶臭味,而且出水的二次处理须除硫,易产生二次污染;而用碳酸钠作沉淀剂,出水的二次处理容易,无恶臭味,因此采用它作沉淀剂是较理想的。

②碳酸钠与重金属离子配比的选择
投加碳酸钠的量既要满足诱导结晶过程所需的过饱和度,又要不影响反应生成物的结晶沉积效果。

当CO32-与金属离子(Zn2+)的摩尔在1.2~1.5之间时,废水处理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65%以上。

综合药剂费用、水处理效果,宜采用投药比为1.2:1。

③水力停留时间的选择
废水与碳酸钠溶液在底部混合后,处于过饱和的重金属盐在处于流态化的硅砂表面结晶沉积。

改变废水流速,调整硅砂的膨胀率,比较在不同的停留时间下废水的处理效果。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大幅度的提高, Zn2+的去除率可高达80%以上。

但为了保证硅砂的充分流态化,流速不能过低,即废水停留时间不宜过长。

采用以上获得的工艺条件,处理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效果要好于处理单一的含锌废水,去除率可达90%以上;颗粒反应器出水经过滤后,重金属离子的总去除率可达99%以上,出水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4.2 饱和后晶核的长期进行流态处理
化诱导结晶反应,作为晶核的硅砂表面沉积物越来越多,硅砂颗粒逐渐长大,其比表面不断减小;当作为诱导晶核的硅砂粒径超过一定值时,硅砂起诱导结晶晶核的效果急剧降低。

因此,应周期性地更换颗粒反应器中的硅砂。

对更换下来的硅砂可作不同的处理①作矿石回炼回收重金属。

当硅砂从粒径0.25mm长到2.5~2.5mm时,分析其硅砂上重金属的含量,可达15%以上,是品质很高“矿石”。

②重结晶法回收重金属。

采取浓酸溶解硅砂,可得到高浓度的重金属溶液,用结晶法回收重金属。

酸解后所得的硅砂可继续作为诱导结晶沉积反应的晶核,对含锌废水的处理效果基本不变,去除率可达到81%,故硅砂可实现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③对饱和后晶核进行水泥固化。

采用普通水泥和含Cu2+、Zn2+、Ni2+饱和后的硅砂水混合固化。

分别于PH为6,7,8浸泡,于5,12,22,35,50天取水样分析,结果浸出液重金属离子浓度很低,均在0.1mg/L 以下,Cu,Zn浓度在0.05mg/L以下。

这说明了用水泥固化饱和后的晶核,重金属离子浸出量少,造成二次污染程度很低,从而可实现对重金属废水处理达到最终无害处理。

4.3 流态化诱导结晶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探讨
通过对硅砂的表面性质对结晶成核速率的影响分析及比较不同运行周期的诱导结晶沉积的效果,对晶核对非均相结晶稳定性的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由诱导结晶过程中晶核形成过程自由能的变化分析,比较处理含单一离子和多种离子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对硅砂表面的沉积物的微观结构分析,提出诱导结晶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非均相结晶具有良好的影
响效应。

对不同过饱和度下的诱导结晶沉积反应效果的比较,可知过饱和度超过某限值时,非均相的诱导结晶会向均相结晶转化而导致其效果变差,去除率降低。

本文来自: 环境技术网() 详细出处参考:/h2o/1/200707072223.html
络合物络合物 complex compound
配位化合物的旧称。

按英文名称,络合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另一种是不含配位键,而由特有的相互反应形成的聚集体,例如淀粉与碘形成的蓝色物质,抗原与抗体分子的结合物等。

前一种化合物按照1980年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应称“配位化合物”。

后一种宜称复杂化合物,简称复合物。

络合物之一
络合物通常指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例如络盐[Ag(NH3)2]Cl、络酸H2[PtCl6]、络碱[Cu(NH3)4](OH)2等;也指不带电荷的络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

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络合物的组成以[Cu(NH3)4]SO4为例说明如下:
(1)络合物的形成体,常见的是过渡元素的阳离子,如Fe3+、Fe2+、Cu2+、Ag+、Pt2+等。

(2)配位体可以是分子,如NH3、H2O等,也可以是阴离子,如CN-、SCN-、F-、Cl-等。

(3)配位数是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络合的配位体的数目,最常见的配位数是6和4。

络离子是由中心离子同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复杂离子。

在形成配位键时,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位体提供孤对电子。

络离子比较稳定,但在水溶液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1],例如:
[Cu(NH3)4]2+Cu2++4NH3
因此在[Cu(NH3)4]SO4溶液中,通入H2S时,由于生成CuS(极难溶)
络合物之二
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

我们早已知道,白色的无水硫酸铜溶于水时形成蓝色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铜的水合离子。

铜的水合离子组成为[Cu(H2O)4]2+,它就是一种络离子。

胆矾CuSO4·5H2O就是一种络合物,其组成也可写为[Cu(H2O)4]SO4·H2O,它是由四水合铜(Ⅱ)离子跟一水硫酸根离子结合而成。

在硫酸铜溶液里加入过量的氨水,溶液由蓝色转变为深蓝。

这是因为四水合铜(Ⅱ)离子经过反应,最后生成一种更稳定的铜氨络离子[Cu(NH3)4]2+而使溶液呈深蓝色。

如果将此铜氨溶液浓缩结晶,可得到深蓝色晶体[Cu(NH3)4]SO4,它叫硫酸四氨合铜(Ⅱ)或硫酸铜氨,它也是一种络合物。

又如,铁的重要络合物有六氰合铁络合物:亚铁氰化钾
K4[Fe(CN)6](俗名黄血盐)和铁氰化钾K3[Fe(CN)6](俗名赤血盐)。

这些络合物分别含的六氰合铁(Ⅱ)酸根[Fe(CN)6]4-络离子和六氰合铁(Ⅲ)酸根[Fe(CN)6]3-络离子,它们是由CN-离子分别跟Fe2+和Fe3+络合而成的。

由以上例子可见:络离子是由一种离子跟一种分子,或由两种不同离子所形成的一类复杂离子。

络合物一般由内界(络离子)和外界两部分组成。

内界由中心离子(如Fe2+、Fe3+、Cu2+、Ag+等)作核心跟配位体(如H2O、NH3、CN-SCN-、Cl-等)结合在一起构成。

一个中心离子结合的配位体的总数称为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络离子所带电荷是中心离子的电荷数和配位体的电荷数的代
以[Cu(NH3)4]SO4为例,用图示表示络合物的组成如下:
络合物的化学键:络合物中的络离子和外界离子之间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在内界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以配位键结合。

组成络合物的外界离子、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离子电荷的代数和必定等于零,络合物呈电中性
、络合物
【络合物】又称配位化合物。

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含有孤对电子(或π键)的分子或离子作配位体,与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的中心原子或离子结合而成的结构单元称络合单元,带有电荷的络合单元称络离子。

电中性的络合单元或络离子与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称为络合物。

习惯上有时也把络离子称为络合物。

随着络合化学的不断发展,络合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把NH+4、SO24-、MnO-4等也列入络合物的范围,这可称作广义的络合物。

一般情况下,络合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单核络合物,在1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配位体,如硫酸四氨合铜[Cu(NH3)4]SO4、六氰合铁(Ⅱ)酸钾K4[Fe(CN)6]、四羧基镍Ni(CO)4等,这种络合物一般无环状结构。

(2)螯合物(又称内络合物),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多齿配位体络合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络合物,如二氨基乙酸合铜:螯合物中一般以五元环或六元环为稳定。

(3)其它特殊络合物,主要有:多核络合物(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离子或原子),多酸型络合物,分子氮络合物,π-酸配位体络合物,π-络合物等。

【配位化合物】见络合物条。

【中心离子】在络合单元中,金属离子位于络离子的几何中心,称中心离子(有的络合单元中也可以是金属原子)。

如[Cu(NH3)4]2+络离子中的Cu2+离子,[Fe(CN)6]4-络离子中的Fe2+离子,Ni(CO)4中的Ni原子等。

价键理论认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形成络合单元时,中心离子(或原子)提供空轨道,是电子对的接受体。

【配位体】跟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的中心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离子或分子。

一般配位体是含有孤对电子的离子或分子,如Cl-、CN-、NH3、H2O等;如果一个配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这种配位体称作多齿配位体或多基配位体,如乙二胺:H2N—CH2—CH2—NH2,三乙烯四胺:H2N—C2H4—NH—C2H4—NH—C2H4—NH2
等。

此外,有些含有π键的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分子,也可作为配位体,称π键配位体,它们是以π键电子与金属离子络合的。

【络离子】见络合物条。

【内界】在络合物中,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络合物的内界,通常写在化学式的[ 〕内加以标示,如:
【外界】络合物内界以外的组成部分称外界。

如[Cu(NH3)4]SO4中的SO24-离子。

外界离子可以是阳离子,也可以是阴离子,但所带电荷跟内界络离子相反。

在络合物中外界离子与内界络离子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配位数】在络合单元中,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所能结合的配位体的配位原子的总数,就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如[Fe(CN)6]4-中,Fe2+是中心离子,其配位数为4,二氨基乙酸合铜(见络合物)中Cu2+是中心离子,它虽然与两个二氨基乙酸离子络合,但是直接同它络合的共有4个原子(2个N原子,2个O原子),因此C2+的配位数也是4。

【配位原子】配位体中具有孤对电子并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

【单齿配位体】又称单基配位体,是仅以一个配键(即孤电子对)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配位体。

如[Ag(NH3)2]+中的NH3分子,〔Hgl4]2-中的I-离子,[Cu(H2O)4]2+中的H2O分子等。

【单基配位体】见单齿配位体条。

【多齿配位体】又称多基配位体,若一个配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提供孤电子对
的原子,这种配位体就叫多齿配位体。

如乙二胺H2CH2—CH2—H2,乙二胺四乙酸酸根离子(EDTA):
【多基配位体】见多齿配位体条。

【螯合物】见络合物条。

【螯环】螯合物中所形成的环状结构。

一般以五元环和六元环为稳定。

【螯合剂】能够提供多齿配位体和中心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物质。

【螯合效应】对同一种原子,若形成螯合物比单基配位体形成的络合物(非螯合物)要更加稳定,这种效应称作螯合效应。

螯合物一般以五元环、六元环为最稳定,且一个络合剂与中心离子所形成的螯环的数目越多就越稳定。

以铜离子Cu2+和氨分子及胺类形成的络合物为例:
【内轨型络合物】价键理论认为中心离子(或原子)和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中心离子(或原子)则以杂化轨道参与形成配位键。

若中心离子(或原子)以(n—1)d、ns、np轨道组成杂化轨道与配位体的孤对电子成键而形成的络合物叫内轨型络合物。

如〔Fe(CN)6]4-离子中Fe2+以d2sp3杂化轨道与CN-成键;[Ni(CN)4]2-离子中Ni2+以dsp2杂化轨道与CN-成键。

内轨型络合物的特点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发生了变化,没有或很少有末成对电子,因轨道能量较低,所以一般内轨型络离子的稳定性较强。

【外轨型络合物】若中心离子(或原子)以ns、np、nd轨道组成杂化轨道与配位体的孤对电子成键而形成的络合物叫外轨型络合物。

如[FeF6]3-离子中Fe3+以sp3d2杂化轨道与F-成键;[Ni(H2O)6〕2+离子中Ni2+以sp3d2杂化轨道与H2O成键。

有的资料把中心离子以ns、np轨道组成的杂化轨道和配位体成键形成的络合物也称作外轨型络合物,如[Zn(NH3)4]2+离子中,Zn2+以sp3杂化轨道与NH3成键。

外轨型络合物的特点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电子层结构无变化,未成对电子数较多,因轨道能量较高,所以一般外轨型络合物的稳定性较差。

【低自旋络合物】含有较少的未成对电子的络合物,一般是内轨型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的中心离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目,一般比络合前有所减少,如〔Fe(CN)6]3-中,Fe3+离子在未络合前3d亚层有5个未成对电子:
而在此络离子中Fe3+离子的3d亚层上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
【高自旋络合物】含有较多的未成对电子的络合物,一般是外轨型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的中心离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在络合前后一般保持不变。

如[FeF6]3-络离子中Fe3+离子仍含有5个不成对电子。

【络合平衡】溶液中存在的络离子(或络合分子)的生成与离解之间的平衡状态。

例如:当络离子的生成与离解达到平衡状态时,虽然两个相反过程还在进行,但它们的浓度不再改变。

【稳定常数】络合平衡的平衡常数。

通常指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用K稳表示。

例如:对具有相同配位体数目的同类型络合物来说,K稳值愈大,络合物愈稳定。

【逐级稳定常数】络合物的生成一般是分步进行的。

对应于这些平衡也有一系列的稳定常数,每一步的稳定常数就是逐级稳定常数。

例如,[Cu(NH3)4]2+的生成(或解离)分四步:K1、K2、K3、K4就是[Cu(NH3)4]2+的逐级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的乘积就是累积稳定常数。

K稳=K1·K2·K3·K4
lgK稳=lgK1+lgK2+lgK3+lgK4
【不稳定常数】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用K不稳表示,与稳定常数成倒数
对具有相同数目配位体的同类型络合物来说,K不稳愈大,络合物愈易离解,即愈不稳定。

【络酸】外界离子是氢离子,在溶液中能电离产生氢离子而显酸性的络合物。

如氯铂酸
即六氯合铂(Ⅳ)酸H2[PtCl6]:
H2[PtCl6]→2H++[PtCl6]2-
【络碱】外界离子是氢氧离子OH-,在溶液中能电离产生OH-而显碱性的络合物。

如氢氧化四氨合铜(Ⅱ)[Cu(NH3)4](OH)2:
[Cu(NH3)4](OH)2→[Cu(NH3)4]2++2OH-
【络盐】又称错盐,指含有络离子的盐类。

例如K4[Fe(CN)6]、[Ag(NH3)2]Cl、[Cu(NH3)4]SO4等。

络盐中的络离子,在溶液中较稳定,很难离解,这是络盐和复盐的重要区别。

【络盐】见络盐条。

【维尔钠配位理论】1893年由瑞士化学家维尔纳(Wer-ner)提出。

其要点是:(1)一些金属的化合价除主价外,还可以有副价。

例如在CoCl3·4NH3中,钴的主价为3,副价为4,即三个氯离子满足了钴的主价,钴与氨分子的结合使用了副价。

(2)络合物分为“内界”和“外界”,内界由中心离子与周围的配位体紧密结合,而外界与内界较易解离。

例如CoCl3·4NH3可写成[Co(NH3)4Cl2]Cl,内界是[Co(NH3)4Cl2]+,外界是Cl-。

(3)副价也指向空间的确定方向。

维尔纳的配位理论解释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但对“副价”的本质未能给以明确的解释。

【络合物的价键理论】络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之一。

其要点如下:(1)中心离子(或原子)提供空轨道,配位体提供孤对电子,以配位键结合。

(2)中心离子(或原子)参与成键的空轨道都是杂化轨道,具有一定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3)中心离子(或原子)提供杂化轨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时,由于采用的能级轨道不同,形成的络合物分为外轨型和内轨型。

若中心离子(或原子)以ns、np、nd轨道组成杂化轨道和配位原子形成配位键时,就叫外轨型络合物,如[FeF6]3-;中心离子(或原子)以(n-1)d、ns、np轨道组成杂化轨道和配位原子形成配位键时,则叫内轨型络合物,如[Fe(CN)6]4-。

【络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络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之一。

是1923~1935年由培特(H.Bethe)和冯弗莱克(J.H.Van Vleck)提出了晶体场理论(CFT),本世纪50年代晶体场理论又发展成配位场理论(LFT)。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静电作用。

它的要点如下:(1)中心离子原来简并的d轨道在配位体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能级分裂,有的能量升高,有的能量降低。

分裂后,最高能量d轨道和最低能量d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叫分裂能。

中心离子的d轨道能量在正八面体场中的分裂如下图所示:
中心离子的d轨道能量在正四面体场中的分裂如下图所示:
(2)分裂能Δ值的大小,主要受配位体的电场、中心离子的电荷及它属于第几过渡系等因素的影响。

(3)使本来是自旋平行分占两个轨道的电子挤到同一轨道上去必会使能量升高,这增高的能量称为成对能,用Ep表示。

在弱配位场中Δ<Ep,d电子尽可能占据较多的轨道且自旋平行,形成高自旋络合物;在强配位场中Δ>Ep,d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形成低自旋络合物。

【晶体场稳定化能】在晶体场理论中将d电子从未分裂的d轨道进入分裂的d轨道所产生的总能量的下降值,称为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

总能量下降愈多,即CFSE愈大(负值绝对值愈大),络合物就愈稳定。

【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络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之一。

化学键的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这里都是完全适用的。

分析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组成分子轨道,通常按下列步骤进行:(1)找出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的价电子轨道,按所组成的分子轨道是σ轨道还是π轨道分组,分别称为σ轨道和π轨道。

(2)将配位体中的σ轨道和π轨道分别重新组合成若干新轨道,这些新轨道称为群轨道,使得这些群轨道的对称性分别与中心离子(原子)的各原子轨道相匹配。

(3)将对称性相同的中心离子(原子)的原子轨道和配位体的群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

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得到和晶体场理论一致的结果,同时又能解释光谱化学系列、
有机烯络合物的形成、羰基络合物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络合物?
由一定数量的配体(阴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于中心离子(或中性原子)周围而形成的跟原来组分性质不同的分子或离子,叫做络合物。

配位化合物简称络合物(络合物)。

[Cu (NH3)4]SO4、[Pt(NH3)2C12]、K4[Fe(CN)6]等都是络合物。

现以[Cu(NH3)4]SO4为例说明络合物的组成。

(1)络合物的中心离子,大多是过渡金属离子,如Fe3+、Fe2+、Cu2+、Ag+、CO3+等。

(2)配体(曾用名配位体)可以是分子,如NH3、H2O、CO,也可以是阴离子,如CN-、F-、Cl-、SCN-。

配体都有孤对电子(∶),如∶NH3、 CO∶等。

(3)中心离子跟配体结合的数目叫配位数,最常见的配位数是4和6。

(4)中心离子跟配体组成配位本体,列入方括弧内。

带电荷的配位本体叫配离子(旧称络离子)。

例如,[Cu(NH3)4]2+是配阳离子,[Fe(CN)6]4-是配阴离子。

它们各跟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络合物,如[Cu(NH3)4]SO4、K4[Fe(CN)6]。

有的配位本体是中性化合物,如[Pt(NH3)2Cl2]本身就是络合物。

络合物在水溶液中发生小部分离解,存在电离平衡[Ag(NH3)2]+ Ag++2NH3。

配离子(或中心分子)在晶体和溶液中一般都能较稳定地存在。

络合物根据以下原则命名:(1)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

(2)对中性或阳离子的络合物,首先命名配体,词尾缀以“合”字和金属名称;在金属名称以后用附加括号的罗马数字,标明金属的氧化数。

(3)在同一络合物中有不同配体时,阴离子在前,中性分子在后。

(4)相同配体多于一个时,前缀二、三等词头。

例如,
K4[Fe(CN)6] 六氰合铁(Ⅱ)酸钾
[Cu(NH3)4]SO4 硫酸四氨合铜(Ⅱ)
[Pt(NH3)2Cl2] 二氯·二氨合铂(Ⅱ)
由于络合物的独特性质和广泛用途,现在已形成配位化学这一门化学分支学科。

它跟无机、分析、有机、物理化学密切相关,在生物化学、农业化学、药物化学及化学工程中都有广泛用途。

络合物广泛用作分析化学中的显色剂、指示剂、萃取剂、掩蔽剂等。

络合物还常用作催化剂。

叶绿素、血红素及B12都是重要的络合物。

络合物;complex
性质:含有配位键的配位化合物,例如氯化二氨合银[Ag(NH3)2]Cl、六氰合铁酸钾(俗称铁氰化钾或黄血盐)K[Fe(NH6)],以及由其他键型结合而成的复杂化合物,例如碘演粉络合物等。

络合物已在材料科学、稀有金属的制取、石油化工的催化过程、核燃料工业、湿法冶炼有色金属、电镀、生物技术以及化学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