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思想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 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 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 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 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 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 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 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 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诗句赏析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 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 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 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 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 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 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 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 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再少:不能回 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 光的流逝。因黄 鸡可以报晓,表 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 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 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 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 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 尘不染,傍晚时分,细 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 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 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 淌!不要在老年感叹 时光的飞逝啊!
完 感结
谢 聆 听
浣 溪 沙
—— ·
·



清 泉
北 宋
寺苏


知 人
诗 词
诗 词
历 史

论 世
内 容
赏 析
趣 闻

第一章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 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 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 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 “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 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 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 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 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 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 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 房子住。
名动京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 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 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 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 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 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第四章

历史趣闻
东坡肉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 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 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 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 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 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 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 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 肉”。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 苏轼被谪贬到黄州,见黄州市 面猪肉价贱,而人们不大吃它, 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 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 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 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 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 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 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 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 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 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
目轼 的 祖 ,即《三字
录经 》 里 提 到 的 “ 二 十 七 , 始 发 奋 ”
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 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 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 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 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 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 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 (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 情的欢迎。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 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 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进京应试
目 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 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 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 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 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 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 只得第二。

第三章

诗词赏析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 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诗句赏析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 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 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 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 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第二章

诗词内容
诗词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 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诗词注释
蕲qí水:县名, 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 杜鹃、催归。它 总是朝着北方鸣 叫,六、七月呜 叫声更甚,昼夜 不止,发出的声 音极其哀切,犹 如盼子回归,所 以叫杜鹃啼归、 这种鸟也叫子规。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 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 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人们 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 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 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诗句赏析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 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 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 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 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 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 谓数不胜数。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 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 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 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 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 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 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