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与干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调查895自杀死亡案例,63% 有精 神障碍,尤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甚 。 精神分裂症50%试图自杀,10%死于自杀。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3.身体患有严重疾病、 治疗费用高、治疗 周期长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4. 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困难而出现 心理异常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1.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受损、 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异等)
• 遭遇性危机(被强奸、意外怀孕) • 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交通事故、受惊吓、蒙羞等)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2.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如患有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
六、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
1、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
• 一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重点:直接心理监护。 主体:各年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中的
心理健康联络员。 功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跟踪重点人群并建立通报制度、重大危机事件的 现场处理。 指导语:“发现心理问题”比“干预心理问题”重要;
• 看重好评:总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过于在意别人的 看法;有的违心曲意,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满足他人的 愿望与要求,但事后痛苦非常。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高危人群之一:
早年心理创伤被压抑,目前又被类似事件激活的学生
2、高危人群之二:
初受处罚而又自尊心过强的学生
3、高危人群之三:
生理激变而又毫无准备、适应不良的学生
4、高危人群之四:
压力过大而又不善沟通的学生
五、识别心理高危学生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外表方面:穿着脏乱、头发散乱、白发增多、脸色苍白等 情绪方面:容易激动愤怒,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
泪;
2、访谈、调查法 语言方面: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
感中,有些人会流露出语言上的直接征兆:“我希望我已 经死了”“再也不想活了” 或间接表示:“我所有的问 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没有我, 别人会生活得更好”“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等等 通过周围人调查
4、精神病
•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 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 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 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 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 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 动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 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 支配下,可能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 为。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5.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6. 缺乏社会支持、人 际关系失调后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 学生
7. 慢性心理压力时 间长者,如:某 些将问题隐藏很 深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8. 有性格缺陷者
•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 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头 痛及多种躯体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能 归因于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某种特 定的精神障碍。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 病情波动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多数病 例发病于16-40岁之间,发病率无明显性别 差异,从事脑力劳动者占多数。
3、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 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人的感知、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智商、情商、 职业倾向等等都可以测量。
4、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普查法 • 心理档案 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
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 不停忙绿(意志行为增强)。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 不知疲倦。做事有头无尾,易被周围发生的事吸引而转移 注意力(随境转移),对结局过于乐观、行为草率、不顾 后果。好花钱,追求享乐,随意挥霍。易与周围发生冲突, 产生冲动行为。
•惊恐发作
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 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 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 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 钟左右。发作可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 还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 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后者称为广场恐 怖症伴发惊恐发作。
优秀学生综合症
• 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稍有缺憾,便惴惴不安; 对环境与他人期望过高,苛求、埋怨,少有满足感、 成就感、幸福感
• 包藏痛苦:将阳光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表面光彩照人, 将阴霾的一面留给自己,独自躲在阴暗的角落舔着痛 苦的伤口。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
• 片面消极:自我认识偏差,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只注意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严重自卑
•性心理障碍
• 性身份障碍(易性癖) • 性偏好障碍(恋物、异装、露阴窥阴、性
受虐等) •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
•人格障碍
• 偏执性人格 • 反社会人格 • 冲动性人格 • 强迫性人格 • 焦虑性人格 • 依赖性人格 • 表演性人格 • 分裂样人格
三、学生心理高危的特点
• 长期性 • 复杂性 • 潜伏性 • 突发性
五、自杀危机
2、自杀的预防 --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 恐惧症 (广场恐惧、社交恐惧、特定恐惧) 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 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并常伴有明显 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 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患者明知这 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 难以控制,以致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 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 动。
•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 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 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 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 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 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 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周以上、 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 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 为慢性。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 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 个体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自杀的危险性越高: • 暴露于上述0—1个危险因素的案例中仅1%死于自杀 • 暴露于4—5个危险因素的案例中72% • 暴露于6个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案例中94%死于自杀
•精神分裂症
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 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 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 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 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 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 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
要;对教师的心理指导比制定各种危机干预预 案重要。“未雨绸缪才能防微杜渐”。
• 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构成:学校主要领导、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或其他 熟悉心理学的教师、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 室的主要领导。 重点:对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进行规划、对于突发 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处理、负责审定心理危机干预 预案、定期听取下级的汇报、决定是否向有关医 疗机构和人员转介学生。 指导语:三级的重点在于规划,在于重大危机事 件的宏观把控,在于日常心理工作的督导。
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多数缓慢起病,其基 本症状为强迫观念或强迫意向,常伴有强 迫动作或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以集 中症状兼而有之。
• 疑病症
患者担心或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
病的持久的超价观念。多数为缓慢起病,常无明 显诱因。临床表现以疑病症状为主,伴焦虑、抑 郁情绪,还常伴有各种疼痛。患者对自身的健康 状况特别关心,对身体各部的感觉十分关注,进 而怀疑自己有病,要求医生或亲人同情,虽经各 种检查均为阴性发现,仍担心、怀疑检查结果是 否有误。因此,患者四处求医,反复检查,常寻 觅所谓的验方、偏方,同时,又怀疑其疗效。大 多数患者疑病症状单一固定,也有个别患者的症 状多种多样。病程冗长,常导致社区功能受损, 治疗效果较差。
及时反映问题,比自己“解决困惑”重要。
• 二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构成: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 重点: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体把握。
对于重点人群的重点监护。
任务:对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指导
一线的老师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配合校长制定 各种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指导语:树立心理危机的风险意识比做具体的个案重
2、周边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 • 沭阳学生自杀事件 • 泗阳学生自杀事件 • 本市区学生自杀事件 3、我校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 • 个体咨询反映的情况 • 心理普查反映的情况 • 其他老师、家长反映的情况
个体咨询中某生的心理状况
二、心理问题的常见分类及其特征
1、一般心理问题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 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 由较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 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社会 功能破坏较严重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3、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 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 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分离症状、转换 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孤僻、内向、敏感多疑者 冲动、易怒者 思维僵化者 极端自恋者 高要求与低接纳者 外在傲慢而内在自卑者
95%内向,52%孤独,71%虚荣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9. 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 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 深感自卑的学生;
11.对兴趣、爱好、运动、 工作等丧失了兴趣,对 自己的身体、着装打扮 丧失了兴趣的学生。
• 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发作)
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 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 起病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其紧 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临 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
• 强迫症 (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与干预
友情提醒
• 不要盲目对号入座
一、问题背景
1、当今时代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代 • 社会因素 •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学生自身因素
自杀,和谐校园的不和谐音符,幽 灵般不时在校园响起……
类似的悲剧还曾经在校园上演多起: 初三男生被五名同学暴打,烟头险些被塞进肛门…… 一女生住校期间从上铺摔下来导致脾脏破裂…… 一幕幕的悲剧伤害了学生,心寒了父母,也吓坏了学校。父母动辄几万、 甚至几十万的索赔要求让以财政拔款为资金主要来源的学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 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 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 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预警工作机制, 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 心理普查 《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90项症状清单
•躁狂症
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 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 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 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 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
核心症状 异乎寻常的心情高兴,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笑容 满面,兴高采烈,没有难事(情感高涨),有人表现为一 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在严重的易激 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3.身体患有严重疾病、 治疗费用高、治疗 周期长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4. 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困难而出现 心理异常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1.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受损、 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异等)
• 遭遇性危机(被强奸、意外怀孕) • 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交通事故、受惊吓、蒙羞等)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2.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如患有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
六、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
1、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
• 一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重点:直接心理监护。 主体:各年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中的
心理健康联络员。 功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跟踪重点人群并建立通报制度、重大危机事件的 现场处理。 指导语:“发现心理问题”比“干预心理问题”重要;
• 看重好评:总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过于在意别人的 看法;有的违心曲意,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满足他人的 愿望与要求,但事后痛苦非常。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高危人群之一:
早年心理创伤被压抑,目前又被类似事件激活的学生
2、高危人群之二:
初受处罚而又自尊心过强的学生
3、高危人群之三:
生理激变而又毫无准备、适应不良的学生
4、高危人群之四:
压力过大而又不善沟通的学生
五、识别心理高危学生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外表方面:穿着脏乱、头发散乱、白发增多、脸色苍白等 情绪方面:容易激动愤怒,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
泪;
2、访谈、调查法 语言方面: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
感中,有些人会流露出语言上的直接征兆:“我希望我已 经死了”“再也不想活了” 或间接表示:“我所有的问 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没有我, 别人会生活得更好”“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等等 通过周围人调查
4、精神病
•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 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 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 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 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 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 动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 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 支配下,可能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 为。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5.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6. 缺乏社会支持、人 际关系失调后出现 心理或行为异常的 学生
7. 慢性心理压力时 间长者,如:某 些将问题隐藏很 深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8. 有性格缺陷者
•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 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头 痛及多种躯体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能 归因于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某种特 定的精神障碍。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 病情波动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多数病 例发病于16-40岁之间,发病率无明显性别 差异,从事脑力劳动者占多数。
3、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 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人的感知、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智商、情商、 职业倾向等等都可以测量。
4、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普查法 • 心理档案 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
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 不停忙绿(意志行为增强)。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 不知疲倦。做事有头无尾,易被周围发生的事吸引而转移 注意力(随境转移),对结局过于乐观、行为草率、不顾 后果。好花钱,追求享乐,随意挥霍。易与周围发生冲突, 产生冲动行为。
•惊恐发作
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 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 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 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 钟左右。发作可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 还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 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后者称为广场恐 怖症伴发惊恐发作。
优秀学生综合症
• 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稍有缺憾,便惴惴不安; 对环境与他人期望过高,苛求、埋怨,少有满足感、 成就感、幸福感
• 包藏痛苦:将阳光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表面光彩照人, 将阴霾的一面留给自己,独自躲在阴暗的角落舔着痛 苦的伤口。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
• 片面消极:自我认识偏差,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只注意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严重自卑
•性心理障碍
• 性身份障碍(易性癖) • 性偏好障碍(恋物、异装、露阴窥阴、性
受虐等) •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
•人格障碍
• 偏执性人格 • 反社会人格 • 冲动性人格 • 强迫性人格 • 焦虑性人格 • 依赖性人格 • 表演性人格 • 分裂样人格
三、学生心理高危的特点
• 长期性 • 复杂性 • 潜伏性 • 突发性
五、自杀危机
2、自杀的预防 --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 恐惧症 (广场恐惧、社交恐惧、特定恐惧) 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 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并常伴有明显 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 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患者明知这 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 难以控制,以致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 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 动。
•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 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 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 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 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 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 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周以上、 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 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 为慢性。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 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 个体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自杀的危险性越高: • 暴露于上述0—1个危险因素的案例中仅1%死于自杀 • 暴露于4—5个危险因素的案例中72% • 暴露于6个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案例中94%死于自杀
•精神分裂症
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 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 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 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 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 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 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
要;对教师的心理指导比制定各种危机干预预 案重要。“未雨绸缪才能防微杜渐”。
• 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构成:学校主要领导、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或其他 熟悉心理学的教师、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 室的主要领导。 重点:对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进行规划、对于突发 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处理、负责审定心理危机干预 预案、定期听取下级的汇报、决定是否向有关医 疗机构和人员转介学生。 指导语:三级的重点在于规划,在于重大危机事 件的宏观把控,在于日常心理工作的督导。
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多数缓慢起病,其基 本症状为强迫观念或强迫意向,常伴有强 迫动作或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以集 中症状兼而有之。
• 疑病症
患者担心或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
病的持久的超价观念。多数为缓慢起病,常无明 显诱因。临床表现以疑病症状为主,伴焦虑、抑 郁情绪,还常伴有各种疼痛。患者对自身的健康 状况特别关心,对身体各部的感觉十分关注,进 而怀疑自己有病,要求医生或亲人同情,虽经各 种检查均为阴性发现,仍担心、怀疑检查结果是 否有误。因此,患者四处求医,反复检查,常寻 觅所谓的验方、偏方,同时,又怀疑其疗效。大 多数患者疑病症状单一固定,也有个别患者的症 状多种多样。病程冗长,常导致社区功能受损, 治疗效果较差。
及时反映问题,比自己“解决困惑”重要。
• 二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构成: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 重点: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体把握。
对于重点人群的重点监护。
任务:对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指导
一线的老师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配合校长制定 各种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指导语:树立心理危机的风险意识比做具体的个案重
2、周边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 • 沭阳学生自杀事件 • 泗阳学生自杀事件 • 本市区学生自杀事件 3、我校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 • 个体咨询反映的情况 • 心理普查反映的情况 • 其他老师、家长反映的情况
个体咨询中某生的心理状况
二、心理问题的常见分类及其特征
1、一般心理问题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 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 由较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 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社会 功能破坏较严重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3、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 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 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分离症状、转换 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孤僻、内向、敏感多疑者 冲动、易怒者 思维僵化者 极端自恋者 高要求与低接纳者 外在傲慢而内在自卑者
95%内向,52%孤独,71%虚荣
四、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9. 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 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 深感自卑的学生;
11.对兴趣、爱好、运动、 工作等丧失了兴趣,对 自己的身体、着装打扮 丧失了兴趣的学生。
• 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发作)
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 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 起病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其紧 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临 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
• 强迫症 (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与干预
友情提醒
• 不要盲目对号入座
一、问题背景
1、当今时代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代 • 社会因素 •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学生自身因素
自杀,和谐校园的不和谐音符,幽 灵般不时在校园响起……
类似的悲剧还曾经在校园上演多起: 初三男生被五名同学暴打,烟头险些被塞进肛门…… 一女生住校期间从上铺摔下来导致脾脏破裂…… 一幕幕的悲剧伤害了学生,心寒了父母,也吓坏了学校。父母动辄几万、 甚至几十万的索赔要求让以财政拔款为资金主要来源的学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 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 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 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预警工作机制, 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 心理普查 《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90项症状清单
•躁狂症
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 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 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 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 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
核心症状 异乎寻常的心情高兴,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笑容 满面,兴高采烈,没有难事(情感高涨),有人表现为一 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在严重的易激 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