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度报道如何深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期(总第66期)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o. 5
2008年9 月Jou r na l of S hanxi R a d i o & T V U n i ve r sity Sep. 2008
浅谈深度报道如何深入
□孙海瑞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沈阳123000)
摘要: 在深度报道中, 记者要通过思考来判断选题价值和提升选题意义; 采访要深入到事实的本质层面; 除了依靠深厚的知识积累, 技术性的写作方法对写好深度报道也很重要。

《南方周末》的深
度报道的采写方式及其风格是中国深度报道的成熟范例。

关键词: 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 深度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 —8350 ( 2008) 05 —0090 —02
当前,媒体已经进入了品牌营销时代,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得到新闻界的广泛重视。

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深度报道实践不过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对于我国的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还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理念。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新闻媒介在深度报道上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深度报道”也存在着不深入的问题。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中说:“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是全景化、全程化和全知化,在这个发展进程里,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让深度报道更有深度、昭显这一报道方式本身的魅力
变得十分有意义。

本文结合《南方周末》的报道以及记者体会就深度报道如何深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思成就深度
梅尔文·门彻在他的著名的新闻学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文版中说:“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所处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就深度报道而言,记者的思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判断选题价值,二是提升选题意义,这两方面是具有先后顺序的。

第一个方面涉及到判断一个新闻事实是否值得做深度报道,事实本身是否首先具有这样的可挖掘的潜力和意义。

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按照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或认识事物,从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从大处着眼正确判断所选题材的价值。

《南方周末》记者鞠靖讲述了自己对一个选题新闻价值判断的过程。

记者首先在“记者的家”论坛得知了黑龙江省某市发生了特大杀人案,一个网吧的网管用十分残忍的手段杀害了28名11 - 16岁的少年。

在确认这个帖子不是恶作剧后,这个选
题的所存在的新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在经过了初步的采访, 记者列出了几个报道思路,但最后记者所能想出的几条报道的思路都具有缺陷。

硬做不如放弃,最终《南方周末》放弃了对这一事件的深度报道。

可见,对于一个有价值的选题来说,记者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付诸报道。

深思的第二个方面在于选择了合适的选题,如何就这一选题从一个好的切入点入手,提升这一新闻事实的意义。

在现代传媒中,不同的媒体获得信息的先后时间差越来越小,而且这种先后的区别性意义也越来越小。

更重要的区别性在于媒体的观点,而观点则来自深思。

著名记者张建伟在谈他的一篇深度报道《命运备忘录》时说:“使日常获得的信息,通过深度开掘———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新闻,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变成解惑性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记者傅剑峰在很多文章里都有非常精妙的角度,善于从偶然的事件里提炼出必然性:从青海金雕之死揭开了背后巨大的黑网和失范的动物保护状况;从阿星事件里提出如何给新生代民工合理分享改革成果的问题;从发廊女之死提出如何解决相对贫穷与强化惠及穷人的制度设计的问题;从代课老师提出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正是成熟而深刻的思考,对本质事实的把握,才让记者避免了就事论事,而注意去还原事件本身的特征、意义和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能孤立去看待它。

“而是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社会原生态与制度背景中,放在纵横深长的历史坐标上。

正是这样的思考,不但可以使人明白这一事件与
收稿日期: 2008—05—05
作者简介:孙海瑞(1980—) ,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

·90·
2008年9

孙海瑞: 浅谈深度报道如何深入
其他事件的联系,这一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这一事件所处的位
置与意义,还使人感到这一事件所表征的本质事实与背后制度的特征、方向与趋势。


但是提倡以深思来提升新闻事实的意义,“并不是说在判断一个新闻的时候总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这样一来,一些明显属于新闻的东西,经过这种复杂的判断之后,反而可能被认为不是新闻了。

相反,一些本来不是新闻的东西,经过这种复杂化的判断以后,也会摇身变成新闻。

记者通过思考来整合新闻事实,提升新闻价值,而不是牵强附会。

这里说的深思,更不是大道理的简单堆砌,不是理论观点的表象演绎,它是隐含在事实对比叙述中的理性思考,事实叙述本身就体现了报道的思辨性。

二、采访挖掘深度
早在六十多年前,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先生就在他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写道,报纸有三项任务,即:采访、编辑、经营。

而在这三项任务中,他说应该“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构成一张报纸的最重要的“原料”是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西方新闻界也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虽稍显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它用来体现其深度的是新闻事实,而非议论,而这些更为详尽的,更有深度的事实只有一个来源———深度采访。

新闻事实可分为三个层面:表面事实、基本事实、本质事实。

不少记者只满足于把调查进行到基本事实这一层面,而一个优秀的记者,一个成功的深度报道的基础,就是应该进行到追求本质事实的层面,这也是深度报道的魅力和本质所在,也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算得上是深度采访。

《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送子神话”的背后》一文就充分显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本质事实的挖掘。

记者柴会群首先从网络上得知了某医院的种种让人难以相信的医患纠纷。

记者赶到这家医院所在地展开调查,但是当地的媒体朋友都对这家医院三缄其口。

记者找到上述纠纷的当事人了解了情况, 但是一个个案并不能很充分地说明问题。

记者在该医院门口进行了长达三天的“蹲守”,试图通过和进出医院的患者聊天的方式来获得信息。

最后在媒体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位泰州患者的电话联系了采访。

记者由两个具体的医疗纠纷事件,挖掘出了民营医院的操作黑幕和经营之道。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其同样是深度报道“深度”的构建基础。

事实证明,采访越深入,写作越自由;对事实的认识程度越深,对事实的反映越真实。

采访的第一要务是要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和直接采访事件当事人,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

但往往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对于深度报道的记者而言,还需要亲临事件所涉及的其他现场,采访事件的其他知情人,采访有关该事件的其他单位,了解有关新闻事实的背景。

三、写作呈现深度
客观报道通常排斥记者的主观倾向,强调客观记录,忠实地再现事实的原貌。

深度报道则大多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和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的联系,探索时代的精神状况,描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深度报道中通常不排斥记者的认识、判断、分析、解释、评述、预测、建议、对策等主观性的意见,只要这些意见都是基于对事实的深层了解所做出的客观忠实的判断。

写作如何呈现深度,除了依靠深厚的知识积累流露出来的良好的文字感觉,技术性的写作方法也很重要,根据目前我国深度报道写作中的一些问题,重点分析以下几点:
(一)行文逻辑。

写文章逻辑非常重要,尤其是深度报道, 它讲求如何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这个“脉络”就是行文的逻辑。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理要始终紧绷一根“逻辑”的弦,而笔下所写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主题服务的。

并且需要不停地思索论据是否有问题,论证过程是否严密, 论点是否站得住脚。

(二)构建坐标系。

《南方周末》记者张英在谈到写作中的细节问题说:“在新闻报道中要加强说服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通过把你报道的事件、人物始终放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坐标系里。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读者对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的认识。

另外,这样可以使报道具有纵深感和延展感,从而充满厚度和趣味。


(三)语言的准确使用。

深度报道中的细节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和故事都是为本质事实服务的。

让语言准确地表达本质,重要的就是语言要跃动在“大”和“小”之间,尤其是时政报道。

“大”是事件的某种大背景与意义,“小”是具体的细节。

以“大”引出“小”,以“小”证明“大”,在“大”与“小”之间呈现一种水乳交融的格局。

(四)平衡的写作。

平衡的价值观尤其在调查性报道中要尤其注意,在写作中,要注意不作任何价值预设、注意表达上的中性化,在反映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与制度原因时,也要努力保持心态的中立、平和。

还要注意事件与述评观点间保持足够的均衡,使真相的锋芒不致看起来过于耀眼。

参考文献:
[ 1 ]南方周末·后台[M ].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A Superf ic i a l Research on How to D eeply Probe i n to D epth Reports
Su i Ha i ru i
( L i a o n i ng U n iv ersity of E n g i neer i n g Sc i e nce, Sheny ang, L i a o n i ng, 123000)
Abstra ct: I n dep th repo rts, the repo rters, firstl y, shoul d refl ec t deep l y and carefull y on the val ue of the events mat e2 ri a l and the si gni fi cance of the repo rt p r omo ted by the m; The repo rt, howeve r, must t ouch and di g out the essenti a l and actua l facts of the events; I n additi o n t o fir m basis of know l edge accumul a ti o n, the techni cal w riti ng me thods of a re po r t2 e r also counts i n compo s i ng a wonde r ful dep t h repo r t.The way of w r iti ng and styl e f o r dep t h repo r ts i n " S outh W e ekend"
a r e the ma t uri ng ex amp l es f o r dep t h repo r ts i n Chi na
Key words: dep t h repo r t; " S outh W e ekend" ;the dep t h 本文责编安春娥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