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十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
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

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

同时期的黄遵宪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学生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2.研读《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及其意义。

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走近先贤
国学大师——王国维
1.生平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
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
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
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古礼器略说》等。

3.地位影响
他学术精进,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话语精到,皆出自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为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他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背景呈现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近代词论圭臬——《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接受
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

1.体例
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是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
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而成的划时
代的论著。

2.思想内容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作为评价诗词的标准。

境界分为景与情两
个方面。

其中景有“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情则分“隔”与“不隔”。

每种说法各以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说明,易于体会。

对词和词人也分别有要求,词人讲“内美”与“修能”,作词讲“因”与“创”以及词
的种种弊病等。

另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人生三境界”的见解,都已达到脍炙人口的地步。

王国维提出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集大成的理论思想。

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
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
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给文艺批
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归宿。

3.价值影响
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
品,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文化常识]
皇帝的“机要秘书”——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不是一个官位,在前清的时候,这是一个“差使”,这个差使是由当时
的御用知识分子——翰林——来担任的。

在翰林看来,这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
也意味着该翰林成了儒家入世的最高形式的代表——帝王师。

南书房在翰林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之“南书房行走”。

因接近皇帝,
对皇帝的决策有一定影响力。

雍正以后设“军机处”,立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
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

清代士人则以入值南书房为荣。

清初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入值
过南书房。

一、字音
澹澹(dàn) 憔悴(qiáo) 蓦然(mò)
阑珊(shān)
胸襟(jīn) 矫揉(róu)二、一词多义
1.格{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名词,格调
物格而后知至 动词,推究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名词,规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名词,标准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动词,抵挡)
2.观{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动词,观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动词,观察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动词,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名词,景象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名词,建筑物的一种)
3.致{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名词,情趣
致知在格物 动词,到达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动词,达到
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 动词,表达谢意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动词,招致、招来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情趣)
4.效{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动词,仿效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功效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动词,模仿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动词,效力吾家读书久不效 动词,有成就
故夫知效一官 动词,胜任
)
三、词类活用
1.昨夜西风凋碧树 使动用法,使……凋敝
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使动用法,使……清醒
3.白鸟悠悠下 名词作动词,飞下来
四、古今异义
1.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义:完成,做到。

今义:建立。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

今义: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4.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古义:生活气息。

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五、文言句式
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被动句)
译文: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的。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3.采菊东篱下。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在东篱墙下采菊。

六、名句默写
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本文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现
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
向了一个新高度。

课 文主要内容
第一则总纲。

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作者以“境界”来论词
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
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
与“写境”。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第七至十则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
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第八、九则
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
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第十则把“境界说”
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1.“造境”即____________,“写境”即____________。

[明确] 虚构之境 写实之境
2.作者认为“造境”与“写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作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造
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成的。

“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
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
近于现实。

另一方面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
造。

这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4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
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1)“有我之境”的意思是:
(2)“无我之境”的意思是:
[明确] (1)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
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

(2)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宁静平和)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
呈现在诗人眼底。

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

4.“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明确] 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

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优美”与
“宏壮”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1.“境界”的含义是什么?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这三境界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

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

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

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
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

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
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

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

结构巧妙,见解独
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2.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依托“境界”说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文学的
哪些关系?
[明确] (1)“写实”与“理想”的关系。

诗有写实派与理想派之分。

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

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而又邻于理想。

(2)“渐悟”与“顿悟”的关系。

这其实又是文学的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变化过程。

(3)“入”与“出”的关系。

文学也讲究在死吟苦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地观察事物。

要求作家“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3.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明确] 不一致。

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

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

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
词以有境界为最高。

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
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
自然能有名句(出现)。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独自称绝
者 在 此。

的原因就在这里。

[格:格调。


绝:独自称绝。

]
有 造 境,
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
有通过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派和写实派划分的依据。

然而二者又很难分别。

因为大诗人
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 亦
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
必邻于理想故也。

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

[造:虚构。

所由分:划分的依据。

邻:接近、联系。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是“有我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
之境”的例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
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悠下。

”是“无我之境”的例子。

“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景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
所以景物都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以事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
为主体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古人创作诗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
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有才
杰 之士能自树立耳。

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著:染上。

未始:未曾。

树立:完成,做到。

]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
之静 时得之。

故一优美, 一宏壮也。

到静时可以得到。

所以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啊。

[惟:只有。

]
境非独谓 景物也。

喜怒哀乐,
诗词的“境”并非单独指的是景物(的描写境界)。

人的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等各种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描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的(作品),称它为有境界。

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谓:称作。

]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
“红杏枝头春意闹”,选用了一个“闹”字,而境界(之美)就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
表现出来了。

“云破月来花弄影”,选用了一个“弄”字,而境界(之美)
全 出矣。

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著:选用。

出:表现出来。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
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
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

然而像我这样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
率然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
不 许也。

是不会允许的。

[
阑珊:将尽,衰落。

道:说,讲。

遽:匆忙,草率。

不许:不会允许。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
苏轼的词作旷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

没有这两个人的
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胸怀气度而仿效他们的词,就好像东施效颦。

[旷:旷达,超旷。

豪:豪迈。

]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
大诗(词)人的作品,它诉说情感一定沁人心脾,它描写的景物,一定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
使人的耳目清醒。

它的词句像脱口而出一样,没有矫揉造作、装扮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
修饰的姿态。

(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深刻的。

诗和词都是这样。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
可 无大误 矣。

是可以没有大错的。

[然:代词,这样。

衡:衡量。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
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深入到内部体验,又应该跳出来思考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分析。

深入内部,才能进行创作。

从中跳出来,才能观察生活的本质。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深入内部,所以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

跳出其外,
故 有 高 致。

美成能入而不
所以作品才能具有高雅的情致。

周邦彦能入乎其内而不能
出。

白石以降,于 此二事 皆
出乎其外。

姜夔以后的诗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
未 梦见。

梦不到了。

[生气:生活气息。

]
◎课内素材
先贤思想:讲究境界
王国维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高境界造就高素养,大视野涵育大人格。

◎课外素材
嘉庚精神薪火相传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是陈嘉庚先生对金钱的看法。

陈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尤其是晚年。

他的用财之道遵循“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

他时常对友人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陈嘉庚是中国侨联的首任主席。

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是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先驱们一生的愿望。

嘉庚先生的理念、思想和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侨联的各项工作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侨联人。

如今,陈嘉庚先生已故去多年,但天上还有颗“陈嘉庚星”依然在闪耀。

嘉庚精神让其家乡的诸多家庭对教育非常重视,这是他留给家乡的最大财富。

不仅如此,新加坡的“陈嘉庚地铁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陈嘉庚楼”……
嘉庚先生和嘉庚精神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传播。

嘉庚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纽带。

陈嘉庚先生“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更成为精神火炬,一代代向下传递。

◎践行写作
许多古典诗词名句都会让人觉得真切如画,意趣无穷。

所以人们常用“诗中有画”评价那些优美的诗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就是这样的词句。

请你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出这两句词所描摹的景象与意境。

►范文示例
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那一排排本来错落有致的树木,只留下树冠的一片翠绿,已无法分清树梢的高低了。

林木成了平坦的海,无尽地伸向远方。

就在这广阔无垠的绿波之上,氤氲遮蔽,烟雾迷蒙,缠绕交织,混沌一团,暮霭越来越浓,让人想起黄昏时分的微雨蒙蒙。

而带着几分寒意的秋山,则显出一派朦胧的黄绿色,淡淡的,微微的,让人想起灵堂里幽蓝的光。

林烟织恨,山色伤情,此情此景直看得人顿生感伤,暗自落泪。

《人间词话》
——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
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金文、历史学、敦煌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元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

《人间词话》可以看
作他的美学代表作,也可以看作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

虽然《人间词话》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旧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似乎全无理论范式的创新可言,然而,在内容上,却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于现代中国美学,《人间词话》的意义在于,它迈出了从中国古典诗
话走向现代中国美学大转折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重要一步。

第一,在传统诗话的意义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对前人理论的一个超越。

“境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在唐代就已出现,宋明以来使用
更为广泛。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更是一个飞跃、创新。

叶嘉莹先生把王国维的“境界”与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进行比较,认为严羽、王士
祯所见者较为空灵,静安先生所见者较为质实。

这种“质实”一方面使王国维的理论不像严羽、王士祯所说的那样虚玄、恍惚,所表明的体认和说明“要明白切实得多”;另一方面
“可见静安先生对于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较之以前的说诗人,确实乃是有着更为真切深入之体认的”。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间词话》对于古典诗话理论,也是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第二,《人间词话》在中西理论的融合中,远远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内涵和视界,达
到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学术层次。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康德美学的“无利害关系”思想以及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中,提出了诗歌中的“有我”与“无我”、“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优美与壮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揭示了中
国艺术的根本特征,而且涉及艺术的形象本体、艺术的审美感受特点,以及艺术创造等一般现代美学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人间词话》就已经是一部真正的美学著作了。

第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提示中国艺术的底蕴和精神,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提示人类生活的不同精神世界,即他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境界”在这里又指人生的境界,具有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

这是王国维对境界论的又一升华。

到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据国学而熔铸西学,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最后告别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当然,《人间词话》毕竟是现代中国美学的草创之作,它在理论体系的完整、逻辑和叙
述的清晰、准确等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学术的规范和要求。

尤其是它用“旧瓶装新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