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
本文写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终于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完成了使命。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基于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着重体味人物的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并探究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另外对本文运用的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和夸张、排比等辞格也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多方品味。
教学本文,应一“读”到底,朗读、译渎、演渎、赏读、延续、说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互动探究、激情表达。
二、说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4.赏析品味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品味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突破方法:利用矛盾冲突事件中双方贯穿始终的针锋相对和较量作为解读文章的主线,结合人物的碰撞摩擦点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线上找点,使分析能够有理有据。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突破方法:文章词句理解的难点也在于对人物对话意思及语气的把握,可以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回味人物对话,做到读懂意思,读出语气,想到神态动作,领会言外之意,洞察人物心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导入设计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生兴趣。
2.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课本剧表演通过表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对比评析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把焦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4.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设置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群雄中秦国日益强大,野心也日渐膨胀。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出使楚国,许给楚怀王六百里商於之地,怂恿楚与齐断交,怀王不听劝告上了当。
后来秦昭襄王又试图以十五城交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赵国政客蔺相如识破。
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完璧归赵。
这一次,秦王赢政在消来了韩、魏二国之后,又想用易地的骗局轻易地夺取魏的附属国安陵。
面对这样的骗局,安陵君和唐睢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通过《唐睢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来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
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1.学生自由
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先读后译的顺序逐段翻译课文,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小组展开竞赛,教师分发测试题目,每组一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用时较短、准确率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
4.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唐雎回忆往事的方式,讲述“不辱使命”的故事,可以合理展开想象,要讲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可稍作提示:
开端: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
安陵国危在旦夕。
发展: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
四、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分角色表情演读课文,叙述者、安陵君由一人担任,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口吻、情态。
学生自由组合,先试读,并在班上范读,同学集体评议。
教师明确要求:把握好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和动作、神态,结合动作表演,再现历史情景和矛盾冲突。
2、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五、研读探究赏析写法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1、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2)我想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3)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许寡人”“逆寡人”“轻寡人”矛盾一步步激化,“天子之怒”“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促使矛盾白热化。
再读课文,体会对话特点。
2.聚焦对比、反衬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师提示:本文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很精妙,请大家仔细体味。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秦王与唐雎,他俩之间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佛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于;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唐雎的机智果敢,作者塑造安陵君的形象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大敌当前表现出一国之君的见识,但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出浯不凡,不卑不亢。
两个人物。
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练习写一段人物对话,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