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03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据支撑选择题不明材料论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题03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据支撑选择题——不明材料论点
目录
01 易错题简介
易错题型——论据支撑选择题
易错原因——三个未读懂
02 易错题例析
03 易错题攻略
【攻略一】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所涉材料的观点。

【攻略二】结合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攻略三】建立“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04 易错题练习
★易错题型——论据支撑选择题
论据支撑选择题,是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实证能力。

考题所提供的选择项,都是论据,考生需要考虑这些论据是否能证明题干观点。

解答些题的最关键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文文本概括出材料观点(如:材料一的观点、第二段的观点);二是要读懂“论据选择项”内涵;是要理清“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易错原因——三个未读懂
1.未读懂出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

2.未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3.未读懂“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

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

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

”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

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

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

”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

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

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

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

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

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
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

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

“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

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

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

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

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

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

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

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

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A。

1.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所涉材料的观点。

读懂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先明白题干的观点,才能判定论据选择项能否支撑论点。

概括材料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文中观点句;二是结合文本的过渡句;二是看文本的来源与标题;三是结合文本的写作意图。

2.结合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结合上下文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的实质内涵,是指要反复涵咏语句,抓住关键词,关键分句,弄懂选择项的真正意思。

一些选择项有可能在文本中找不到,这需要结合实际与所学知识,推敲字句的含义。

3.建立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读懂材料观点与论据选择项内涵,需要考生建立二者的内在联系。

看看二者是否能体现证明与被证明关系,如果二者无法有效呈现内在论证逻辑,则不能作为支撑论据。

需要指出的是,该题有时是选优选择题,即选出最能支撑论点的,此时,需要考生权衡比较。

一、(河南八市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 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

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

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

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

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

”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

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

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 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

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

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

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

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

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

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

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

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

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

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

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

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

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

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

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

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

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

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

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 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叶子依然舒展;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撞上暗礁,航海士前一天连续18小时未睡,最终酿成悲剧。

C.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答案】 B
【解析】第四段的观点是: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

A项说明植物会产生自己的生物钟。

B项正确。

C 项说明睡眠不足导致状态欠佳。

D项说明生物节律被扰乱致使发病率增加。

二、(安徽省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

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

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

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

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

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

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二是边际效益问题。

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

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

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
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

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

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

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

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

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

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

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

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

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

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

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

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

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

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

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

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B.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C.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点并选用适当论据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正是文本“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

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

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A项“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B项“霍曼斯成功命题”认为“激励”是“行动”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C项“帕累托改进”突破了“帕累托最优”的零和限制,也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三、(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