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探讨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长期的抑郁情绪。

抑郁
症患者的情绪比较低落、思维和行动缓慢、动作明显减少、体质下降等,抑郁症
患者的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

该文选取2016年3月—2017
年3月某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
效果。

关键词:针灸疗法;抑郁症;临床效果
引言:为了研究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文章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某院收入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50例。

研究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参照组患者施予氟西汀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度量
表(TESS)的评分状况以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周后研究组
患者的HAMD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的评分(t=6.69,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
疗显效率为80.00%,较参照组患者的62.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
P<0.05);实施治疗3、6周后,研究组患者的TESS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的
(t=6.13,13.19,P<0.05)。

从而从研究中可以看出,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
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50例。

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
龄为(45.23±4.95)岁,病程1~44个月,平均病程为(18.23±4.41)个月,轻度
抑郁的患者有24例,中度抑郁的患者有19例,重度抑郁的患者有7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为
(44.22±4.97)岁,病程1~43个月,平均病程为(18.17±3.73)个月,轻度抑郁
的患者有25例,中度抑郁的患者有20例,重度抑郁的患者有5例。

两组患者的
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施予针灸治疗,针刺患者的百会、内关等两个主穴,针刺入1~1.5寸,缓慢捻转刺针,随后针刺患者双侧的内关0.5~1寸,缓慢旋转并提插。

然后取腧穴、太阳、印堂、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位进行针灸,施针后留针大约20min。

患者每日需行针刺1次,每1个疗程7d,持续治疗5个
疗程;参照组患者施予氟西汀治疗,20mg/d,持续服用5周。

二、抑郁症的常规针灸疗法
(一)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遵循中医理论,在电针百会、印堂或者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的
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穴位。

如夹湿者加阴陵泉,夹痰者加
中脘、丰隆,夹瘀者加合谷、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大陵,烦躁者加膻中、内关,脘痞者加中脘、内关,便秘者加天枢、支沟等。

如:肝气郁结证,加太冲、
行间、膻中、肝俞等穴;血郁及气滞血瘀证,可加膈俞、血海、期门等;郁久化
火而致火郁证,可加劳宫、内庭、中冲、大陵;痰气郁结所致痰郁证,加天突、
璇玑、丰隆、间使;
(二)辨病取穴
若需调神醒脑,针刺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风池、风府诸穴;
若是中风后抑郁,针刺水沟、上星、百会、风府、风池、太冲、丰隆、太溪、肝俞、心俞、脾俞、神门等穴;为产后抑郁,可针刺百会、膻中、关元、膈俞、血海、足三里、太冲。

三、结果
(一)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的评分
(t=6.69,P<0.05)。

具体见下表。

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x±s),分]:
四、讨论
根据神经递质学说,抑郁症是在神经突触间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存在相对或是绝对的不足,以致于患者的整体精神行为以及心理功能出现全面性低落的状况。

患者长期的服用抗抑
郁的药物,可能会出现失眠、暴躁、头晕等不良症状,抗抑郁的药物一般会有戒断的症状。

结论
文章主要围绕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面展开了详细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参考文献:
[1]刘上上,赵红,毕爽丽.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19-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