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江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 (2019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zhěng)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pán)石上的时候。
B . 有时用笔极为俭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gǎng)上的山神庙,着(zhuó)“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C . 它不只是一堆平凡迭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pī)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D . 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áng)叮过的公牛。
2. (4分)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此联文字篆刻极佳,有__________之妙。
但内容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__________),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
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 .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妙笔生花差强人意
B . 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差强人意
C .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妙笔生花心满意足
D .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心满意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 .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B . 作为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届冬奥会,索契冬奥会不仅是大国间“斗法”的舞台,更是各国体育健儿展示实力的竞技场。
C . 经过多年的连锁品牌经营,美味的许府牛杂已享誉国内外。
在美味之外,它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的创新推动其发展。
D .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根据群众大量举报,查处了新浪网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一案,决定依法停止其从事互联网出版和网络传播视听节目。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4. (5分)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仔细观察这
幅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微笑曲线”反映的经济现象,不超过70个字。
5. (1分)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
心灵独白: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学集。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辑,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
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
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10%,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数。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
家集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
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为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杨珂《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 . 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 . 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 . 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 . 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 . 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 .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 . 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 . 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还是时代的反映,具有史料价值。
D . 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的思想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7. (20分) (2020高一下·鸡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
天就要黑下来了。
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
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
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
”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
”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
“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
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
“人也一样。
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
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
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
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
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
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
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
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
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
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
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
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
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
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
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
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
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 . 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C . 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
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 . 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8.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长,辩赡长:长大成人
B . 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抗:相当,匹敌
C . 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书信
D .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以:凭借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 .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 .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 .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司徒:我国古代重要官职名,三公之一。
也是姓氏的一种。
B . 会稽:县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C .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共八十一章,道家经典作品。
D . 钟繇: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大臣。
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会稽山水皆佳,羲之到此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想法。
C .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②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9. (10分) (2018高二上·遵义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 . 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 . 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 . 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 .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
②翡翠:翠鸟。
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
B . 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
C . 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
D . 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
(2)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物是人非”感慨的是
A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B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D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二下·广东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读书人要有宏大的志向和坚忍的品格。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第一次弹琵琶结束的动作和琵琶最后一声的特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其中两处接着用“________”的表情变化和“________”的动作情态,凸显了蜀道之“难”。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
他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这样的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1、
2-1、
2-2、
2-3、
3-1、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4-1、
5-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1、
6-2、
6-3、
7-1、
7-2、
7-3、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8-1、
8-2、
8-3、
8-4、
8-5、
9-1、
9-2、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0-1、
10-2、
10-3、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1、
11-2、
11-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