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仙游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此三者,吾遗恨也遗憾
B . 田园将芜胡不归?疑问代词,为什么
C .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担忧,担心
D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或者
2. (2分) (2018高一上·石嘴山期末)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替余以蕙纕兮
A .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 高余冠之岌岌兮
C . 为仲卿母所遣
D . 仕宦于台阁
3.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 . 颜色不少变
B . 思厥先祖父
C . 可怜焦土
D . 是寡人之过也
4. (2分) (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客人穿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
B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狗和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检查反省。
C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愤怒地起飞,它的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D . 故述往事,思来者。
——所以才追述过去的事,思念以前的人们。
5. (2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 . 亡去不义\相去四十里
B .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入前为寿
C . 诸郎中执兵\秦兵旦暮渡易水
D . 顾计不知所出耳\大行不顾细谨
6. (2分)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 . 申之以孝悌之义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名人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序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本身和名人影响等因素,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名人故居保护办法,合理确定名人故居标准。
B . 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张教官对同事感叹道:“刚入狱的小刘其实心地非常善良,为人处市非常仗义,真是孺子可教。
”
C . 初春的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畅淡着自己的理想……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D . 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8.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白岩松离开《东方时空》,另外创办了一个叫《子夜》的新栏目。
白岩松信心百倍,认
为准备3个月节目就可以出台。
结果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节目一直没有播出。
从一个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吃闲饭的人,白岩松感到迷茫和失落。
性情温和的他开始在家里发脾气。
妻子朱宏钧想用母爱的力量来温暖白岩松。
她知道白岩松最听母亲的话。
于是,她把白岩松的母亲接到了北京。
母亲的到来让白岩松欣喜若狂。
他不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的失意与颓废。
于是,他努力在母亲面前打起精神。
晚上,母亲常常坐在白岩松的身边,和他聊母子俩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白岩松的心态渐渐释然: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自己没有努力,而是客观原因使然,不应该再苛求自己。
就这样,自信、幽默、风风火火的白岩松又回来了!
A . 信心百倍
B . 炙手可热
C . 吃闲饭
D . 欣喜若狂
9.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今年,武汉警方提前介入,精心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警方还派出了大量民警现场疏导交通。
B . 重成绩、轻道德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C . 小人书中的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
D .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
10. (2分) (2016高三上·贵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相对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新词集调侃、讽刺、揶揄于一体,是民间智慧的大爆发,体现了公众在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和意愿。
B . 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 . 此次安葬的志愿军烈士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散葬在韩国,经韩方鉴别、发掘后集中安葬在京畿道坡州墓地。
D . 因为埃博拉是一种通过皮肤、黏膜等传播的接触性传染,所以大家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
11. (2分) (2018高一下·天水开学考) 下列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在碰撞:当城市的汽车尾气熏闷着忙碌日子的无奈时,特别怀念故乡炊烟缓缓地升腾,抚平着平淡日子的孤寂:当城市的纯净水在______________时,特别怀念故乡甘甜的井水,______________。
①敷衍我们生存的日子
②清澈我们生存的日子
③浇灌成长的岁月
④滋润成长的岁月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2. (2分) (2018高一上·沈阳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 你的文稿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 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自己的意见吧。
D . 大作已经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电垂询。
13. (2分)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等。
B .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通常用毛笔书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C . 汉代张芝创造了草书,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古诗四贴》是书法史上最富盛名的狂草书帖。
D . 《雷电颂》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
14. (6分) (2019高三上·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
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
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
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
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
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
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
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
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
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
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
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
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
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
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
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
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
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 . 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 . 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 . 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 . 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 . 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 . 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 . 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 . 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 . 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15. (7分) (2019高三上·海淀月考)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小题。
想起那个傍晚——纪念路遥
作者:阿莹
①我想起那个傍晚心里就热乎乎的。
那天好像是一个天气已经渐渐凉了的傍晚,我和庞一川按与路遥约好的时间敲开了陕西作协后边一栋小楼顶层的房门。
②记得屋里很暗,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开门的路遥是朦胧的,屋里的家具摆设也是朦胧的。
路遥领我们坐进一间所谓的“小客厅” ,好像也就七八平米的样子,好像里边有张四腿的小桌子,地上有几只木板凳,朦胧中我们只感觉到这个简陋空间的存在,只感觉到路遥就似个轮廓坐在我们对面,连他的面庞也是朦胧的。
因为平时就熟稔,也没多少客套,我们就从《平凡的世界》获奖说起,直奔长篇小说的创作。
③他把一支香烟的过滤嘴捏掉,点燃了猛吸一口,顿了顿就接住我的问话说,我们就不说那些主题之类的套路了,你们不要被学校里那些文艺理论给框住了,一要动笔就先想主题是什么,要表现个什么思想。
当然,不想不是没有,这创作长篇小说的关键是要学会把你要创作的故事放到历史的背景里去考虑,考虑那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在历史环境下的行为意义。
我们似懂非懂。
他又说,比如我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就跑到图书馆把故事发生的那十多年的《人民日报》齐齐翻了一遍,读了好多当时的报道和文章,可能你写的人物和情节与报纸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你掌握了那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动态,你就会考虑这个情节这个人物在那个历史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历史环境对人物行为的影响,这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人物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活动起来,主题也就自然会冒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要观照历史,要有历史的深度。
④我看到路遥手上的烟灰长了,便把一只作为烟灰缸的玻璃杯朝他面前推了一下,问道:“那你一般是怎样考虑人物的设计的呢?”路遥提起水壶把我们杯子里的水倒满,也没有问我们的创作,就说他知道我们的创作实力,知道都有了搞长篇的念头,便直接了当地说,我说点实用的吧。
老庞半玩笑地说我们今天来找你,这就是想听你说几句实话。
他微微笑道:“这长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动笔以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清楚你写的‘这一个’人物在文学历史长廊中的位置。
”他话锋一转:“我在参加工作以前读过一些文学名著,但老实讲没有系统地去阅读,但在我有了写长篇的打算以后,我用了大半年时间借了上百本中外的历史名著,把那些名著一本接一本地通读了一遍。
那时候读书也是个拼命呢,常常是一借十几本就放在我的床头,好读的我一看就是一夜,不好读的我把好读的读一半放下,再读几章不好读的。
我特别喜欢俄罗斯的文学,记得那一个夏天下来,我把俄罗斯的名著全部读了一遍,对那些欧洲的小说,主要是法国的我还有兴趣,其它的我就没那么多的兴趣了,只是读一遍知道个大概。
坦率地说这次阅读对我的文学积累是致命的,给了我最厚实的文学滋养,也让我对俄罗斯文学有了异常的偏爱。
读书也苦呢,跟在学校里读名著不一样,好像是为了完成个任务呢,每天我也就睡一会儿,吃饭我也就在作协门口找碗面,人都瘦下来了。
”我跟老庞面面相觑,想不到这位陕北汉子干什么都喜欢玩
命。
我问写长篇是不是都要做足了准备,他点头说道:“知道了整个的文学史,了解了那些名著的特点和典型人物,你就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创作有了基本的把握,也就清楚了你创作的‘这一个’人物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了。
写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是在玩文史,还是创造历史。
”
⑤他想必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便说,你们肯定遇到了长篇小说的人物结构问题,这里有个窍道我告诉你们俩吧。
老庞接上说:“你不讲些真经,我就去看《延河》了,就不跟你在这扯淡了。
”路遥瞅着朦胧的门口又点燃一支烟说:“这个窍道是我阅读名著后悟出来的,今天是第一次跟人说。
长篇小说的人物是必须要有层次有反差的,你们去看那些中外名著中的人物群像,有善良的必有邪恶的,有慷慨的必有吝啬的,有美丽的必有丑陋的,这样就形成了人物的反差和矛盾。
这样的人物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人物的行为容易形成矛盾冲突,故事能够顺畅地走下去;二是人物的形象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塑造典型形象。
我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这样考虑的,感觉非常实用,也非常好架构故事,矛盾和情节一下子就活了。
你们只要进入创作状态也会体会到的,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会在你笔下呈现一个全新的感觉。
”我抄起笔匆忙把这几句记录下来,不停地看着路遥点头。
后来他的情绪又一次得意地走进了《平凡的世界》,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命运。
我们感觉有好多问题要请教,便几次小心地打断话题,想引到我们的思路上去,但路遥坐在那儿一支烟接一支烟地抽着,嘴巴还不停地倾吐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那段时间找他的“粉丝”是多了去了,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宽松的时间来深入地谈论我们渴望知道的文学秘籍,感觉非常有收获。
⑥不知不觉间,夜幕已经完全落下来了,小屋里已是一片幽暗,但他没有把顶灯打开,只是把桌上的小台灯拉亮,屋里反而愈显得朦胧了,一切都在朦胧中呈现出神秘的状态。
我们知道到了要告辞的时候,但他没有站起来,只是略略欠欠身,我们就离开了,然而我们走到门口,他像突然想起什么,又站起来赶到门口朝我们招招手,嘴里说了一句特关中的话:“遇到啥就来啊。
”
⑦我们从作协大院走出来,天已经黑尽了,但我很久还在想这大作家的家庭就这样子啊。
回去以后,我几次把那次谈话的内容告诉那些萌生了写长篇的念头的朋友,他们后来都感觉那个朦胧傍晚的谈话确实对于作品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构思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路遥真是一个坦率的人,他愿意把他的创作体会与你分享,毫无保留地告诉朋友他所得的秘籍,也愿意朋友们都有进步,期望文友们也能取得创作成绩。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也对我如何对待同事、对待工作产生了影响。
⑧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那篇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知道一天的那段时间是路遥最宝贵的,后来才知道那时候无情的病魔已经侵入了他魁伟的身躯。
⑨大约两三年后,这位伟大的作家被病魔狠狠地击倒了,我简直不相信,他那虎背熊腰的身躯会离开那作协的小院,每每到纪念的日子,我会想起那个朦胧的小屋,那次朦胧中的谈话,我于是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那天的聊天记录下来,但始终没有动笔,总是担心泪水会模糊我的双眼……
(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平时就熟稔熟稔:非常熟悉、了解。
B . 坦率地说这次阅读对我的文学积累是致命的致命:影响和作用巨大。
C . 你不讲些真经真经:真正的经典名著。
D . 嘴巴还不停地倾吐着倾吐:完全说出真心话。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开篇,“我想起那个傍晚心里就热乎乎的”这句,为本文定下了温暖真诚的情感基调,并且暗示了“那个傍晚”所发生的事之于我具有特殊意义。
B . 第④段中“他话锋一转”之后,路遥自述:在动笔创作长篇小说之前,曾通读大量中外名著,这一做法不仅增加了文学积累,还获得了最厚实的文学滋养
C . 第⑥段作者写了“特关中的话”这一细节,这是路遥与作者谈完文学的重大话题之后说的话,流露出典型的关中口音,由此可以感受到路遥的轻松自在。
D . 第⑨段写到“他那虎背熊腰的身躯会离开那作协的小院”,从中分明感受到作者对路遥被病魔打倒这一耗的震惊和悲痛,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缅怀之情。
(3)文中写道路遥毫无保留地将“文学秘籍”告诉来访者,请结合全文,请阐述此“文学秘籍”。
(4)文章中多次用到“朦胧”一词,从写作技巧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6. (11分) (2016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
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 .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 .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 . 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 . 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