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

送董邵南序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是韩愈的朋友。

他是个孝亲而好学的读书人,长期在故土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贞元年间,他到长安应进士试,而考试的结果却是一再落榜,为了谋求出路,将游河北。

当时河北藩镇,割据一方,他们招揽人才,以增强实力,对抗朝廷。

而一些走投无路的落魄文人纷纷前去投靠,托身于幕府之中。

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文意感知
本序名为送别,实为挽留。

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希望他能劝说河北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思维导图
名送实留⎩⎪⎨⎪⎧⎭⎪⎬⎪⎫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风俗与化移易今不异于古所云提醒、告诫→能否如愿未卜 ⎭
⎪⎬⎪⎫吊望诸君观屠狗者启发、明意→为天子效力 一词多义
1.恶⎩⎪⎨⎪⎧ ①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怎么②吾非恶.此而逃之(《送李愿归盘古序》) 厌恶,嫉妒③伐去恶.木(《钴潭西小丘记》) 丑,劣,不好的
2.易⎩⎪⎨⎪⎧ ①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交换
③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 看不起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3.之⎩⎪⎨⎪⎧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助词,的
4.谢⎩⎪⎨⎪⎧ ①为我谢.曰告诉②所以不报谢.者(《魏公子列传》)感谢③阿母谢.
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④乃谢.
客就车(《魏公子列传》)辞别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谢罪⑥太后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吕太后本纪》)推辞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古〞便成留的原因之一。

同时,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留〞做了重要的伏笔。

2.作者为什么说“吾知其必有合也〞?
明确:(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怀抱利器。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
明确:(1)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往必有合〞。

(2)董生有杰出的才能。

(3)圣明的君主,董生会有施展才华的时机。

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明确:(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

(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燕、赵。

写法鉴赏
1.波澜起伏
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先说从古代的河北来看,董邵南这次去一定是合得来的,这是临别赠言的一般说法,也是一种陪衬;接着语气一转,转在风俗教化古和今不一定相同上去,于是董邵南这次去河北,合不合得来也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要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这才说出自己的真意。

用意一层深一层,一转再转,写得波澜起伏。

2.结构紧密
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与第三段里的“望诸君〞和“屠狗者〞互相照应。

第二段里还说到风俗的变化,今古可能不同,第三段就承接这种不同来发挥。

由于风俗
不同了,侠义之士在那里也合不来了,所以要劝“屠狗者〞出来做官。

全篇就这样紧密照应,互相衔接。

3.手法含蓄
比方,韩愈本意要贬低河北的藩镇割据,可是他欲抑先扬,先赞美那里古时“多感慨悲歌之士〞,然后才说风俗随着政治教化改变,含蓄地贬低了当时的河北藩镇。

素材挖掘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应用角度]
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

这那么材料可以用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追求与价值〞等作文中。

(时间:40分钟分值:57分)
一、根底达标(25分,选择题每题3分)
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吾知其必有合
..也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
...之墓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可以出而仕.矣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跟随
解析:选BB项,“望诸君〞指乐毅。

2.对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董生勉乎.哉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③夫以子之.不遇时
④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A①助词,表感慨语;②介词,于,从。

①②不同。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结构助词,的。

③④不同。

3.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连不得志/于有司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D.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解析:选CC项,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4.以下句子从句式特点上看不是状语后置(倒装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董生举进士B.连不得志于有司
C.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而观于其市
解析:选AA项为被动句。

B、C、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倒装句)。

此外,C 项还是疑问句。

5.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
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外表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

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解析:选AA项,两次“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不一样,第一次主要是勉励,第二次主要是告诫。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

(2)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3)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二、能力拓展(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
业焉?缙绅
..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假设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唯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朝取一人焉,拔其尤.尤:特别优秀的
B.缙绅
..之东西行过是都者缙绅:官员的代称
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縻:被束缚
D.资.二生以待老资:资助
解析:选DD项,资:依靠。

8.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B.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C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D.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解析:选C“以前所称……为……〞与“以后所称……为……〞形成对举,据此可确定选C。

9.以下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竭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
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息。

解析:选BB项,原文中作者没有把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也没有竭力称颂温生的品德才学。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2)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的方法呢?
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

〞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

伯乐能相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没有留下一匹好马。

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

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做媒介,依照礼仪,又把温生招入幕府。

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地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秀地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的方法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代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

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

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

现在,两位
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1.以下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选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12.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在广东潮州任刺史期间,兴农兴学,颇得民心,他为除恶鳄撰写《祭鳄鱼文》,为民除害,深受民众称颂,因而潮州山河也便以“韩〞冠之,叫韩江、韩山,潮人建韩文公祠、祭鳄亭,以表景仰。

(4分)
有人以韩愈在潮州为官事迹拟了半副对联:“恶溪恶鳄,退之退之〞。

请为此对联写一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联因后半句“退之退之〞,既是名词又是人名,同时也是动词,在对下联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参考答案:好书好语,觉哉觉哉
13.某刊记者就“语言文字与中华经典诵读〞采访了国家语委有关专家。

下面是报道节选,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局部。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__①__
专家: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推行标准的汉字,实现每个人都能用普通话顺畅地交流。

在新的背景下,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推广和如何更有效推广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

记者:__②__
专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让国民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记者:媒体上经常有声音批评国民语文能力下降,请问__③__
专家:诵读经典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多读一点经典诗文对我们精神修养、
行为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②请问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③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有什么重要作用?(每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