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岳麓版)基础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岳麓版)基础知识复习1-14课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代表分布体现了会议代表的广泛性和全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的大团结;毛泽东在开幕词宗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中的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解放战争、五四革命运动、鸦片战争。

1950年6月,第一届政协第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同年9月20日毛泽东发布命令予以公布。

2、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总理、朱德为总司令;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并宣读《政府公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54门礼炮齐鸣28响代表28年的英勇斗争。

3、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标志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3).中国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5).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6).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港澳等地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5、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方爆发内战,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占领平壤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同时美空军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战斗不畏牺牲是英雄,另外援朝战争中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是罗盛教。

1953年7月两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6、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了国家主人,但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还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大量土地为地主占有,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所以1950年6月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7、《土地改革法》提出土改的基本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冬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至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8、土改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五个级别!)
战略:在农村建立以贫农、雇农为核心,包括中农在内的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土改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③.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9、国民经济
解放初期状况: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③.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④.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⑤.大量节俭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10、解放初期,为稳定物价,人们政府在上海等地先后进行了著名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经过三年努力,到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11、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③.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④.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

12、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成就有:
①. 汽车厂、飞机厂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
②.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
③. 农业的粮、棉连年增产。

④. 具体几项实例:1954年12月康藏、青藏公路通车;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

1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宪法》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②.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③.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

宗教信仰的自由,。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的代行任务结束,但政协会议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

15、三大改造: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等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到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1956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会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八大一次会议的决策时正确的!!但因为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导致正确的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施。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等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导致1958年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大批的土炼钢铁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比如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加速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造成195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8、10年(1957-66年)经济建设成就:
实现石油自给,钢材自给率达95%;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兴起,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

新修铁路8000千米,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等等。

具体的有大庆油田、包头钢铁公司、第一颗原子弹,兰新铁路、黔桂铁路等。

出现石油工人模范铁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好干部-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

19、文化大革命运动,即“文革”
导火线: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标志: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还写了大字报《炮打司令部》,矛头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

文革动乱的开始:1967年1月,以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策划下,王洪文等为头目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上海党政大权的一月革命,“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夺权风暴席卷全国。

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全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

20、二月抗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

最大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且受尽折磨而于1969年11月12日含冤病逝。

21、“文革”导致的民主法制严重遭破坏:由陈伯达、江青把持的文革小组取代中共政治局地位,地方各级党委被“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代表大会形同虚设10年未召开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22、“文革”导致的经济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规章制度被遗弃,大批工人、
干部离岗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难保证;市场物资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23、文革期间的一些成就:
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叛国出逃机坠人亡)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但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导致中国再度陷入混乱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 整顿首先从铁路运输开始!),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之后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使国民经济遭破坏。


由于周、邓的努力及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一些成就:
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也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建设成就具体表现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第一批国产“红旗”牌轿车在长春出厂,天津的大港油田、东营的胜利油田投产,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通车,攀枝花的钢铁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建成;成昆、湘黔、焦枝等铁路先后完工;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西藏羊八井地热实验电站工程动工兴建。

24、“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四五”运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当年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痛斥“四人帮”的大规模活动。

此运动虽遭到“四人帮”镇压,但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知青上山下乡----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给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文革结束后,大多数下乡知青返城就业。

25、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

当时党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

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支持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此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中共的历史性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6、1978年底,中共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7、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的伟大转折,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①. 确定了的路线,②.制定了的战略决策,
③. 提出了的总方针,④.形成了以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体制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在全国推行。

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随后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30、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且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的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31、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兴起原因:下乡知青大量回城,政府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政策,鼓励回城知青自谋职业)。

32、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岛设为经济特区。

深圳是经济特区的先河与典型,并迅速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85年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且逐步向内地推进;至此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的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33、20XX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我国为第143个正式成员,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给我国经济带来新发展机遇,也迎来挑战。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1982年颁布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总方针,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重大决策有法律保障。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事关系。

规定在一切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地位平等,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又对《刑法》作较大修订。

明确规定: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当等三基本原则。

新《刑法》对经济领域中的犯罪、黑社会和恐怖活动的犯罪有明确规定,加大了打击力度。

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和实施,显示了法律的威严,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35、社会主义民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民主进程加快,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

同时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大部分。

3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革重点: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实行政企分开,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37、1987年,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8、中共“十三大”作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9、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一致认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十四大”后,证劵、股票、保险等金融市场兴起,形成上海、深圳两大股市中心。

40、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即是江泽民在“十五大”上作的报告。

41、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1978-2000年):
①.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
②. 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③.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具体表现: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京九铁路是贯穿南北第三大动脉,三峡工程(20XX年全部完工)为当今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青藏铁路(二期)于20XX年6月29日开工,(2005.8.24) 20XX年6月底竣工,20XX年7月1日9:00全线开通试运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