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一)
摘要: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因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文章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粮食生产;波动;综述
一、引言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有限,粮食生产条件不够优越,经济实力有限,扩大粮食生产能力的边际成本递增迅速,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超前的发展粮食生产代价高昂。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安全问题又特别突出,解决“吃饭”问题又必须立足于国内,为了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粮食生产必须持续稳定的发展。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实质上是国内需求拉动型,是由人口增长、居民购买力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决定的,粮食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向上的递增趋势。
同时,粮食经济运行体制的变更、相关政策的变化、价格的变动等,必然给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上相应的“烙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研究、相关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经常出现阵发性的冲击,这些冲击也必然在粮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即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又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粮食生产活动,虽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仍会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实际历程充满了波动和曲折。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原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很有必要分解并识别我国粮食产量的基本变化趋势以及各种相关类型的波动。
笔者就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进行归纳综述,将其归纳为以粮食政策、粮食价格和自然灾害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存在其它若干辅助次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增长不是一个稳定的变化过程,我们将粮食生产过程中这种年际间起伏变动定义为粮食生产波动。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一)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可以这样认为,粮食产量是宏观决策实施的具体反映,宏观决策又来自于对粮食形势的基本判断,当宏观管理部门对粮食供给情况判断发生变化时,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出台,并调控粮食生产。
因此,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得从解决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入手。
就过去我国粮食的波动周期看,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波动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鹤、施锡铨(2000)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穷苦农民耕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迅速提高,造成了1949年—1958年的第一次周期变化;第二次周期内(1977年至今),前期的快速上升基本上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和推广并配之以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提高而推
动的。
范建刚(2006)提出政策不能限于粮食政策或农业政策本身,而必须超出这种限度,通过对城市、农村非农业调控与农业调控的协调来保障农村非农业产业,非粮产业,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抽取等不超过粮食生产发展所需要的限度,由此防止要素过度减少对粮食生产造成短期不利影响。
因此,政策影响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粮食政策之所以能较大幅度的影响粮食波动,其中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国家颁布的这些政策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国内粮食生产主要来源于农民的种植。
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是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只有让农民积极的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才有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可能性。
(二)粮食价格
粮食的价格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是紧接粮食政策因素之后影响粮食生产的直接因素,它是关系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切身利益的因素。
孙海清和王波(1999年)提出,在现实的经济体制、政策和资源条件下,农户收入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农户收入和粮食生产之间存在着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冲突束缚,制约了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供求均衡状态,供求均衡是指供求相等、价格稳定、市场出清的状态。
我国有两亿多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生产同种产品的农户数量极多,同种产品在效用上又无较大差别,这使我国粮食供求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
种市场条件下,单个农户供给数量的增减不影响市场总供给,也影响不了市场价格,因此,单个农户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产量,而不能通过供给的变动去影响市场价格。
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因此,当年的粮食供求平衡状况首先引起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粮食市场的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行为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继而决定来年粮食产量波动。
实质上,对农民而言,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种粮与其它可行经济活动的比较收益。
也就是说,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外部冲击变量不仅包括粮食本身价格,而且也包括粮食生产投入品价格,其它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种粮的机会成本)。
其中,粮食本身价格又分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市场价格两种。
这两种价格经过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有些认为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孙娅范、余海鹏(1999)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收购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产量却不是粮食收购价格变化的原因;粮食市场零售价格与粮食产量之间则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因果关系。
从1981—1996年的数据分析所得的价格弹性也可看出,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要远大于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
有的研究报告则认为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如方福平、王磊、廖西元(2005)采用滤波法分析得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粮食市场价格变化、种水稻的效益比较等因素对稻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单产形成
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