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对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内战的爆发
1.背景
(1)“假和平、真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面临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________________”策略,电邀________赴重庆共商国是。
(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____________,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__________。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________的政协协议。
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_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_、________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_______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____________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
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______,解放__________。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__________。
③战果:解放_______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______为中心先后歼灭________兵团和________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________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________解放军和________解放军。
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______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________战争史乃至________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________在1949年元旦发出“________”声明;______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______进行到底。
(2)目的:结束________,减少人民________,中共提出和谈条件。
(3)________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________________》最后修正案。
(5)结果:南京国民政府________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________,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____,统治中国________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3)影响:____________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________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________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它改变了____________格局,壮大了世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__________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__________的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抗战胜利后,有人惊呼:“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这主要是指( )
A.《双十协定》签订B.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政协协议被撕毁D.百万雄师过大江
4.影片《建国大业》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如右图)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合作抗日
B.人民军队合法地位
C.和平建国
D.解放区政权合法性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5.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其中的转折点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7.电视台曾经采访了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在他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
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
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家参加的是( )
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8.诗词也能反映历史。
1949年毛泽东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其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主要是描绘哪一重要战役(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9.
上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10.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1.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
蒋介石、毛泽东等许
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一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请回答: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毛蒋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
12.阅读以下照片和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历史照片,它们摄于1945年,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
材料二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
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
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
——香港《大公报》2005年4月26日社评请回答:
(1)四幅照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2)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促成了此事?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的社评所说的“第四代再会面”指的什么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
知识清单
一、1.(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2)①和平
③双十协定(3)①重庆②人民
2.(1)中原解放区(2)①运动战②陕北山东
二、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
2.(1)①1948②锦州长春沈阳③东北
(2)①徐州黄百韬黄维②1949(3)①东北华北②傅作义
北平(4)①一百五十中国世界
三、1.(1)蒋介石求和毛泽东革命(2)战争痛苦
(3)1949 (4)国内和平协定(5)拒绝
2.(1)长江(2)南京22 (3)新民主主义
3.(1)分裂新中国(2)世界政治和平民主
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对点训练
1.C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军队还在大西南、大西北,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
]
2.A [B项错误,当时日本已投降,C项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不是“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所期盼。
D项在当时国民党主宰中国的条件下,中共不可能绕开国民党而去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赴重庆的目的主要是同国民党商讨和平建国问题。
此题从国共关系的角度命题,与社会热点有关。
]
3.C 4.C
5.D [“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就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更何况1928年~1947年正好是二十年,也就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时期。
]
6.B [从时间1948年底可断定是三大战役,而故宫等古迹,说明在北京,所以为平津战役。
]
7.D [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战役的范围,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在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
] 8.D [依据题干信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以判断出诗句描绘的是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渡江战役。
]
9.B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公元1949年。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
10.A [第一幅图片反映的事件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幅图片为新中国的成立,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供政权保障。
B、C两项不符合辛亥革命,D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综合运用
11.(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
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2.(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
(2)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但未能避免内战。
(3)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会面进行会谈。
意义: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认识,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解析本题以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一组照片和“第四代再会面”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题要求学生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第(2)题结合教材不难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掌握时政的能力。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
答案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
联系现实讨论,“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坚持“两个务必”,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