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

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
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
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快乐。

“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
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
(五)拓展延伸
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第
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7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