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总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
(2)局限性: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在“冲击——反应”模式下,面对西方的冲击,
②转型时代——清末民初
试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作出的反应。
器物
中国
1840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 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拼音】xī xué dōng jiān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 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先进民主 主义者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帝国时代
转型时代 抵抗派
维新派
明末清初
清末民初 (鸦片战争至 五四运动)
洋务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吸收佛教文化的原因?
社会动荡 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③传播影响:



















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梦而来的佛教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 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 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 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 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 佛教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①传播过程 第二阶段:
与儒道融合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佛教造型
材料2:唐太宗时期,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人要成佛很容易, 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长则七天,短则一天,灵魂就可以升人“净土”, 即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共分十级的八级以上的菩萨。由于方法简捷,信奉的人 极多,有些信徒竟至一天念佛一万声,或十万户,到了痴狂的程度。
材料3:武则天时期盛行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 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 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从而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 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②传播原因:
材料4: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 展的重要时期。魏晋时期,政治动荡,传统的儒学名教支离破碎,魏晋名士崇尚自然、 喜好清淡、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这种状态与佛教所倡导的出世思想不谋而合,道安、 慧远等博学多识的佛学大师将当时盛行的玄理与佛教的般若性空学说系统地融合,之 后佛教才开始迅速地传播开来。南朝宋文帝曾经说:佛教广大无边,是最高的真理, 可以开通人们的心灵,如果普天下百姓都皈依佛法,“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革命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①帝国时代——明末清初
材料6: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
他们脱下僧袍,换仁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
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
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
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
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史料阅读);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佛说: “凡事有因果,万事有 轮回。”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5: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 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 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喻《中华文化史》
大家可以回忆佛教经中国传出的表现? 鉴真东渡日本
和石窟艺术作平,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B )A.儒学已经失去正来自地位B.儒学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C.佛教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D.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
第三阶段: 完成本土化(隋唐)
知识拓展
承远大师 慧能大师
材料1: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比如,隋 朝时形成的天台宗,和唐朝形成的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 宗等,皆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些佛教宗派各有高僧,如天台宗的智颛;唯 识宗的玄奘;禅宗的慧能;净土宗的善导;律宗的道宣、怀素、义净等等,皆 是当时学问很高深的佛教大师,隋唐佛教的发展,对我国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①传播过程 第四阶段: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 中华文化一部分(宋明)
儒学 孔孟正宗
(根本) 宋明 理学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佛教 人生命运
认识: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 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 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 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 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日趋兴盛, 渐趋本土化
完成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 渐同儒家文化和道 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 派,主张顿悟成佛 的禅宗成为主流, 佛教完成本土化。
融合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兼容佛教和道教理 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 化的一部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①传播过程 第一阶段:自印度传入(两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