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7单元译文(推荐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7单元译文(推荐五篇)
第一篇: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7单元译文
【第二十七单元】
师旷撞晋平公
【原文】晋平公①与群臣饮,饮酣(畅快、尽兴),乃喟然②叹曰:“莫乐为人君③,唯其言而莫之违(莫违之)!”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④。

公披衽⑤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⑥谁撞⑦?”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左右请除⑧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喟然:长叹的样子。

③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国君再快乐的了。

④援琴撞之:拿起琴掷晋平公。

⑤衽(rèn):衣襟。

⑥太师:此指师旷。

⑦谁撞:即“撞谁”。

⑧除:杀。

【译文】晋平公跟大臣们宴饮,(正当)酒喝得畅快的时候,便感叹地说:“没有比做国君再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师旷陪坐在(晋平公)跟前,拿起琴掷晋平公。

晋平公撩起衣襟躲避,琴撞在墙上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掷谁?”师旷说:“刚才有小人在我旁边说话,所以要掷他。

”(晋平公)周围的人请求杀死师旷。

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教训。


1田子方诫子击
【原文】子击①出,遭(遇)田子方②于道,下车伏谒(拜见)。

子方不为礼③。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是)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④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⑤。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lǚ,鞋)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道歉)之。

【注释】①子击:人名;魏国的太子。

②田子方:子击的老师。

③不为礼:不还礼。

④而:若。

⑤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译文】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

田子方(却)不还礼。

子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假如对人骄傲,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

失去他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君的待遇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大夫的待遇对待他的。

贫贱的游士,说的话不听,行为不相合,就穿上鞋子离去,到哪儿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2原谷谏父
【原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讨厌)憎,欲捐(抛弃)之。

谷年十有(同“又”)五,谏(规劝)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听从),作舆①,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不吉利)具?”谷曰:“他日(往后有一天)父母老,无需更(再)作此具,是以(是以:因此)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舆(y ú):手推的小车。

【译文】原谷有祖父,年纪老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

原谷年纪十五岁,规劝父亲说:“ 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年老而抛弃他的呢?这是违背道义的啊。

”父亲不听从(他的话),做了一部手推的小车,把祖父抛弃在郊野。

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

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说:“日后父母老了,不必要再作这样器具,因此收起它。

” 父亲感到惭愧,后悔自己的做法,于是把祖父载回来赡养。

3子产不毁乡校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 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fú、那些)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
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wù)者,吾则改之,是(这(是))吾师也,若之何(怎么,为什么)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减少)怨,不闻作(发)威以防怨。

民之言,吾闻而药(以……为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

②子产:郑国国相。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在那里)议论执政的情况。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为什么不毁掉乡校呢?”子产说:“乡人们早晚休息时在这里休闲,来谈论执政的好坏。

那些(人们)所喜欢的,我就推行它;那些(人们)所憎恶的,我就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行忠善用来减少民怨,没有听说摆出威风来防止民怨。

老百姓的话,我听后把它们作为(治国的)良药。


4陈实与“梁上君子”
【原文】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

时岁饥民馁(něi饥饿),有盗(小偷)夜入其室,栖(躲)于梁上。

实阴(暗中)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严肃的神色)训之,曰:“夫(fú、发语词)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这(地步))。

”儿孙曰:“孰(谁)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①罪。

实徐谕(告诉)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xǐng,反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自是一(整个)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译文】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慈宽厚。

当时(正逢)荒年百姓挨饿,有一个小偷夜里进入他家的屋子,躲在房梁上。

陈实暗中看到了他,就起身穿好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严肃地教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做坏事的人未必本性是恶的,(只是经常做坏事)习惯成性,于是到了这个地步。

儿孙们问:“(是)谁呢?” 陈实指着梁上的小偷说:“梁上的君子就是。

”小偷大吃一惊,自己跳到地上,磕头认罪。

陈实缓慢地(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看你的
形状相貌,不像恶人,应该反省自己做个好人。

”陈实知道他贫穷,于是吩咐人给他二匹绢。

从此整个县里不再有小偷了。

5秦武王偏听
【原文】扁鹊①见秦武王,武王示(明示)之病。

扁鹊请除(医治)之。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停,此指痊愈)也,将使耳不聪(耳朵听得清楚),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②知(掌管)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③而亡国矣。


【注释】①扁鹊:古代名医。

② 使此:假使像这样。

②③一举:一个重大的举措。

【译文】(名医)扁鹊拜见秦武王,秦武王把病情让扁鹊知道,扁鹊请求医治(秦武王的)病。

周围大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医治不一定能痊愈,(弄不好)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他们的话)告诉扁鹊。

扁鹊生气地扔下治病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术的讨论,使治疗挫败,假如像这样来掌管秦国的内政,那么(因为)君王的一个重大的举措而使秦国灭亡了。


第二篇: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6单元译文
【第十六单元】
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
王荆公介甫①,退处金陵。

一日,幅巾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③。

公坐其下④,人莫之顾(莫顾之)。

有一客徐⑤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⑥而已。

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

”众人惶恐,惭俯⑦而去。

(节选自《青琐高议》)【注释】①王荆公介甫:即王安石。

②幅巾杖屦(jù):头上用一幅绡遮裹,穿麻鞋拄杖行走。

③词辩纷然:议论纷纷的样子。

④下:旁。

⑤徐:慢;此指随意。

⑥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⑦俯:弯下身子。

【译文】王安石退居金陵。

一天,他头上用一块绡裹着,穿着麻鞋拄着杖,一个人去山中寺庙游览,碰到几个人在高谈阔论文学历史,议论纷纷的样子。

他坐在那些人旁边,没人看他。

有一个人随意地问:“(你)也识字吗?”王安石只是含糊地回答了一下。

又问王安石姓什么,王安石拱手回答说:“(我)名安石,姓王。

”他们(听了)大为惊慌,惭愧地弯下身子走了。

1王安石辞妾
【原文】王荆公①知制诰②,吴夫人③为买一妾。

荆公见之,曰:“何物(人)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做事情,主持工作,这里指侍奉)左右。

”安石曰:“汝谁氏?”曰:“妾(我)之夫为军官,督运粮而失(翻没)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偿还,赔偿)。

”公愀然(感伤的样子)曰:“夫人用钱几何(多少)得汝?”曰:“九十万。

”公遽(jù)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

他因曾封荆国公,故名。

②知制诰(gào):职官名称;主管为皇帝起草诏书。

③吴夫人:王安石之妻。

【译文】王安石是主管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他的夫人)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看见她,说:“(你)是什么人啊?”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

”王安石说:“你是哪家人氏?”回答说:“我的丈夫是军营中官员,督运军粮船翻沉,家中钱财用尽还不够(赔偿),又卖了我来偿还。

”王安石感伤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下你?”回答说:“九十万钱。

”王安石马上叫来她的丈夫,让他们成为夫妇像以前一样,把九十万钱全部赏赐给他。

2“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让)不伐(自夸),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①,军中②号(称)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都)坐论功,异常独屏(靠)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


破邯郸③,乃更部分④诸将,各有配隶(下属)。

军中皆言愿属(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以此多⑤之。

【注释】①识(zhì):标记。

②军中:指在刘秀反王莽的大军中。

③邯郸:古地名,今河北邯郸市。

④部分:安排。

⑤多:称赞。

【译文】冯异为人谦让不自我夸耀,走在路上跟其他将领相遇,总是指挥自己的车子让路。

(他带领的部队)前进后退都有标志,在大军中称为纪律严明。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都坐在一起谈论评功论赏时,冯异常常独自靠在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破邯郸,便更换重新安排各位将领,(大家)各配有下属。

大军中(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此称赞他。

3薛奎识范镇
【原文】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使)与子弟(学生)讲学。

镇益(更加)自谦退(让),每行步趋(小步急走)府门。

逾(超过)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注释】①范镇:宋朝人。

②绾(wǎn):留。

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译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做蜀郡太守,一见面就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子弟们讲论学问。

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急步快行到薛奎的府门。

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

等(薛奎)回朝廷,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去)。

有人问薛奎到蜀地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位不平常的人,(他)必然会凭学问而在世上出名。


4春风风人
【原文】孟简子相(做国相)梁、卫①,有罪而走(逃奔)齐。

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②相梁、卫时,门下使者几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三千余人。

”管仲曰:“今与(带领)几何人来?”对(回答)曰:“臣与三人俱(一同(来))。

”管仲曰:“是(这)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案件,官司),我为出之。

是以(因此)得三人来。

”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③!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注释】①梁、卫:指魏国与卫国。

②吾子:你。

③我穷必矣:即“我必穷矣”,意为我一定会处于困境了;穷,处于困难境地。

【译文】孟简子(曾)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有罪逃到齐国,齐国国相管仲接待他,问道:“你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时,门下有多少奉命办事的人?”孟简子说:“门下有三千多奉命办事的人。

”管仲说:“今天带来多少人?”孟简子回答说:“我带三个人一起来。

”管仲说:“这是为什么呢?”孟简子回答道:“其中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没有办法埋葬,我替他埋葬了他的父亲;一个人的母亲去世了没有办法埋葬,也帮他埋葬了他的母亲;一个人的哥哥有罪案,我替他让哥哥从监狱中出来。

因此能使三个人(跟着我)一起来。

”管仲说:“唉!我必定会处于困境了,我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我必定会处于困境了。


5三无赖落阱【原文】村西妪(yù,老妇人)庭有佳李,苦于(被)窃者,乃设阱(捕野兽用的陷坑)墙下,置粪秽(脏物)其中。

有无赖者甲乙丙,欲窃李。

天黑,甲先乘(登上)垣(yuán,墙),陷阱中,秽及其衣领,臭极难闻,犹仰首呼其曹①:“来来,此有佳李。

”乙逾(翻越)墙,又陷阱间,方欲启口,甲遽掩其口,呼丙入。

俄(一会儿),丙又坠入。

乙与丙相与诟甲,甲曰:“假令②二子不入,岂不笑我!”
【注释】①曹:人称复数,此指同伙。

②假令:假使。

【译文】村西头有一老妇人的庭院中有一棵好的李子树,常为被人偷窃而苦恼,于是就在墙脚下设了个陷阱,里面倒了粪和肮脏的东西。

有甲乙丙三个无赖,想偷李子。

天黑了,甲先登上墙,掉到陷阱里,脏物粘满衣服和脖子,臭气十分难闻,(他)还是抬头呼唤他的同伙:“来来,这里有味道好的李子”。

乙翻过了墙,又掉到陷阱里面,刚想开口,甲急忙按住他的口,呼换丙进来。

一会儿,丙又掉入阱里。

乙和丙一起骂甲,甲说:“假如你们两个人不掉进来,难道不是(让你们)笑话我了吗!”
第三篇: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0单元译文
【第二十单元】
赵广誓死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③作马,几能乱真④。

建炎中⑤陷贼⑥。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女。

广毅然辞(拒绝)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⑦,唯画观音大士⑧而已(而已:罢了)。

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⑨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节选自《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李伯时:北宋著名画家,名公麟,字伯时,号龙眠。

②小史:书僮。

③工:擅长。

④几能乱真:几乎能跟李伯时的画分不清真假。

⑤建炎中:建炎年间;建炎是宋高宗的年号。

⑥陷贼:落入金兵手中。

⑦乱定:**的局势平定。

⑧观音大士:观音菩萨。

⑨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或官吏。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原本是李时伯家的书僮。

李伯时作画时他在周围侍候,时间长了(赵广)也能作画,尤其擅长画马,(他画的作品)几乎能跟李伯时的画分不清真假,宋朝建炎年间他落入金兵手中,敌人听说他擅长作画,便叫他画掳掠来的妇女。

赵广用不会作画毅然拒绝,敌人用亮晃晃的刀威胁他,(赵广)不屈从,(敌人)就砍断了他的右手拇指打发他离去。

而赵广以后用左手作画。

**过后,他只画观音菩萨。

又隔了几年,他去世了。

如今有地位的文人及官僚家中所珍藏和李伯时画的观音菩萨,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1钱金玉誓死抗敌
【原文】钱金玉为松江千总①,道光壬寅②鸦片战祸起,钱方告假归省(xǐng,探望)亲。

闻讯,即束装起行。

其戚友阻之,曰:“军事方急,祸福叵(叵(pǒ),不可)测,君方在假,又无文檄趣(催促)公,何急急为?”钱不从。

既(已经)至吴淞③,从守西炮弹,与士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勉。

及东炮弹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弹。

钱奋力督战,喋血(喋血:流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

其近卒泣陈(说):“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金玉笑谢(婉言拒绝)曰:“焉(哪儿)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

弥留之际(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犹大呼“贼奴④误国”不置(停)。

【注释】①松江千总:驻守松江府的千总;“千总”是清朝武官名称。

②道光壬寅:公元1842年;道光是清宣宗年号。

③吴淞:古地名,今上海市宝山区内,濒长江口。

④贼奴:此指投降派。

【译文】钱金玉任松江县的千总官,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

钱金玉正休假回乡探亲。

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出发前行。

他的亲戚朋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又没有公文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没听从。

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同吃同住,用努力作战勉励士兵。

到了东炮台被攻占后,枪弹炮弹全都聚落到西炮台。

钱金玉奋勇全力指挥作战,流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

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

”钱金玉笑着婉言拒绝说:“哪儿有吃国家俸禄而逃避国家的危难呢?”没多少时候,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于是倒下了。

在临终的时候,他还大喊“卖国贼害了国家”,(喊个)不停。

2苏武牧羊
【原文】卫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报告)单于②。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放)大窖(地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下)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一同)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乃徙(迁移)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别(隔开)其官属常惠等⑤,各置他所。

武既(已)止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
所藏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⑦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

【注释】①卫律:本为汉将,后投降匈奴,并为匈奴贵族,与单于一同迫害苏武。

②单(chán)于:匈奴头领称“单于”。

③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④羝(dī):公羊。

⑤常惠等:指常惠等一批人;他们是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的汉朝官员。

⑥廪(lǐn)食:公家发给的粮食。

⑦节:符节;似弯柄的手杖,汉朝皇帝给苏武出使时的一种凭证。

⑧旄(máo):指牦牛尾毛,作为“节”的装饰物。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能胁迫,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要使苏武投降,就囚禁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一点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伏在雪地里嚼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好几天没有死。

匈奴认为这是神奇的事。

于是把苏武迁移到北海上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朝。

把他与他的属官常惠等隔开,各关押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囚禁在北海上后,单于那边发放的粮食不到,(苏武)挖掘野鼠所储藏的野草果实来吃。

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和起身(牧羊时)都拿着它。

符节上的旄都全部掉落了。

3小儿不畏虎
【原文】有妇人昼日置(放)二小儿沙上,而浣(huàn,洗)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仓皇:慌张)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熟视:反复,仔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害怕),而儿痴②不知怪。

虎亦卒去。

意(猜测,推想)虎之食人,必先被③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注释】①庶几:希望。

②痴:此指无知识。

③被:加。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奔下来,妇人慌张地潜入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在沙滩上嬉戏依然如故。

老虎反复地看了他们好久,直至用头触碰(他们),希望他们都害怕,但是小孩不懂事,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异,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必定先向人显示它的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也就无从施展了!
4季文子论“华国”
【原文】季文子相(做国相)鲁宣公、鲁成公,无衣(穿)帛①之妻,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规劝)曰:“尔为鲁上卿②,相二君矣,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人皆以子(你)为爱,且不华③国乎?”季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视国人,其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妻与马,无乃非相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妻与马。


【注释】①帛:丝织品的总称。

②上卿:鲁国最高的官衔。

③华:有光彩。

【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鲁成公的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妻子,(马厩中)
没有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规劝说:“你是鲁国的最高官员,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了,妻子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都认为你是爱惜(自己的钱财),况且国家也没有光彩啊?文子说:“我也希望这样(妻子穿丝绸,马吃粮食)。

然而,我看到国家的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使妻子漂亮,让马吃得好,(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行为)吧!况且我听说把众多的美德作为国家的光彩,没听说过让妻子(穿得漂亮),让马(吃得好),(作为国家的光彩)。


5郭氏之墟
【原文】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①而问之。

或对曰:“郭氏之墟也。

”复(又)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②而恶(wù)恶焉。

”齐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是)所以为存(保存,生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能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贼③已而不好,则仇(怨恨)之。

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灭亡)得乎?”
【注释】①墟(xū):荒地,此指荒废的城址。

②善善:尊重好人;前一个“善”作动词用,后一个“善”作名词用。

③贼:轻视。

【译文】从前,齐桓公外出,见到一个老的荒废的城址,便问这故废墟。

有人回答说:“是郭氏的荒废的城址。

”又问:“郭氏(的城址)为什么会变成荒废的城址?”回答说:“(那是因为他)尊重好人,憎恶坏人。

”桓公说:“尊重好人,憎恶坏人。

应该是存在下
去的原因,却反而变成了废墟,为什么呢?”回答说:“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憎恶坏人却又不能铲除(他们)。

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被任用,就会怨恨他。

那些坏人知道他轻视自己就不喜欢他们,就会仇恨他。

与好人结怨与坏人结仇,想要不灭亡可能吗?第四篇:走进文言文第4单元
第4单元
神钟辨盗(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陈述古密直①,曾②知③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④为盗者。

①陈述古,字密直②尝:曾经。

③知:做知县。

④莫知的:不知道。

陈述古,字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

当时,有家富户被盗,丢失了不少物件,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盗贼。

2、述古绐⑤曰:“某寺有一钟,至灵⑥,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⑦祠之⑧。

⑤绐(dai):谎称⑥至灵:特别灵验。

⑦ 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

⑧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

祠:供奉。

陈述古把那些囚犯带到钟前,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特别灵验,能辨认盗贼。

”于是,就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的后阁里去。

3、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接着,把囚犯们带到钟前,当面告诉他们:“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


4、述古自率同职⑨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⑩围之。

⑨同职:同僚,同事。

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

⑩帷:围幕
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

5、乃阴⑾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然后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很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

6、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⑿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⑾阴:暗暗的⑿独:唯独
摸了一会,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见手上都有墨汁,独有一囚犯手上无墨,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7、讯之即服⒀,遂承为盗。

⒀服:认罪
经过审讯,这个盗贼立即承认了犯罪事实。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中心思想: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启示: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1.盲子窃钱案
1、有瞽者(1)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2)五千,次晨相哄(3)鸣于官(4)。

瞽者:盲人。

瞽,gǔ。

次晨:第二天早上。

钱:铜钱。

哄:争吵。

鸣官:到官府去告状。

2、官即提讯(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6),贩者曰:“此乃(7)日用之物,有何记号!”
讯:审问。

记认:记号。

乃:是。

3、问瞽者,对曰:“有记。

吾钱系(8)字(9)对字、背(10)对背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