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
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这首诗,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

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这是总领句,第二段写的是“边塞况味”,第三段写的是“忧国忧民”,可见是并列关系。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忧国忧民”诗词体现的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一带发生了一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遍地尘霾,天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
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有一片旺盛的柳树,闪电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地震时它已约400岁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将近100年。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被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

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之意。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得特别顽强。

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82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

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约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约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
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约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

B.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生动性。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古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内容情感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

C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

D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理解错误,对比的目的是赞颂古柳生命力的顽强。

故选B。

5.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照应标题;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开头语段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结构上,开门见山地引出写作对象:震柳;并照应标题。

内容上,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答案】①百年震柳,枝繁叶茂,是自然的美丽风景。

②它见证了百年前的震灾和岁月的沧桑演变。

③它教给我们生命的朴素道理:面对灾难要顽强、乐观,唯有坚守意志,坚强地活着,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

④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旨及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作品结构,借助塑造的形象及议论抒情语句把握作品情感主旨。

本题重点从“图画”博物馆””教科书”等方面来分析“震柳”存在的价值。

从图画方面,“百年震柳”所构成的美丽画面,像一团浓浓的绿云,缝合了地球的伤口;从博物馆的角度,“震柳”历经百年沧桑变化,是历史的见证者:从教科书的角度,写出了“震柳”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即经历灾难也要坚强乐观面对,这样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

二、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
....,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
..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可用排除法。

原文标点: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横行齐魏”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B项;“今青溪盗起”语气相对完整,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C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故选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B项,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故选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答案】(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关键点:晓,说明;无庸,无须;辱,侮辱;第,只管。

(2)关键点:是,这时;谕,告诉;要,要求;进,提拔。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浞听到他
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竞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

”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

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

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盂明。

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

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

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侯蒙)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

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

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

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

”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

”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

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毫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

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

”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

”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院”一句写小院荫蔽在浓郁的春色之中,营造了寂寥、落寞的意境。

B.“重帘”一句写帘幕低垂、室内光线暗淡,但这些并没有影响词人对春天的热爱。

C.下片采用了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的惆怅感情和无聊意绪。

D.最后一句“梨花欲谢”一语双关,将景物描写和对内心伤感的抒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E.下片中着一“催”字,加速了夜幕降临;用一“弄”字,使轻阴转浓,融成一片,天色变黑。

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

【答案】B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错误,这里主要是突出诗人内心的凄苦,并没有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C项,“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手法错误,这里主要是通过从室内到室外的景物描写,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女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表现了女主人公孑然独处的凄寂心境。

故选BC。

12.请简要分析“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倚楼无语理瑶琴”写词人在百无聊赖之中登上闺楼,随手抚琴排解心中的愁闷,勾画出一位满腹愁怀的闺中少女形象。

②连接上下片词意,自然过渡。

下片从风景写起,描写的景色正是由上片的“倚楼”二字生发,是词人“倚楼”时看到的景致。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理解诗句含义。

作用可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方面作答。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蕴含了女主人公由愁苦满怀到情思缭乱的复杂感情。

“理瑶琴”是她借以破除孤寂、诉说愁怀的下意识动作,反映了她心有所感、情思缭乱的心绪。

为排遣愁绪,女主人公凭楼远眺,希望从中寻求慰藉,但室外的景象反而增添了苦恼。

此句结构上连接上下片词意,自然过渡。

下片从风景写起,描写的景色正是由上片的“倚楼”二字生发,是词人“倚楼”时看到的景致。

(三)诗歌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