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杀雄剂及其应用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化学杂交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李文,王国槐
摘要:本文综述了作物化学杂交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其利用优势,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杂交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人工去雄、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和化学杀雄等。
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克服人工去雄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不通过人工去雄而选用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简称CHA)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喷洒于母本上,直接杀死或抑制雄性器官,造成生理不育以达到杀雄目的。
和细胞质、细胞核雄性不育等其他遗传性途径相比,化学杀雄法具有简单易操作、亲本来源广泛、无胞质不良效应、配组自由、杀雄败育性稳定等优点。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杀雄技术措施实施到位,大面积制种可诱导95%以上雄性不育株率。
根据国内外研究,下面简要介绍化学杂交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状况。
1 国内外化学杂交剂的发展概况
在1950年Moore和Naylor首次分别在玉米中用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简称PGR)马来酰肼(MH)成功地诱导出雄性不育[1,2],随后4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工作者研制、筛选了大量的化学杂交剂,并在几乎所有的作物上进行了实验。
1951年Laibach和Kribben报道NAA诱导番茄雄性不育,1952年Rehm报道2,4-D和三碘苯甲酸诱导西瓜雄性不育[3],1953年Hoogland,1960年Chopra等先后用MH处理小麦获得雄性不育株[4],1971年Rowell和Miller 最先报道了乙烯利对小麦的去雄作用[4],但是这些已知的PGR或因去雄率不高,对雌性可育性的影响,或者对植株的其他不良影响,而不具备用于商业制种的价值[5]。
研究新型化学杂交剂的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生物农化公司的新任务,1971年我国江西农业大学首先筛选出水稻化学杀雄剂1号即甲基砷酸锌(稻脚青),此后广东杂交水稻协作组筛选出第二个化学杀雄剂甲基砷酸钠[6,7],用它配制的杂
种,产量优势显著[8],但是这两种药剂一是含砷,用药操作不安全,有残留,毒性大,二是施药有效期短,易受气候影响,技术难掌握,三是对植株雌蕊有损伤,异交结实率低。
美国Du Pont公司开发了DPX3773[9,10],中国代号为KMS-1,曾经用于水稻、小麦、油菜的去雄试验,由于用药量大且药害严重而停止开发。
Shell 公司开发的WL84811,用于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具有不育度高、效果稳定、喷药适宜期长等特点[11],但是存在毒性问题[9]。
SC2053[9,12]由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和美国Sogetal公司长期合作鉴定筛选,为我国第一个小麦化学杂交剂,商品名“津奥林”,已进行商业化经营,具有诱导不育率高,副作用小,制种产量高等优点[13,14,15],是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杂交剂,但是价格较贵,制种成本较高。
Hybrex[9]是Rohm&Hass开发的品种,代号RH0007,还称fenridazon-k,已商品化,但对某些小麦品种有引起种子干瘪的现象。
Mon21250[9](通称clofencet)和Mon21200[9](商品名Genesis)由Monsanto公司研发,其中Genesis正在欧美许多国家用于杂交小麦育种和大面积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特点是对作物安全,但用药量大[16],且对某些品种基因型反应敏感,杀雄的同时也杀伤了雌蕊,降低了杂交种子质量。
中国农大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和仿制化学杂交剂,先后研制出BAU-1,BAU-2[17],BAU-9403[18],其中BAU-9403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既可以用于育种研究又可以用于杂交小麦制种,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和单位面积用量较低、使用成本较低、诱导不育率高的优势。
对BAU-9403毒理学研究表明,原药为低毒化合物;田间残留试验表明。
在植物中无残留。
并且BAU9403诱导不育后的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与Genesis比较,BAU9403诱导不育后的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相对高于GENESIS[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改生教授率领的小组研制的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SQ-1[20], 研究表明SQ-1与小麦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无明显互作效应,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具有广谱性,在适宜的剂量下都能诱导产生接近于完全的雄性不育率,且对小麦植株安全,无其他不良影响,可用于大规模的育种计划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研究中心筛选的化学杂交剂EXP[21],用于甘蓝型油菜效果较好,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也可诱导雄性不育,但芥菜型油菜不育持续时段较短,白菜型油菜结实性不好,表明此类杀雄剂杀雄效果不稳定,不具广谱性。
陕西勉县种子管理站筛选复配的化杀灵[22,23,24](亦即定军1号[25]),在单核期用定军1号杀雄剂处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可显著降低不育系的微粉花朵数,微粉量和育性指数,提高不育度,有效减少或消除微粉的产生,
提高种子纯度5% ~10%;该杀雄剂用药幅度较宽,成本低廉,大面积易操作,在甘蓝型三系油菜CMS制种领域,对提高种子纯度,降低制种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杨交礼[26]用化杀灵和草甘膦用于甘蓝型油菜的杀雄研究表明该药对雄性组织识别性强,对其它结构少药害,体现出了很好的对象选择性及作用专一性,是具有很高利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杀雄药物。
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发现一种新药SX-1[27,28],用适量浓度于适宜时期喷施杀雄比较彻底。
以及其他油菜化学杂交剂EN[29], ,ESP[30],GS-1[31],水稻化学杂交剂Ⅲ号[32,33],CM268[34],引3[35],TO3[36]等报道。
由于商业利益和技术保密等目前很少有化学杂交剂的公开配方报道,王秋叶[37]等报道过小麦化学杂交剂的不同配方试验效果,其中筛选的HS4杀雄效果较好,可作为SC2053补救措施,也可单独使用。
目前化学杂交剂主要有磺酰脲类、哒嗪酮类和吡啶酮类衍生物及其复配物。
2 化学杂交剂作用机理
与遗传性雄性不育表现特征不同的是,化学药物诱导的雄性不育同时表现出多种形式:雄蕊畸形、小孢子发生异常、形成无活力的花粉、不能形成花粉。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化学杀雄和植物雄性不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化学杀雄育种等方面,但对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机理研究比较少。
目前已经有一些化学杂交剂可能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
2.1基因特异表达机制
官春云等[38]用杀雄剂1号处理不同时期的甘蓝型油菜试验时得出,杀雄剂的作用与毡绒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而毡绒层与花粉粒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毡绒层所具有的功能与一个叫RA基因的DNA片段有关,杀雄剂1号诱导雄性不育主要作用于RA基因,控制毡绒层和花粉粒间的协调关系,它还可能作用于控制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特异基因,而且这些基因是在单核期才开始表达,所以这时使用杀雄剂1号,从而加速花粉不育。
沈银柱[39]等研究不同的化学杂交剂对小麦花药同工酶影响的动态变化表明,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早期是它们的有效作用时间(这正是田间施药的关键时期),它们的作用方式均通过干扰基因的正常表达,进而扰乱物质和能量代谢,最终导致雄性生理不育。
2.2内源激素紊乱机制
范宝磊[23]等用化杀灵处理油菜试验结果表明内源激素和乙烯释放量的显著
变化导致了雄性不育的发生。
刘志勇[24]等试验结果证明了不同浓度不同化学杂交剂杀雄后油菜体内内源乙烯释放量有明显区别,而且化学杀雄效果越好,乙烯释放量越高,故内源乙烯释放的增加,可能导致了雄性不育的发生。
刘宏伟等[40]用Genesis和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幼穗中乙烯释放量的关系也显示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是小孢子发育的单核期乙烯释放量迅速增加,导致小孢子败育。
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与雄性不育有重要关系,其利用乙烯合成抑制剂A VG处理,结果发现乙烯释放率大幅下降,不育性部分恢复,自交结实率提高,从而对雄性不育性进行调控。
李德红等[41]发现,过高的乙烯释放速率是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败育的关键因子之一。
夏涛等[42]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研究中发现,不育细胞质材料在整个小孢子发生和败育过程中,花粉组织中乙烯释放量的变化趋势与正常细胞质材料中的变化趋势相反。
张爱民等[43]用Sc2005和BAU—2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了花药组织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类激素、脱落酸、赤霉素类含量发生变化,认为花粉败育是多种激素作用的结果。
汤日圣等[44]研究TO3诱导水稻雄性不育和内源激素的关系,表明水稻幼穗、花药等器官中的内源ABA含量显著增加,IAA和GAs含量明显减少,IAA+GAs 与ABA比值明显变小,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阻碍了育性正常表达,认为激素间的正常平衡关系失调导致水稻雄性器官败育。
2.3花药营养匮乏机制
官春云等[45]于1990年通过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活力测定,表明酶的活力下降,是败育原因之一,且其叶片中脯氨酸积累不运往花药导致营养缺乏,毡绒层是花药的哺育组织,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得出其发育异常直接导致花粉败育,这三者可能是发生雄性不育的一系列连续的反应。
方正武[46]等用Genesis诱导小麦不育时,通过测定处理株和未处理株花药的总呼吸量、细胞色素途径呼吸活性、交替途径实际呼吸活性进行比较,认为是呼吸过程中电子传递途径运行的改变而造成处理株花药呼吸代谢紊乱,引起花药发育过程中能量合成不足和供应短缺,影响花粉正常发育,可能是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直接原因。
黄雪清[33]等用化学杀雄剂Ⅲ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幼穗、颖花、花药中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研究中,显示杀雄剂Ⅲ号处理时使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增强,导致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造成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等信息大分子匮乏,进而影响各种生理生化代谢,可能是水稻雄性不育的生化基础。
伊藤延男[47]报道在水稻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阶段,经低温处理(12℃,4天)后,花药中氨基酸总量减少,其中脯氨酸含量减少最为明显,指出水稻生理性雄性不育,与花药中脯氨酸含量减少有关。
广西师范学院生物系[48]测定了水稻不育系花药中脯氨酸含量均比正常植株少,表明遗传性不育的花药脯氨酸含量也少。
陶龙兴[34]等用CM268诱导水稻雄性不育时得出CM268是降低花粉活力,阻碍花药中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抑制植物营养体向花药运输脯氨酸及花药自身脯氨酸的合成,引起花药营养匮乏导致花粉败育。
谢学民[49]等研究化学杀雄剂对水稻花药氨基酸含量与育性的影响时,亦发现经杀雄剂处理,相对含量减少的有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与脯氨酸,其中以脯氨酸减少最明显,而脯氨酸含量的减少会影响其物质代谢作用。
王强[50]等用化学杂交剂1号对棉花可溶性糖淀粉及叶绿素影响的研究,推测化学杀雄剂1号阻止了淀粉和可溶性糖从叶片中向花粉运输,导致花粉缺少能量,引起不育。
同时王强也通过花药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发现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其中脯氨酸的含量是喷药后前期高于对照,后期显著低于对照,并且喷药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发黄,据此得出杀雄剂1号对棉花存着一定毒性作用。
通过改良配方,脯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含量能够恢复到对照水平[51]。
罗昌敏[52]等用SX-1处理的油菜植株叶片和对照相比,叶绿素总体含量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下降最明显,花蕾中脯氨酸含量也低于对照。
其处理株中叶片脯氨酸含量高于花药中脯氨酸含量。
有研究认为,叶片失绿会影响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向生殖器官中运转[53]。
于澄宇[21]等用磺酰脲类化学杂交剂EXP诱导油菜化学杀雄是表明作用机制是抑制植株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阻止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导致花药组织缺乏营养,代谢停滞,并干扰叶绿体内氨基酸合成过程,影响叶绿素等色素形成。
2.4膜脂过氧化机制
范宝磊[23]等用化学杂交剂WP和YB诱导中双9号等油菜品种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胡文智[54]等用化学杂交剂EXP诱导甘蓝型油菜秦油3号、L89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黄雪清[32]等用吡喃酮类衍生物研究其对水稻的杀雄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关系,通过POD、SOD、CAT的活性和活性氧物质如O·2、H2O2和MDA含量测定,结果均表明, 经化学杂交剂处理后,植株体内这3种氧化酶的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活性下降,O·2、H2O2和MDA含量上升,说明活性氧代谢出现了异常,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的加剧,可能导致花粉败育是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的重要生理原因。
Laser[55]等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植物雄性不育花药的败育可以发生在小孢子发育的每一个时期,雄性不育可能涉及不止一个机制。
范宝磊[56]等总结出植物雄性不育和生长物质代谢、膜脂稳定性、呼吸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基因表达等方面有关。
另外化学杂交剂作用机理与雄性核不育机理有是否有相似之处可以从分子机理方面进行探究[57,58]。
目前遗传型雄性不育有许多关于不育基因或者恢复基因的克隆,但并不能完全和生理代谢功能联系起来。
所以关于化学杂交剂如何诱导从基因到导致各种代谢功能的变化的生理型的雄性不育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优点介绍[59]
化学杀雄杂种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杂交亲本选择范围广
通过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性雄性不育,不存在像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体系中所要求的恢复系、保持系,因此亲本选择自由,可任意组配杂交组合,有利于优中择优,筛选出强优势组合。
而我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 通过这些种质资源的大量杂交组合,易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种。
3.2生产应用周期短
用遗传方法研究杂交,不论是那种类型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三系的研制、转育、测试和培育,而利用化学杂交剂可允许直接使用那些已改良产量、抗病性和品性的育种品种作杂交亲本,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数量的F1代种子。
因
此,与三系法相比,化学杀雄用于生产的速度要快得多。
3.3避免了三系法和两系法不育系易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粉问题
例如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微量花粉问题是制种领域的尚未攻克的难题,不育系的花粉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温度控制。
当开花期间温度较高时,不育系不会产生花粉;当外界温度较低的时候,不育系会产生微量的花粉,从而影响杂交效果,使用化学杂交剂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3.4可利用F2代的优势
化学杀雄杂交种不存在育性恢复问题,杂交的后代又无育性分离,有实现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可能性。
化学杂交强优组合F2代有可能遗传F1代的残余优势而再被利用。
由一对遗传因子所支配的性状,该遗传因子F2代的杂型个体占1/2,由于杂型个体具有杂种优势,因此F2代将保留F1代的一般优势。
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等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并不受单基因的分离规律所支配,因此数量性状的F2代优势至少有F1代优势的1/2。
只要亲本传递力及配合力恰当,F2代分离仍具有生产利用价值[59,60]。
3.5应用化学杂交剂可以有效代替人工去雄以及开展轮回选择
化学杂交剂不仅是常规育种工作中十分有效的杂交工具,而且还可以为单倍体育种、人工诱导孤雌生殖,简化杂交去雄手续,扩大杂种群体,提高选种效率[61,62]。
4 化学杀雄制种技术
一是化学杀雄制种田必须安全,应该有专门的隔离区。
可以利用自然屏障进行空间隔离,例如油菜隔离区至少1000米内不种十字花科植物,小麦隔离区500内米不种其他小麦品种。
二是合理安排亲本播期,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对花期早的亲本可适当晚播。
三是严格遵守喷施技术,油菜以母本刚现蕾时喷药,父本用薄膜隔离,喷药时不遗漏不重复,成雾状,使之均匀,不至于对植株产生药害。
喷药后遇雨,应该及时补喷。
四是开花前根据父母本生长特征严格除杂,喷药后出现可育株也要及时拔除。
五是一般在盛花期晴天上午10:00到12:00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六是要做到分收,分脱,分晒,分藏,严防机械混杂。
5 化学杂交剂的应用展望
一般来说,化学杂交剂处理植株出现雄蕊退化、花粉败育、自交不结实、杂交结实率良好,便可以认为该药剂具有选择性杀雄的效果[63]。
但是性能优越的化学杂交剂应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去雄活性,其对作物的雄性不育率应大于95%,而对雌性器官的可育性没有或者基本无影响,且无其他药害作用。
目前阶段,国际上出现的符合上述要求的化合物,只有Genesis,SC2053,BAU-9403获准推广。
理想的化学杂交剂还应该具有以下优点:有效施药时期较长,一般延续10天以上;价格适宜,经济上可行;毒性低或无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63]。
此外,作物的品种,药剂及其施药量,与施药时间和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化学杂交剂的杀雄效果,即杀雄效果取决于作物品种×药剂,环境×药剂及作物品种×环境×药剂诸因素的相互作用[63]。
化学杀雄育种技术要研究并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
现今大田作物如油菜、小麦利用化学杀雄技术育成新品种并生产杂交种子已获得成功。
油菜方面有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两个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湘杂油1号和湘杂油6号,其中湘杂油6号通过国家审定;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秦优19;西南大学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黄籽油菜渝黄1号,渝黄2号,渝黄4号亦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
小麦方面有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组配的津化1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西杂1号,西杂5号。
在开发新的化学杂交剂的基础上,必须同时研究化学杀雄应用技术,做到严格保纯措施,全面落实化学杀雄技术,制得高纯度的杂交种子,较迅速获得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杂交种子应用于农业生产,确保杂交作物的稳定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Moore R H.Several effects of maleic hydrazide on plants[J].Science, 1950, 112:52-53.
[2] Naylor A W.Observations on the effects of maleic hydrazide on the flowering of tobacco.
maize and cocklebur[J].Proc NatAcad Science,1950,(36):230.
[3] Rehm S.Male sterile plants by chemical treatment[J].Nature,1952,170:38-39.
[4] Tschmbocl E E, Hein D R, Beek J R.Male sterility in higher plants[J].Crop Science.1988,
28: 582-588.
[5] Cross J W, Ladyman J A R.Chemical agents that inhibit pollen development:tools for
research[J].Sex Plant Reprod,1991,(4)∶235-243.
[6] 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水稻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研究[J].中国农
业科学,1977,(2):47-50.
[7] 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杀雄剂一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原
理的研究[J].植物学报,1978,20(4):305-313.
[8] 李希芳,胡达文.化杀杂交稻的二代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1989,(4):5-7.
[9] 陈万义.化学杂交剂的进展[J].农药,1999,35(1):1-6.
[10] 侯国裕.新化学杀雄剂KMS-1的合成[J].农药,1981,(5):32-33.
[11] 裴阿卫.化学杂交剂WL84811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时花粉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西
北农业学报,1996,5(3):93-94.
[12] 冯配成,陈久月.化学杀雄剂津奥啉(SC2053)对小麦杀雄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学
通报.2005,11(5):32;29.
[13] 高庆荣,孙兰珍.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1994,
4,16.
[14] 孙家柱,尹俊玉,陈强生.小麦化学杂交剂SC2053使用上的几个问题[J].北京农业科
学.1995,13(2):28-30.
[15] 卢目标.小麦化学杀雄杂交制种技术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学,2004,9,23-25.
[16] 高庆荣,于金凤,刘保申,等,化学杂交剂GENESIS对小麦的杀雄效果[J],山东农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1): 17-22.
[17] 于天峰,刘树人,魏正平. 化学杂交剂BAU一2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J]. 黑龙
江农业科学,1994,6,1-3.
[18] 蒋明亮,王道全,张爱民,等.新哒嗦类化合物9403对小麦去雄效应的初步研究[J].中
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5):39-44.
[19] 张爱民,王道全,陈万义,等.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J].麦类
作物学报,2001,21(2):20~24.
[20] 刘宏伟,张改生,王军卫,等.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
互作效应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15-18.[21] 于澄宇,胡胜武,张春宏,等.化学杂交剂EXP对油菜的杀雄效果[J].作物学报,2005,
31(11):1455~1459.
[22] 范宝磊,岳霞丽,郑青,等.化学杀雄剂对油菜叶片和花蕾中几种酶的活性的影响[J].湖
北农业科学,2008,47(4): 406-408.
[23] 范宝磊,岳霞丽,刘志勇,等.新型化学杀雄剂WP对油菜体内乙烯释放量和内源激素
的影响[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10):50-51.
[24] 刘志勇,沈春章,傅廷栋,等.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不育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J].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2006,25(2):120-122.
[25] 戚永明,刘建军,付云龙,等.新型化学杀雄剂“定军1号”在甘蓝型油菜CMS制种上
控制微粉的作用效果[J].种子,2006,25(10):93-95.
[26] 杨交礼,王国槐.两种新杀雄药在油菜上的应用简报[J].作物研究.2003,3:227-230.
[27] 何振才,李建昌,李永红.新杀雄剂SX-1在油菜上的应用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
2000,3:12-14.
[28] 张耀文,尚毅,李永红,等.新型化学杂交剂SX-1对甘蓝型油菜CMS的作用效果研
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57-61.
[29] 刘绚霞,董振生,刘创社,等.新型油菜化学杀雄剂EN的杀雄效果与应用研究初报[J].西
北农业学报,1999,8(4):60-62.
[30] 严志斌,刘创社,董军刚,等.化学杀雄剂ESP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J].西北农
业学报,2006,15(6):81-84.
[31] 李宏伟,张恩慧,许忠民,等.甘蓝化学杀雄剂GS-1的杀雄效果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7):115-121.
[32] 黄雪清,杨安南,周月兰,等.化学杀雄剂Ⅲ号(吡喃酮类复配剂)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
效果[J].江苏农业学报,1999,15(1):17-20.
[33] 黄雪清,高迎东,杨安南,等.化学杀雄剂Ⅲ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幼穗、颖花、
花药中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研究[J].作物学报,2001,27(6):827-831.
[34] 陶龙兴,王熹,俞美玉,等.CM268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J].作
物学报,2001,27(2):178-184.
[35] 仲维功,李传国,陈志德,等.化学杀雄剂引3对水稻的杀雄效果研究[J].江苏农业
学报,1997,13(3):191-192.
[36] 张金渝,蔡小宁,梅传生,等.化学杂交剂T03对水稻穗部形态发生的影响[J].江苏
农业学报,1995,11(4):16-21.
[37] 王秋叶,张建诚,郭志远,等.小麦化学杀雄剂不同配方效果评价[J].山西农业科
学.1998,26(2):34-38.
[38] 官春云,李栒,王国槐,等.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的I.杀雄剂1号对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