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十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命题人:胡久强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题1分;21-28小题,每题2分,共计36分)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
A.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B.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
C.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D.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人口的数量 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 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8.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9.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A .88只
B .86只
C .90只
D .92只 10.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 .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 .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 .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 .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11.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12.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13.外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5. 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

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A .粮食问题
B .人口问题
C .环境问题
D .资源问题 16.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 .病毒是异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7.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8. 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 B C D 老年组
生殖年龄组
幼年组
19.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营养极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等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20. 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侵害,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的危害。

这种现象说明
A.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
B.不同物种间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共同进化
C.两个种群都能通过突变和重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个体能在生存斗争中形成新性状,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1. 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
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上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
系可表示为a=b+c+e
2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23. 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
①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
②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
③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
④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
⑤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
⑥利用装有性外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
24. 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②③B.④C.⑥
D .⑤⑦
25.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下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a)),G 为植物,H 为植食性动物,C 为肉食性动物。

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 、H 和C 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 .由G 到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 、H 和C 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 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 2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7. 右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kJ 107.19⨯,B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kJ 103.28⨯,从理论
上计算,A 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A. kJ 101.78

B. kJ 108.47

C. kJ 1095.57⨯
D. kJ 103.27

28. 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 .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 造成更大压力
C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 .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五小题,总分54分)
29、(4分)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________、森林阶段
30.(6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其中 (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 ×50m ,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
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保留整数)
31.(除特殊标出外,每空1分,共10分)2012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2年11月26日到12月7日在卡塔尔举行。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将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图1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2分)。

(2)真核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有,绿色植物消耗CO2的场所是。

(3)若图1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E种群总能量为1×1010kJ;B种群总能量为2×108kJ,D种群总能量是2.5×108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

(4)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中的A表示蛙同化的能量,则C为D为。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2分)(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
的增长速率为。

32.(每空2分,共14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
红树林等部分组成。

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___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
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息传播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图中E可以根据F散发的气味去追踪捕食F,由此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B每增加1kg,至少要消耗D kg,B粪便中的能量是_________(填“B”或“E”)
同化的能量。

33.(除特殊标出外,每空1分,共10分)
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1、2、3号; 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号加少许河泥;
③选大小相似的生长状况良好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

记录结果如下: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1号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Ⅱ.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方法步骤:
①取相同体积的第4号瓶,第4号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号瓶作对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③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4、(每空2分,共10分)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 ,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 。

(3)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 条。

(4)蛇和鹰的关系是 。

(5)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

南昌十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题1分;21-28小题,每题2分,共计3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五小题,总分54分)
29、(4分,每空1分)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
30、(6分,每空1分)
(1)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大(4)10m 约14株/m2 3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32、(每空2分,共14分)
33、(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Ⅰ.(1)光、水、温度、空气(2)分解者(3)生产者和分解者(4)物种组成、营养结构。

Ⅱ.(1)①3 ②3号瓶置于光照条件下,4号瓶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2)4号瓶内的金鱼生存时间短于3号瓶
34、(每空2分,共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