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2012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2012年2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3题为非选择题,
117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第1至11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2至23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书写在答题卷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II卷自己保留,以备评讲。

第Ⅰ卷(共33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绯.红(fēi)腥臊.(sāo)
扺.掌而谈(dǐ)澄.清浑水(chéng)
B.旋.风(xuàn) 睥睨.(nì)
锐不可当.(dāng)间.不容发(jiān)
C.劲.头(jìng) 荫.庇(yìn)
艰苦朴.素(pú) 阿谀.逢迎(yú)
D.炽.热(chì)沏.茶(qì) 沉冤昭.雪(zhāo)戎马倥偬.(z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摭拾装潢黔驴技穷声势赫弈
B.发祥契机履险如夷过犹不及
C.蹩脚骠骑脍炙人口层峦叠嶂
D.幅员迄今视死如归各行其是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
的一项是()
A.满怀报国热情却遭奸人所害而被流放
的屈原,穷而后工
....
,愤然写下了《离骚》这篇流放百世的名作。

B.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截访"造成矛盾
积累,堵塞民意》一文,让“截访”这
个曾长期存在却为主流媒体讳莫如深
....的词语暴露在大众面前。

C.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
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以及由此带
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
....
,引人深思。

D.重庆人吃火锅,不论寒冬腊月还是七月
..流火
..
,最好是一大桌人,甚至是几大桌人,猜拳行令,呜嘘呐喊,大汗淋漓,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才能越吃越有味。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他们正在一些互不相关的领域(如蚁
群的社会行为,化学系统中的扩散反
应,量子场论中的耗散过程.)探讨他的
思想所包含的内容。

B.最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
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有的虽然不
是首都,但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
义的重大事件;还有的在经济、文化、
宗教等方面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C.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
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
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
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D.女人!……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
许这是她丈夫的姓,刘……刘什么?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
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
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
术品.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
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
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
额的生活费。

C.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
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
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
的气息。

D.听说博士村官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
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
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
闹。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
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

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

《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

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

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
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
论"。

B.“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
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
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
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
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
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
深远的意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
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
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
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
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
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
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
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
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
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
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
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
历史重要性.
B.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
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
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C.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
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

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
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
地位。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
水的北面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
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
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
施恩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以.衅钟。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之陋也。

11.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
理,环环相扣。

B.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
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
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C.张氏先君为子孙考虑长远,让他们不外
出做官而是闭门隐居以怡情养性,保持
志节。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
停止。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
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第II卷(共117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7分)
(1)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选自《孟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踏莎行
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
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瞢腾去。

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②。

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注】①嘉庆十八年,周之琦曾奉差赴山西。

这首词写于此番山西之行。

②栖鸦语:谦辞,比喻稚嫩拙劣的文字。

(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
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结合全词,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
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
(1),秦人视之,亦
不甚惜。

(《阿房宫赋》)
(2),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短歌行》)
(3),夕揽洲之宿
莽。

(《离骚》)
(4)熊咆龙吟殷岩
泉, 。

(《梦游天
姥吟留别》)
(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
以舒啸,.(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
(6)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现实主义传
统的《诗经》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
说,“六义"指的
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

壮阔
(英)阿兰。

德波顿
①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

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

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

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

②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
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③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

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④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
了它。

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
....埃..
⑤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

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

“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

"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

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

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⑥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⑦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

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

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
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

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

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

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⑧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

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

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

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

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⑨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

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4月版,有删节)
16.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7.解释“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9.根据文章并结合现实,谈谈认知“壮阔”
对人生的意义.(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20.根据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空中。

(3分)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______。

_______。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________。

________。

语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_________。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语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
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21.2011年10月1日,孔子“作揖行礼”
的形象以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
报广场,孔子的动漫形象就是取材于右边这幅孔子作揖行礼图。

请结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用简洁的词句描述右图中孔子肖像的外形特点并指出其文化内涵,然后对孔子形象亮相
纽约时报广场一事加以点评。

(4分)
(1)特点:
(2)内涵:
(3)点评: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

(不得摘录原文短语)(4分)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楚人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60
23.请在“溺”“偷”“追"三个字中任选一字填入“梦人"中组成完整的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抄袭,不得套作。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西南大学附中高2012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012年2月1.B(A扺.zhǐ,澄.dèng清,C劲.头jìn,pǔ,D沏.茶qī)
2.A(声势赫奕)
3.D(“七月流火”指天气转凉)
4.B(A去掉反括号前的。

C去掉;D呢、姓字后面应用?)
5.C(A“具有”和“享受”搭配不当;B“万一"和“若”意思重复;D“挤满了很多村
民来听课”应为“挤满了很多来听课的村民”。


6.B(“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全球,关注的是人类)
7.D(只是一部分西方学者如此认为,并非西方人普遍认为)
8.C(与文章第六段“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不符)
9.D(泽,遗风.)
10.B(来)
11.C(与文中开门而出仕相违背)
12.(1)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的讥讽,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

(计分
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2) 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计分点:去、厌、宾语前置句)
13.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
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14.(1)第一问:主客觥筹交错,击鼓赋诗,(答对饮酒赋诗即可,1分)酒沾衣襟却毫不
在意的狂放不羁场面。

(1分)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对比),热闹狂放的场面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对官场的厌倦)。

(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表达了词人对喧闹官场的厌倦,内心倍感孤独冷清,唯有借赋诗来驱遣,嗔怪青翠的苍山,增添了无人作伴的寂寞和惆怅。

(思想感情厌倦、寂寞2分,解析2分)
15.(1)弃掷逦迤(2) 契阔谈讌(3) 朝搴阰之木兰兮
(4) 栗深林兮惊层巅(5)临清流而赋诗(6)风雅颂赋比兴
16.形象生动地再现西奈山谷的“壮阔”景象,(1分)引出下文有关人欣悦于“壮阔”
景观的讨论(2分);紧扣“壮阔”的题目,同时与下文“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等景致形成对比。

(此两点答对任何一点给1分)
17.形象写出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3分);反衬出自然景观的壮阔和永
恒.(或者宇宙强而有力)(2分)
18.具备无比强大的力量,尊贵的风度,让人心生敬畏。

(每个要点各2分)
19.这让我们在惊叹自然的伟大时,能反观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