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01《春》(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朱自清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
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涨.起来()嫩.绿()
宛.转()应和.()撑.伞()
酝酿.()窠.巢()蓑.衣()
戴笠.()抖擞.()黄晕.()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欢欢喜喜的样子。

()
明亮滋润。

()
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密密地开着的花。

()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
昏黄,不明亮。

()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可分为几部分?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

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

(任选一种)
五、达标检测
1.字词小测
(1)山lǎng 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 yǐn bàn()地mài nòng()清脆的hóu lóng(),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yìng hè()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jìng mò()着。

(6)天上fēng zhēng( )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7)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8)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的,笑着,走着。

(9)春天像jiàn zhuàng()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 liàng()地响着。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作简
要分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课后反思】
1《春》朱自清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语言品析
品读课文,寻找文章的语言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提示:你可以从修辞、炼字、韵律等角度加以探究)
1.修辞美。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炼字美。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
(2)小草偷偷
...,绿绿的
...。

..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6)城里乡下
......,一个个都出来了。

....,他们也赶趟儿似的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3.韵律美。

阅读文章后,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吗?
二、合作学习:写法探究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三、拓展延伸
请从你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中搜集描写“春”的诗句。

四、达标检测
1.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填序号)。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
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
成天嘹亮地响着。

(1)嗅觉:________ (2)听觉:________ (3)触觉:________
2.小创作:“一日之计在于(),一年之际在于(),一生之际在于()”。

【课后反思】
《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1《春》朱自清(答案)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
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niàng)应和.(hè)
抖擞.(sǒu)涨.起来(zhǎng)嫩.绿(nèn)
宛.转(wǎn)撑.伞(chēng)窠.巢(kē)
戴笠.(lì)黄晕.(yùn)蓑.衣(suō)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
(2)形容山色明亮滋润。

(朗润)
(3)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赶趟儿)
酿)
(5)密密地开着的花。

(繁花)
(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
(7)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宛转)
(8)昏黄,不明亮。

(黄晕)
(9)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
3.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可分为几部分?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3-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诗。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可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句古诗。

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四、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

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

(任选一种) 示例1:我为春山写了一首诗:“刺骨的寒气已被东风吹去,迎来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丽。

那可爱的花儿争着展示自己,给翠绿的山们披上了一件花衣。

啊,亲爱的山儿!你们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

啊,美丽的山儿!你们手拉手又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示例2:我选春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
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呵,河流醒来了!它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丁冬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五、闯关检测
第一关:字词小测
(1)山lǎng rùn(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酝酿)。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 yǐn bàn(呼朋引伴)地mài nòng (卖弄)清脆的hóu lóng(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yìng hè(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jìng mò(静默)着。

(6)天上fēng zhēng(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7)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8)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9)春天像jiàn zhuàng(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 liàng(嘹亮)地响着。

第二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春》朱自清(答案)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语言品析
品读课文,寻找文章的语言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提示:你可以从修辞、炼字、韵律等角度加以探究)
1.修辞美。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花枝招展的,笑着,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填序号)。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
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
成天嘹亮地响着。

(1(2(3
2.小创作:),一生之际在于(勤)”。

【课后反思】
《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