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之“断句和文化常识”练习小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出句读字母。

人A欲B自C见D其E形F必G资H明I镜J君K欲L自M知N其O过P 必Q待R忠S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B.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

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
..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

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

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

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节选自《说苑·君道》)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
顷之,使客复来。

鬻者曰:“向几误,主者言非五金不可!”使客即割五金,无难色。

其人又为大言曰:“公等误矣,吾曹市语,举大数以为言,五金盖五十金云。

”使客曰:“吾诚不惜五十金,但不得更悔。

”鬻铁者私念:一废铁夹条增价五十金借令失此售主并乞数十文钱亦不可得。

因曰:“吾以此博公多金,保无后言。

公幸告我,此为何名。

”使客请:“先定要约,而后告子。


(节选自詹钟玉《记古铁条》)【注】①闯:闯王李自成。

①中贵:宦官。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明清时期一般指北京。

“京”指人口多,“师”指规模大。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国土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半岛中南部。

C.“俟吾询主者”中的“俟”指等待,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俟”含义相同。

D.“度其去远”中的“度”指推测,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相同。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每错一处扣1分。

一废铁夹条增价五十金借令失此售主并乞数十文钱亦不可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因以得说秦王。

奏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诸A侯B名C士D可E下F以G财H者I厚J遗K结L之M不N肯O者P 利Q剑R刺S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古代时指天子。

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

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周天子。

B.“会韩人郑国来间秦”的“间”意思是“做间谍”,与《鸿门宴》冲“间至军中”
的“间”意思不同。

C.书:文体名。

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其与《谏太宗十思疏》一样,同为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差,指(病)好、病愈,与成语“差强人意”的“差”意思不相同。

D.将,指携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的“将”意思不相同。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

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

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 以Q船R曳S之T而U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不久,与《种树郭橐驼传》“已去而复顾”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归去来兮辞》中“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是遂止不塞。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

徙冀州
..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

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

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

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
中策。

若只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这三个需要断句的地方写在括号内。

()
此A功B一C立D河E定F民G安H谓I之J上K策L多M穿漕渠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

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B.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

C.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

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唐玄宗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D.将作谒者,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

东汉时,谒者分为谒者仆射、常侍谒者、给事谒者、灌谒者和将作谒者等。

B.闻,指听闻、听说,与“臣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闻”字意思不同。

C.偃,指停止、停息,与“偃仰啸歌”(《项脊轩志》)中的“偃”字意思不同。

D.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文中是指魏文侯凭轼致敬。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
..,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N以O救P 周Q而R秦S兵T罢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

其中“危”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字含义不同。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省,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
..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
D.胡服:古代对各族胡人所穿服装总称,后泛称汉人服饰外的外族服装。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又称关东。

山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B.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因为古代国君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后来“社稷”就用作国家的代称。

C.“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举”含义不同。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编管建宁。

甲午,攻宿州、寿州、唐州、蔡州,皆不克。

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

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

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北伐更盟》,有删改)3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召A李B壁C饮D酒E酣F语G及H师I旦J始K谋L事M壁N微O摘P
其Q过R以S觇T之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B.移书,本身包含“致函”和“发布公告”两种意思,文中指发布公告。

C.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当时宋每年要向金缴纳绢银。

D.县官,一般用于称谓一县之长官,也可代指朝廷、官府,文中指后者。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

至于田卑,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
不仁而富,不如烹!”褰衣将就.鼎,佛肸脱屦而止之。

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

闻田卑不肯与也,求而赏之。

田卑曰:“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
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

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

”辞赏徙处曰:“以行临人,不道,吾去矣。

”遂南之楚。

(节选自《新序·义勇》)3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

一A人B举C而D万E夫F俯G首H智I者J不K为L也M赏N一O人P
以Q惭R万S夫T义U者V不W取X也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衣将就鼎”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两句中“就”字含义相同。

B.“惠王”的“惠”为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C.“引而未发也”与“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3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③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④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龙兴:称帝。

①沮:破坏。

①逆:迎接。

①子房:这里指张良。

①混壹:统一天下。

3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常A之事B故C非常D人E之所及F陛下G断H自I圣心J彼K亦L何所M能为N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

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后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参考答案:
1.FJP 2.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

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

“人欲自见其形”“君欲自知其过”结构一致,且主谓宾俱全,所以应在“形”“镜”“过”后断开,即在F、J、P处分别断开。

故FJP三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解说错误。

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并不是“专指臣下杀死君主”。

B.正确。

C.正确。

“已”,停止。

/已经。

句意: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

/沛公已经出去。

D.正确。

故选A。

3.BEG 4.C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
“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
“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
“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

“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

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

/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说法错误。

含义不同。

“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

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

/不要错过时节。

D.说法正确。

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

/先帝称赞他能干。

故选C。

5.CEG 6.C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

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

“故欲如前书之言”,“如前书之言”和“欲”都是句子的状语,修饰“报恩”,但状语较长,可在“言”后C处断开;
“报恩于国主耳”,“国主”是“报恩”的对象,不可断开,“耳”句末语气词,其后E 处断开;
“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结构对称,G处应该断开。

故在CEG三处断开。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都是意动用法,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

B.正确。

都是“抵挡”。

句意:一人要敌千人。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C.“封,指分封”错误。

封赏。

/筑坛祭天。

句意: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

/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

D.正确。

朝廷。

/使动用法,使……阙,侵损、削减。

句意:回到汉廷。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故选C。

7.A 8.一废铁夹条/增价五十金/借令失此售主/并乞数十文钱亦不可得【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

“京”指规模大,“师”指人口多。

B.正确。

C.正确。

句意:等我问一下主人/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D.正确。

句意:猜测他已走远/推测我回到军营中,你才能进去。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个废铁条,涨价到五十金,假使失去了这个买主,就连要几十文钱也不可能得到。

“一废铁夹条”作主语,主语过长,其后断开;
“价五十金”是“增”的内容,“金”后断开;
“借令”,副词,意为假使,“此售主”是“失”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主”后。

9.I、M、P 10.A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各国可以用金钱收买的著名人物,就多赠送礼物来收买他们;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是定语后置句,“者”后I处断开;
“结之”是动宾结构,“厚遗”是状语,中间不断开,“之”后M处后断开;
“不肯者”是“利剑刺之”的主语,表强调,可在P处断开。

故I、M、P处加句读。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错误。

“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本文中指诸侯。

B.正确。

句意: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做间谍。

/从小路到达军中。

C.正确。

D.正确。

句意: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故选A。

11.BEJ 12.B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次出门,都有八个侍从簇拥着,而且必带一本书,没完没了地阅读赏玩。

“出”“拥”都是谓语,省略了主语,分属两个句子,中间B处断开;
“拥八驺”是动宾结构,宾语“八驺”后E处断开;
“必携书一本”中“携”是谓语,“书”是宾语,“一本”是“书”的后置定语,应在“书”后J处断开。

故在BEJ处断句。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亲善、友善。

句意:与雪芹交好。

/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

B.错误,弹击、敲击。

/弹奏、演奏。

句意:劝您不要敲击食客的长铗。

/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奏一曲。

C.正确。

(病)好、病愈。

/稍微。

句意:勉强说今天稍微好一些。

/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D.正确。

动词,携带。

/副词,将要、打算。

句意:潮水离去不能带妾身离开。

/这样做不过是将要满足我最大的愿望啊。

故选B。

13.JNP 14.C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

“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
“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
“系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不久/已经”;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误。

“供给/凭借”;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

D.正确,“欺骗/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故选C。

15.DHL 16.C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一工程如能实施,黄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上策。

多开凿运河渠道。

“此功一立”,“此功”主语,“立”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其后不可带宾语,故在D处断开;
“河定民安”,主谓结构并列,其后断开,故在H处断开;
“谓之上策”,“上策”是“谓”的宾语,其后断开,故在L处断开。

故在DHL三处断开。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错误。

光武是刘秀的谥号。

故选C。

17.CHK 18.A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

“而”字连接“自鲁趋”和“十日十夜”,中间不必断开,在“夜”后断开,即C处断开;“而”字连接“足重茧”和“不休息”,表现墨子赶路的急迫和辛苦,中间不必断开,在“休息”后断开,即在H处断开;
“裂衣裳裹足”省略了主语,此处是谓语,后面“至于”也是谓语,分属两个句子,在“裹足”后断开,即K处断开。

故在CHK处加句读。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

前者是明晓、知道,后者是阐明、表明。

句意:怎么知道这一点呢?/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

B.正确。

前者是听闻、听说,后者是使……知道,禀告。

句意: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

/我奉上表章禀告给朝廷。

C.正确。

前者是停止、停息,后者是伏下、躺下。

句意: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

/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

D.正确。

故选A。

19.DIQ 20.B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齐王大悦”中“齐王”作主语,“悦”作谓语,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
“发师五万人”是省略了主语齐王的主谓宾结构,独立成句,在I处断开;
“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且前面句子的主语都是“齐王”,后面句子的主语是“秦兵”,所以在Q处断开。

故选DIQ。

20.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均为“讨伐,征伐”;句意: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

/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

B.错误。

均为“吉庆、美好、美善”;句意:德行美好光明。

/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

C.正确。

D.正确。

危险/高;句意:面临危险的国家。

/多么高峻伟岸!故选B。

21.DJP 22.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当此之时”为句首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故D处断;
“子房之不死者”语意完整,“不死”做“子房”的谓语,故J处断;
“其间不能容发”语意完整,“发”做“容”的宾语,故P处断。

故DJP处断。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含义相同”错误。

“微”,隐约,含蓄。

/没有。

句意: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D.正确。

句意:想凭一人之力。

故选C。

23.ACE 24.C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

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

“先王忿之”为完整的主谓句,“之”作“忿”的宾语,故A处需加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