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郑和远航》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收集有关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 的突出成就,如:指南针、造纸、火 药、印刷、万里长城、大运河等有关 资料,开展览会或介绍会,从而感受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发奋学习, 振兴中华。
2. 自由练背。 3. 指名背诵。 4. 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没 mei (
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标志,比比谁认识的标志多。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
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 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 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 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 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 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 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 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 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 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 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 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 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 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 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 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 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 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 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 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 a. 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 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 出示卡片“答应”。
画,第十画是( 姓:有( )画,第 )。
三画是( 四. 作业
)。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练习 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 习运用
。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第一句话。
2
指名读。
3
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
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1) 填空式练说:
毛泽东是(
)。
孔繁森是(
)。
梅兰芳是(
)。
居里夫人是( (2)
)。 口头填空,把句子
说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认读汉字。 2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 3.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二.教 学第五题
)
dao (
倒
)
2m.o(口头扩)词。 治( )( )(
(
)
dao
) 久( )( )(
)
理( )( )(
) 伟(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三. 课堂练习
1. 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父亲
引导
伟大英雄
2.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父:有
)。
( )画,第三画是( 理:有( ) )。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 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 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起到 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 西洋的故事。
创新和实践:
1.看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图书。
2.给你的父母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郑和
远航
1.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 重写了哪一次?
2.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 义?
宝船
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 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 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 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瓷
器
丝绸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 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 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 要把船只撕裂。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 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 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 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 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 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3
“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
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
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
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
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
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
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
指名读三组词。
2
齐读。
4. 反馈。
1
指名认读词语。
2
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学习用音序发查字典。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 6。
作业设计: 课内:查字典、认读词句、写字、读背、说话。 课外:读背成语、谚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迎”。 2 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 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 Y 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 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 查找
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 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 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 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 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
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 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 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 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 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 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 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 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 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 西洋的故事。
小组活动:
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 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 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 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 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
2. 自由练背。 3. 指名背诵。 4. 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没 mei (
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标志,比比谁认识的标志多。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
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 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 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 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 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 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 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 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 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 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 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 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 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 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 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 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 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 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 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 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 a. 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 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 出示卡片“答应”。
画,第十画是( 姓:有( )画,第 )。
三画是( 四. 作业
)。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练习 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 习运用
。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第一句话。
2
指名读。
3
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
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1) 填空式练说:
毛泽东是(
)。
孔繁森是(
)。
梅兰芳是(
)。
居里夫人是( (2)
)。 口头填空,把句子
说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认读汉字。 2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 3.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二.教 学第五题
)
dao (
倒
)
2m.o(口头扩)词。 治( )( )(
(
)
dao
) 久( )( )(
)
理( )( )(
) 伟(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三. 课堂练习
1. 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父亲
引导
伟大英雄
2.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父:有
)。
( )画,第三画是( 理:有( ) )。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 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 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起到 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 西洋的故事。
创新和实践:
1.看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图书。
2.给你的父母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郑和
远航
1.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 重写了哪一次?
2.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 义?
宝船
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 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 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 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瓷
器
丝绸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 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 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 要把船只撕裂。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 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 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 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 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 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3
“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
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
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
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
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
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
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
指名读三组词。
2
齐读。
4. 反馈。
1
指名认读词语。
2
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学习用音序发查字典。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 6。
作业设计: 课内:查字典、认读词句、写字、读背、说话。 课外:读背成语、谚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迎”。 2 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 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 Y 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 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 查找
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 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 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 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 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
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 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 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 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 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 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 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 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 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 西洋的故事。
小组活动:
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 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 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 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 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