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一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耜耕
D. 耦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
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
2.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 人口数量较大
B.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C. 地域分布广泛
D. 封建土地所有者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是小农,故“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故B正确;人口数量并不等于赋税收入,这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小农的地域分布,不是影响赋税收入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很多小农失去土地,不再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在古代中国,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经济的发展与唐末五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并没有长治久安,
排除C;由材料“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可知,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点睛:教材上一般只讲述了土地兼并不断严重的情况以及统治者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的不抑制土地兼并,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学习。
4. 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主要是因为
A. 南宋的都城在南方
B. 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 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D. 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答案】C
【解析】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是不是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故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就说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故C正确;经济重心的判断标准并不是都城所在地,故A错误;农业区或畜牧区,属于区域生产方式的不同,与粮食产量无关,故B错误;工商业并不是判断古代经济重心的依据,故D错误。
故选C。
5. 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A. 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影响甚微
C. 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
D.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南方人口增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项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朱元璋时期玉米还没有传入,此时新航路还未开辟。
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明初休养生息政策
6. 官营手工业在劳动力的使用上经历了从征役制到雇佣制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工匠们的反抗
D. 官营手工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征役制到雇佣制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官营手工业从征役制变为雇佣制,故B正确;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错误;工匠们的反抗,不属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明朝中后期官营手工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但这也是由商品经济
发展导致的,故D错误。
故选B。
7.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
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
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战争比较频繁,社会不安定,故④不符合材料,排除。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8.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宋代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故A错误;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并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错误;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说明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故C正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词“近代的前夜”,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中
A. 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 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 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 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
由“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得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中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故A项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王室起了组织作用,故B项错误;C 项错误,获取贵金属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10.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
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 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
C. 西班牙、意大利
D. 意大利、法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商业资本发达,被誉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地位衰落,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1. 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 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 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 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故应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的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应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为B。
AC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3.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答案】D
【解析】材料“19世纪40~6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
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D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故A项排除;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B项排除;19世纪末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排除。
点睛:抓住“19世纪40~6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14.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燦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重压
B. 外国资本的侵蚀
C. 封建官府的排挤
D.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即遭到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抗战胜利之后,官僚资本大肆兼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其发展陷入绝境,材料所述即是此种情形的典型反映,所以答案选A,B 项是其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C项此时已不存在,D是其发展受阻的主观原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5.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
【答案】D
【解析】D—E段明显错误,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合理调整工商业,允许私营工商业业的发展,因此不是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故选D。
16.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 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 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 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 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答案】C
【解析】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是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这种变化就是因为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故选C;A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历史本质,故排除;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城市居民也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D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7.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
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 “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 “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 “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表明了当时苏联缺少发展工业的资金,而联系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可知当时重点发展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即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化,故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18.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市的演说中表示:单纯的施舍对具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而言,将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
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A. 提高救济金,增加政府救济的力量
B. 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人们愈合心理创伤
C. 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D. 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
【答案】C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内容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
它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它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 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
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
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
对这一现象的准确解释是
A. 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佣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
B. 股票分散化,意味着企业不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C. 意味着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人人都是资本家
D. 虽然股票分散化,但企业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二战后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了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这种现象被称作“人民资本主义”。
“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缓和了社会矛盾,吸收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应当看到,普通职工拥有股票,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企业的决定权,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人民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D符合题意;ABC均与“人民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符。
20.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答案】A
【解析】材料“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反映了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根本上仍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束缚,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B错误;“掘墓人”的含义并不是指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是指冲击斯大林模式,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掘墓人……守墓人”,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
识从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1.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错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成功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表现,不能说明“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故C 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制的规模,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也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D 正确。
故选D。
22.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
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23.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A. 股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B.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
C. 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 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股票状况及其认识,旨在考查对票证背后所反映历史史实变迁的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政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三幅图片主旨,排除;
B项错误,社会主义所有制除了公有制还有混合经济等多种形式;D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废除了股票制。
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实践·股票·相关状况及认识
24. 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进出口总额柱状图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①②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③表述不合史实;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也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④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5.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
能出现的现象是
A. 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 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很有可能流行超短裙,故本题选A项。
B项不可能,因为二战后除了美苏,其他国家经济凋敝;C项不可能,因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流行列宁装和绿军装,政治色彩浓厚;D项不可能,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出现了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率提高。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26. 下列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战结束后由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而建立
B.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C.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D. 确立了美国战后一段时期内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A选项当中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指布雷顿森林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于1944年7月召开,不是二战结束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会议规定了美元的支配地位,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