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2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2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已知铅蓄电池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PbO2+2H2SO4+Pb===2PbSO4+2H2O。

下列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铅为正极,二氧化铅为负极
B.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O2+SO+ 2H+===PbSO4+H2O
C.硫酸溶液中,氢离子移向负极
D.放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根离子浓度减小
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A. Pb+PbO2+2H2SO42PbSO4+2H2O
B. N2+3H22NH3
C. Cl 2+H2O HCl+HClO
D. 2NO 2N2O4
3.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化石燃料蕴藏的能量来自远古时期生物体所吸收利用的太阳能
4.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5.将两种气体单质A2、B2(浓度均为1 mol·L-1)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C,平衡时测得各物质的浓度:c(A2)=0.86 mol·L-1,c(B2)=0.58 mol·L-1,c(C)=0.28 mol·L-1,则C的分子式为() A. AB2
B. A2B3
C. A2B
D. AB3
6.一定温度下,在某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C(s)+H2O(g)CO(g)+H2(g)。

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v正(CO)=v逆(H2O)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 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
7.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2)铁、铜和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CuCl2
(3)足量的铁粉和铜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FeSO4和CuSO4
(4)将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5)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6)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以上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8.燃烧10 g乙炔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0 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ΔH=500 kJ·mol-1
B. C2H2(g)+O2(g)===2CO2(g)+H2O(l)ΔH=-1 300 kJ
C. 2C2H2+5O2===4CO2+2H2OΔH=-2 600 kJ
D.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 600 kJ·mol-1
9.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 Cu2O+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10.银制器皿表面日久因生成硫化银(Ag2S)而变黑,可进行如下处理:将表面发黑的银器浸入盛有食盐水的铝质容器中(如图),一段时间后黑色褪去。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处理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银器为正极,硫化银还原为单质银
C.硫化银溶解于食盐水生成了氯化银
D.铝质容器为阳极,其质量变轻
11.有如图所示的两个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为Mg-2e-===Mg2+
B.镁在A池中为负极,在B池中为正极
C. B池中电子的流向:镁→铝
D.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A池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减小
12.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碳、水、氮气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实现,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A.化学能
B.热能
C.生物质能
D.电能
13.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单质(X2)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①Mg(s)所具有的能量高于MgX2(s)所具有的能量
②MgCl2电解制Mg(s)和Cl2(g)是吸热过程
③热稳定性:MgI2>MgBr2>MgCl2>MgF2
④常温下氧化性:F2<Cl2<Br2<I2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14.下列关于电解池形成的闭合回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池中的闭合电路是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的
B.金属导线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电解池的阴极,从电解池的阴极流向电源的正极C.在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D.相同时间内,阳离子在阴极上得到的电子与阴离子在阳极上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15.下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逐渐溶解
B.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
C.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D.锌为正极,铜为负极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观察下图A、B、C三个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再平行插入一碳棒,可观察到碳棒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用导线把锌片和碳棒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原电池(图A),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烧杯中最初装入的是500 mL 2 mol·L-1硫酸溶液,构成铜锌原电池(图B,假设产生的气体没有损失),当收集到11.2 L(标准状况下)H2时,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烧杯内溶液中溶质及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3)如果电极材料分别是铁片和石墨并进行连接,插入氯化钠溶液中(图C),放置数天后,铁片生锈。

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铜粉末用10% H2O2和3.0 mol·L-1的H2SO4混合溶液处理,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高于40 ℃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1)和S(+6)的速率v(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这个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c(H+)增大而加快。

(1)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纵坐标表示的是某一反应物的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粉末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发生反应时的情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较多的试管中加入的固体试剂是________,当反应结束时,A、B中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是放热反应,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表现为吸热。

在A、B试管的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能量变化的总趋势分别对应于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填“a”或“b”)。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淡黄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小试管里加入1 g 淡黄色过氧化钠,把小试管套在带支管的试管内。

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

打开T形管螺旋夹,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再夹紧螺旋夹,把水滴入小试管内,可观察到U形管右侧的液面立即下降,左侧的液面上升。

(1)过氧化钠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图中,表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图是()
20.某同学为了探究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打开开关K,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开关K,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为3.36 L,则转移电子数为___________;负极为________,写出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开关K,如果锌极和铜极都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使用纯锌,其他条件相同,打开K和关闭K产生气泡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如下结论:①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②电极判断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室为了提高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速率,可以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试根据表中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①、②中铝所作的电极(指正极或负极)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实验③中铝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墨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电池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④中铝作负极还是正极?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铝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或负极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_min(填“0~1”“1~2”“2~3”“3~4”或“4~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3~4 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KCl溶液
C、KNO3溶液
D、CuSO4溶液
(3)某温度下在4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B、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E、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
③2 min内Y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3.把0.4 mol X气体和0.6 mol Y 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X(g)+5Y(g)
n Z(g)+6W(g)。

2 min末已生成0.3 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ol·L-1·min-1,试计算:
(1)前2 min内用W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2 min末时Y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________________。

(4)2 min末,恢复到反应前温度,体系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________倍。

24.向2 L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气体A和b 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 A(g)+y B(g)
p C(g)+q D(g)。

已知:平均反应速率v(C)=v(A);反应2 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mol,有a mol D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 min内,v A=________,v B=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中,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q=________。

(3)反应平衡时,D为2a mol,则B的转化率为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由铅蓄电池放电反应方程式可知,铅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铅为负极;二氧化铅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铅为正极。

②铅蓄电池放电总反应式与负极反应式(Pb+SO-2e-===PbSO4)相减,可得其正极反应式PbO2+SO+ 4H++2e-===PbSO4+2H2O。

③氢离子移向正极;反应中硫酸根离子因生成沉淀,其浓度不断减小。

2.【答案】A
【解析】判断可逆反应的关键是看“两同”,即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应和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3.【答案】A
【解析】人类利用的能源,有的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有的来自水能、风能,有的来自核能。

4.【答案】B
【解析】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只会加剧碳排放;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将会有助于改善大气的状况。

使用易降解的生物农药,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食品不安全状况。

有利于保护环境;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绿色食品是指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食品。

田间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害。

5.【答案】D
【解析】由于A2的浓度变化为0.14 mol·L-1、B2的浓度变化为0.42 mol·L-1、C的浓度变化为0.28 mol·L-1,因此,反应方程式为A2+3B2===2C,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得出C的分子式为AB3。

6.【答案】C
【解析】A项,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当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项,CO的正反应速率等于其逆反应速率,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项,生成CO、H2均表示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没有表示出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D项,H—H键断裂和H—O键断裂是两个相反的反应方向,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即消耗1 mol H2的同时消耗了1 mol H2O,可知H2的消耗量等于其生成量,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7.【答案】A
【解析】题中所述6种实验方案仅有(1)和(5)能够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而(2)(3)(4)与证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无关;(6)由于铁片常温下遇到浓硝酸钝化,而铜常温下与浓硝酸能够发生反应,
故铜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铁片上有气泡产生。

该现象仅是原电池的一个特例,不能证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8.【答案】D
【解析】放热反应ΔH为“-”,A错误;ΔH单位为kJ·mol-1,B、C错误。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的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Δ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燃烧10 g乙炔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0 kJ,则燃烧1 mol乙炔放热为×500=1 300 kJ,若热化学方程式中乙炔化学计量数为2,其ΔH=-2 600 kJ·mol-1,D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方程式可知,铜失去1个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铜和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则石墨是阴极。

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产生氢气,A项正确、B项和C项不正确;当有0.1 mol电子转移时,有0.05 mol Cu2O生成,所以D项不正确。

10.【答案】B
【解析】银器处理过程中构成了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相对活泼的金属铝作负极,银器为正极,正极的硫化银得到电子被还原为单质银。

11.【答案】C
【解析】由A池中的反应Mg+2H+===2Mg2++H2↑可知,镁是负极,负极反应式为Mg-2e-===Mg2+,铝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

由B池中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铝是负极,镁是正极,在其外电路中,电子由铝(负极)经导线流向镁(正极)。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及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

13.【答案】A
【解析】①根据图像可知,Mg(s)与X2(g)的能量高于MgX2(s),但Mg(s)所具有的能量不一定高于MgX2(s)所具有的能量,①错误;②MgCl2(s)的能量低于Mg(s)与Cl2(g),所以依据能量守恒判断由MgCl2制取Mg的反应是吸热反应,②正确;③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根据图像数据分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MgI2<MgBr2<MgCl2<MgF2,③错误;④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氧化性:F2>Cl2>Br2>I2,④错误;答案选A。

14.【答案】D
【解析】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依靠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电解过程中阴极、阳极得失电子数目守恒。

15.【答案】A
【解析】在铜锌原电池中,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锌失去电子不断溶解,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锌电极流向铜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铜表面得到电子被还原,有氢气产生,铜电极保持不变,溶液中不存在铜离子,不能使溶液呈蓝色。

16.【答案】(1)没有2H++2e-===H2↑(2)c(H2SO4)=1 mol·L-1,c(ZnSO4)=1 mol·L-1(3)Fe-2e -===Fe2+(4)温度越高,H2O2越容易分解(答案合理均可)
【解析】(2)根据正极反应:2H++2e-===H2↑,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 L即0.5 mol的氢气时,转移电子是1 mol,减少的氢离子为1 mol,所以剩余的硫酸的量为0.5 mol,其浓度为1 mol·L-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当转移电子1 mol时,生成锌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所以c(ZnSO4)=1 mol·L-1。

(3)铁片、石墨和氯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是铁失电子变为亚铁离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Fe-2e-===Fe2+。

(4)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温度太高,双氧水易发生分解,氧化能力降低,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要控制反应的温度不能过高。

17.【答案】(1)2KClO3+6NaHSO3===3 Na2SO4+2KCl+3H2SO4,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2)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3)t1~t2时间段内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
【解析】(1)由于反应2KClO3+6NaHSO3===3Na2SO4+2KCl+3H2SO4进行,使溶液中c(H+)增大,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c(H+)增大而加快;
(2)随着反应的继续进行,溶液中c(H+)虽然仍在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太小,此时它起主要作用,故反应速率减小;
(3)若纵坐标表示的是某一反应物的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则曲线以下为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t1~t2时间段内该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小值。

18.【答案】(1)碳酸氢钠 53∶84
(2)b a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的反应现象确定A为碳酸氢钠,B为碳酸钠,
设两种固体质量均为m,消耗盐酸的质量为x、y。

NaHCO3+HCl===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x=,y=,==。

19.【答案】(1)Na+[]2-Na+
(2)2Na2O2+ 2H2O ===4NaOH + O2↑
(3)B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0.【答案】(1)锌片溶解,在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Zn+2H+===Zn2++H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氢前,铜排在氢之后
(2)电流表指针偏转,锌片溶解,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锌比铜活泼,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锌失电子,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铜片,铜片周围的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变成氢气0.3×6.02×1023锌片2H++2e-===H2↑
(3)锌片不纯,含杂质的锌片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促进锌失电子关闭K时产生气泡较快
(4)①必须为活动性有差异的两个电极,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且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闭合回路②较活泼的金属极为负极,或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③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铜或硫酸铜等物质
【解析】(1)打开开关K,没有形成闭合回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氢前,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排在氢之后,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2)关闭开关K,构成原电池,描述现象可以从电流表指针偏转、电极、溶液变化等角度切入。

n(H2)=3.36 L/22.4 L·mol-1=0.15 mol,2H++2e-===H2↑,n(e-)=0.3 mol。

(3)粗锌中含有铜、碳等不活泼杂质,在与稀硫酸接触时电极本身构成微小的原电池,导致粗锌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同样条件下,金属直接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比构成原电池产生气体的速率慢。

即构成原电池促进金属失电子。

21.【答案】(1)不相同
(2)负 2Al-6e-===2Al3+正6H++6e-===3H2↑2Al+6H+===2Al3++3H2↑
(3)负极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Al-3e-+4OH-===AlO+2H2O
(4)另一个电极材料的活动性和电解质溶液
【解析】实验①中镁比铝活泼,镁作原电池的负极,铝作原电池的正极,电流表指针偏向铝;实验②中铝比铜活泼,铝作原电池的负极,铜作原电池的正极,电流表指针偏向铜;实验③中铝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铝为负极,石墨为正极,电流表指针偏向石墨。

22.【答案】(1)①2~3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且盐酸浓度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
②0.025 mol·L-1·min-1
(2)CD
(3)①3X(g)+Y(g)2Z(g)②AC③10%
【解析】(1)①在0~1、1~2、2~3、3~4、4~5 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100 mL、140 mL、224 mL、112 mL、44 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 min;原因是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且盐酸浓度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

②在3~4 min时间段内,n(H2)
=0.112 L/22.4 L·mol-1=0.005 mol,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故v(HCl)==0.025 mol·L-1·min-1。

(2)加入蒸馏水及加入KCl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A、B正确;C项,加入KNO3溶液,H+浓度减小,因酸性溶液中有NO,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无氢气生成,错误;D项,加入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反应速度增大,且影响生成氢气的量,错误。

(3)①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 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5 min时,Δn(Y)=0.2 mol,Δn(Z)=0.4 mol,Δn(X)=0.6 mol,则Δn(Y)∶Δn(Z)∶Δn(X)=1∶2∶3,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3X(g)+Y(g)2Z(g)。

②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随着反应的进行X、Y的反应速率比始终为3∶1,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故B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故D错误;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均只能表示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
×100%=(1.0 mol-0.9 mol)÷1 mol×100%=态,故E错误。

③2 min内Y的转化率=变化物质的量
起始总物质的量
10%。

23.【答案】(1)0.075 mol·L-1·min-1(2)0.175 mol·L-1(3)4(4)1.05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v(Z)=0.05 mol·L-1·min-1,c(Z)=0.05×2 mol·L-1=0.1 mol·L-1,起始时,c(X)=0.2 mol·L-1,c(Y)=0.3 mol·L-1,2 min末,c(W)=0.15 mol·L-1;
(1)v(W)==0.075 mol·L-1·min-1;(2)c(Y)=0.3 mol·L-1-0.125 mol·L-1=0.175 mol·L-1;(3)根据方程式比例关系:n∶6=0.1∶0.15,n=4;(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p(后)∶p(前)=(0.1×2+0.175×2+0.1×2+0.15×2)∶(0.4+0.6)=1.05∶1。

24.【答案】(1)mol·L-1·min-1mol·L-1·min-1(2)2316(3)×100%
【解析】(1)v A===mol·L-1·min-1
v B===mol·L-1·min-1
同样可得v D=mol·L-1·min-1
v C=v A=mol·L-1·min-1。

(2)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
x∶y∶p∶q=v A∶v B∶v C∶v D=∶∶∶=2∶3∶1∶6。

(3)当D为2a mol时,B减少了a mol, B的转化率为×100%=×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