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昌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荣昌县统计局
2004年2月12日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跃上40亿元的新台阶,达到41587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为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41万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23元,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62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7.7∶35.7,“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
图⒈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
万
元
)
图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元
元
)
图⒊三次产业结构
35.7%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同口径增长17.5%)。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173万元, 比上年增长16.3%(同口径增长18.2%);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6528万元,增长18.4%(同口径增长22.2%)。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16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48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7%;科技三项费用200万元,同比增长11.1%;城市维护费1198万元,同比增长31.8%;教育支出7724万元,增长9.4%;医疗卫生支出950万元,比上年下降8.7%;抚恤和社会福利2765万元,同比增长23.8%;农业及扶贫支出2854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474万元,比上年增长37.8%,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是近五年增速最高的一年。
图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000
40000
60000
80000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2000年
2001年2002年2003年(万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加速启动。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7568万元,比上年增长56.9%,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1.8%;更新改造投资8288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5%;房地产开发投资19634万元,比重为13.1%。
从投资主体看,国家投资39186万元,比上年下降9.1%,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2%;集体投资29307万元,比上年增长9.9%。
除国家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为110288万元,增长68.6%,比重由上年的60.3%上升到73.8%。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2003年,旧城改造面积达18.5平方米,新区在建面积达94.79万平方米,扩大建成区面积0.85平方公里。
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有所增强。
全年,城市建设完成投资3293万元,同比增加2018万元,是近年来城市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
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6.74亿元。
其中,种植业产值7.65亿元;畜牧业产值7.40亿元;林业产值0.86亿元。
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9.04万吨,减产2.3%;油料1.21万吨,减4.2%;蔬菜28.11万吨,增长8.0%;水果5820吨,增长1.7%;肉类总产量62232吨,增长11.8%;猪肉产量44711吨,增长10%;水产品6520吨,增长8.1%。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畜牧业在我县农业经济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改善,分别由上年的54.6%、36.2%调整为45.7%、44.2%。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市级龙头企业已有2家。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
据县经委统计,全年全县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缴税金1.9亿元,增长20.3%;利润总额1.86亿元,增长12.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423吨,农村用电量7476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800公顷。
工业建筑业
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销衔接基本正常。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3.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0%,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65.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增长8.5%;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1.3%;实现利税总额6021万元,增长7.5%;亏损面比上年下降16.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白酒16175吨,比上年增长23.4%;原煤263万吨,增长23%;发电量37411万千瓦小时,增3.2%;配合饲料57988吨,增15.1%;水泥40.8万吨,增10.0%;茶叶19169吨,增3.8%。
建筑业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847万元,较上年增长16.1%,是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全县三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148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9.5万平方米。
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市场物价有所回升。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县以下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7亿元,增长8.7%。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0.9亿元,增长8.5%;餐饮业2.75亿元,增长12.0%。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7个,其中农贸市场46个。
全年集市贸易成交9.88亿元,增长1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双河至清江、盘龙至远觉、双河至清升、安富至荣隆、吴家至清流等5条公路泥改油工程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镇镇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新建盘龙、仁义等2个汽车站,启动荣隆汽车站,新建(改造)桥梁6座。
到年底,全县共拥有民用汽车1896辆,比上年增加261辆。
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1109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3253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完成170.5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808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10万元,比上年增长9.9%。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19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33万户,比上年增长29.6%。
其中:小灵通用户达1.11万户,年内新增0.78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8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万户,比上年增长33.3%。
数字移动基站已建成140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0%。
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络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校校通”网络工程全面推进。
金融业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
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5.28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增长15.7%;其中,企业存款6.39亿元,增加0.99亿元,增长18.3%;储蓄存款28.89亿元,增加3.8亿元,增长15.2。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88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亿元,增长11.5%。
图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
万
元
)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10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年内新增自营出口企业5家,到年底,自营出口企业总数已达到24家。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共签约投资项目102项,协议投资达到13.64亿元,已到位资金6.5亿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万美元。
板桥工业园区建设平台效应日益突显,现已引进企业116家,总投资额达到7.3亿元,投资上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余家。
四川的新希望集团、巨鑫集团,浙江的中原集团,上海的华盛集团,重庆的都成集团等一批企业都已签约,正在积极准备开工。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全年,重点实施了19项农业科技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32项次,新发展科技示范户3500户,42个科普示范基地完善示范功能,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1项。
企业强化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县企业今年开发新产品超过50个。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至年末,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在校学生12.1万人。
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53人;普通初中43所(含6所高完中),在校学生4.5万人;职业中学2所(有2个单位办有职教班),在校学生3333人;小学240所(有2个教学点),在校学生6万人;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1.25万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65人。
普通中学招生1.36万人,毕业1.41万人。
小学招生8145人,毕业11891人。
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的专任教师总数达5357名,比上年减少271名。
“两基、普实”成果进一步巩固。
全县今年中学的毛入学率为98.4%,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小学的入学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做到了就近入学。
初中流失率为0.61%,比上年减少1.87个百分点;小学流失率0.72%。
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毕业率为100%。
教育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达10056平方米;新建荣昌初级中学,并于2003年9月1日按期招生开学。
积极发展多元办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至年末,全县共有2所民办初中,在校学生1143人;1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36人;72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804人。
文化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元旦、春节期间的《荣昌风情》、迎春文艺晚会、广场篝火晚会、广场舞会、龙舞拜年、新春谜语有奖竞猜等系列文化活动;非典慰问演出及抗非典总结表彰会文艺演出;“长城杯”老年、
青年卡拉OK赛;庆八·一“鱼水情”拥军文艺演出和庆国庆文艺演出等。
县图书馆建起了具有35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8万册。
广播电视工作成绩显著,年内采编制作专题片40多部,电视新闻127期,采用稿件1071件,广播稿件2317件。
全年,《荣昌报》共出版144期(10年共出版报纸1388期),其中:出彩报58期(民生周刊48期);新经济半月刊20期。
卫生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到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个(不含红十字会和畜牧学院,下同),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509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225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26人。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推进。
全年新建自来水站3处,扩网供水8处,水泵供水310处,解决了12800人用水。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完成四苗和乙肝疫苗接种174521人次,其报告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70%、脊灰疫苗99.53%、百白破三联疫苗99.79%、麻疹疫苗99.66%、乙肝疫苗96.99%。
完成了9岁至14岁儿童麻苗普种10万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民动员,群防群控,抽调了437人在16路口设立了检查站,对109.4万人次进行了检查,对14.48万车次进行了消毒,登记、管理返荣来荣人员1.15万人,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实现了我县非典“零目标”,守住了重庆的西大门。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举办了庆“三八”集体奔小康接力赛、迎国庆“财税”杯篮球比赛、荣昌县老年人拳剑表演赛、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荣昌县“社保杯”、“银税杯”、“永荣杯”门球比赛等。
体育健儿参加了巴黎国际摔跤比赛,获金牌2枚;参加市第一届运动和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共取得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12枚的好成绩,并打破6项市记录。
重庆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我县农民体育健儿获金牌1枚、铜牌1枚,代表团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并获组织参赛奖和二项道德风尚奖。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年,帮助4201户,14269人度过了春荒和夏荒;恢复重建659户,2003人,1925间住房;救济灾民290户、650人。
符合五保条件3541人,其中已落实五保待遇的1971人。
全县有25所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427人,年平均供养经费1736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3年,全县共有8551户16241人享受低保,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3674981元,人月均达84.2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据公安局户籍人口统计:到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1.33万人,其中:男性41.96万人,女性39.37万人。
非农业人口15.4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
当年出生人口8411人,其中男性4299人,女性4112人,人口出生率为10.4‰。
当年死亡4560人,死亡率为5.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
全年共迁入8364人,迁出10435人。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3年,全县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9046元,较上年增加1308元,增长16.9%。
城镇居民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收入9310元,未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5.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8元,增加138元,未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5.2%。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27元,增长4.7%;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5台,电话机38台,移动电话机15台;人均住房面积29.05平方米,增加1.88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续1)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续2)
荣昌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荣昌县统计局
2005年2月28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完成4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3亿元,增长13.6%。
三次产业结构为28.2∶37.5∶34.3,“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稳固。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77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6%。
二、农业
全年粮食产量达30.49万吨,增产5%;肉类产量6.49万吨,增4.2%,蔬菜产量29.27万吨,增4.1%。
(见表1)
表1:200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
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改善,分别由上年的47.8%、41.3%调整为44.3%、46.9%,畜牧业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我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达到66:34,粮食优质率达3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2—2004年全县造林面积达1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达15万亩。
完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276处,整治病险水库8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6万亩,启动了涉及61个村的49条294.35公里的村村通客车公路工程。
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大了禽类、生猪、香脆竹、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养蜂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力度,建立各类基地44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与农民签订兑现农产品生产、购销订单金额达4.5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我县工业生产克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等困难因素,工业经济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亮点。
全年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1%,拉动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同步大幅提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3家,净增20家,到年底达到63家,其中大型企业1户,中型企业6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12亿元,增长57.9%。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5.6%,对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渐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2.3%,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这是我县自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以来的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次实现盈利、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
(见表2)
表2: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178.5万吨,增长3%;发电量40242万千瓦小时,增8.5%;配合饲料26119吨,增0.6%;水泥35.62万吨,降12%。
(见表3)
表3: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兽药饲料、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建材及能源、医药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支柱地位愈加突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五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高达91.9%,在全部工业经济中占41.9%。
其中:兽药饲料完成增加值0.24亿元,增长1.3倍;农副产品加工0.43亿元,增2.8倍;建材及能源4.29亿元,增91.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4.54亿元,增长9%。
到年底,全县资质等级在3级以上的建筑企业达29家,其中2级企业7家;全年新增3级企业3家、2级企业1家。
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建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增速比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7%,农村投资增长7.4%(见表4)。
表4: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万元)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稳步推进。
在县城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外西街、后西街改造进程进一步加快,外西尾街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外东尾街改造工程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完成,旧城拆迁面积达到7.1万平方米。
按照“北拓东扩”战略实施新区建设,完成了绿园小区住宅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了海棠生态园、阳光家园、滨河花园、东城花园、渝荣小区等住宅小区工程。
备受关注的白水桥征地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已全面完成,城市发展路子得到了拓宽。
市政建设加快。
一年来,市政设施建设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了海棠广场、绿园小区广场、东门休闲广场的建设,实施了学院路、荣联路、红旗桥至大河口道路、西街道路、板桥工业园区老成渝公路过境段人行道的改造,实施了主要街道路灯的安装,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完善了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
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县新增房屋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0.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更加完备。
农民新村建设不少镇都有亮点,农民建房热情持续高涨,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到年底,全县共拥有民用汽车2235辆,其中私人汽车496辆。
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1266.7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3622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完成162.4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606万吨公里。
全县实现了镇镇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也在全县19个镇、61个村全面铺开,荣双、广盘、荣吴公路经营权顺利转让,收回投资1.1亿元,投资1500万元的荣双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大内路吴家段改造工程顺利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取得新成绩。
邮政、通信功能进一步完善。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513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53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34万户,比上年增长23%。
其中:小灵通用户达1.8万户,年内新增0.69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10.4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4万户,比上年增长30%。
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校校通工程全面完成。
六、商贸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快于GDP增速。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2.57 亿元,增长15.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个百分点,餐饮业3.02亿元,增长9.9%,拉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状况有所改善,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成为消费热点。
市场建设和发展加快。
各类市场面积达到7.7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5%,商业网点进一步增加,物流配送也已逐步兴起,商贸业态不断向纵深发展。
我县有一定规模的连锁店已发展到150家,新引进重庆新世纪百货,实现了大型商业企业进驻荣昌“零”的突破;本地的老百姓连锁超市也不断发展壮大,新增老百姓旗舰店,营业面积达2880平方米。
县城中心商务圈的打造和美食一条街的培育有了新起色。
以南门桥、人民路、莲花广场、滨河路、东门广场为中心的商务圈已初步形成。
旅游业有了新发展。
随着路孔古镇、安富陶都、天主教堂等景点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家乐、周末游成为市民新的消费热点。
以“一城一都”为中心的“魅力荣昌一日游”全面启动,并已接待了多批外国游客。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全县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达到72家,出口创汇2045万美元,增幅高达89.7%。
以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为骨架,发展多品种、多系列出口产品,除传统的夏布、猪肉、红碎茶等出口产品外,高压钢瓶、高猛酸钾、不锈钢制品等工业产品出口势头良好。
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零”的突破,引进香港康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300万美元,生产出口欧美的环保烤瓷产品;兴业五金投资50万美元在缅甸建设分厂项目全面启动。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年引进项目124个,协议投资总额12.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1亿元。
成都新希望、巨星、山东金魁、东莞百通、上海可卡、香港康利、四川普华、重庆三大伟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荣昌,为加快荣昌经济发展铺垫了潜在的后续力量。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7481万元,同口径增长20.3%。
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完成16523万元,增长20.9%,较去年超收3350万元。
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年迈出三大步,共增收6433万元,年均增加2144万元。
到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2.72亿元,比年初增长21.1%;居民储蓄意愿依然较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亿元,增长20.1%。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7.84亿元,比年初增长5.7%;其中银行贷款8.72亿元,比年初下降9.8%。
九、社会事业
——科技.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全年,重点实施了20余项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技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26项次,巩固和发展科技示范户1.16万
户,发展和完善科普示范基地65个,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0项。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至年末,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8所,在校学生11.52万人。
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19人;普通初中41所(含6所高完中),在校学生4.23万人;职业中学2所(有2个单位办有职教班),在校学生0.43万人;小学227所(有3个教学点),在校学生5.74万人;幼儿园77所(有124所小学附设有学前班),在园幼儿1.1万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68人。
2004年,普通中学招生1.21万人,毕业1.4万人。
小学招生7985人,毕业10150人。
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的专任教师总数达5253名。
“两基、普实”成果进一步巩固。
全县今年中学的毛入学率为97.04%,较上年下降了
1.36个百分点;小学的入学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做到了就近入学。
初中流失率为
2.79%,比上年增加了2.18个百分点;小学流失率0.69%,较上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毕业率为100%。
——文化.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全年编制作《荣昌新闻》139期,专题113期,“两台”共用电视新闻稿件1412篇,电台消息2580篇。
新架设有线电视和数据网光缆180KM,全县缆总长达到450KM。
昌元城区内新发展用户2800户,架设电缆主干线16.5千米,埋设地管250M;各网络传输站新发展用户出8000余户。
——卫生.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到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9个(不含红十字会、畜牧学院、诊所、卫生室),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20个。
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263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2033人,卫生技术人员1661人,其中:执业医师493人,执业助理医师264人,注册护士390人。
全县共有村卫生室166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10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据公安局户籍人口统计:到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1.36万人,其中:男性41.89万人,女性39.47万人。
非农业人口15.84万人,农业人口65.52万人。
当年出生人口9525人,其中男性4782人,女性4743人,人口出生率为11.7‰。
当年死亡6575人,死亡率为8.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
全年共迁入8995人,迁出10617人。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4年,全县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0725元,较上年增加1679元,增长18.6%。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收入10892元,比上年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00元,未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8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13.4%,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7.1%。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24元,增长12.9%;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51台,电话机53台,移动电话机17台;人均住房面积30.65平方米,增加1.6平方米。
——社会福利与救助.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4年我县有特困户5358户,13923人,救助率达100%,累计救助金额111万元。
农村五保户3520人,其中集中供养935人。
敬老院24所,床位1100个,供养五保老人935人,床位利用率达85%。
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安排救灾款234万元,其中粮食救济90.4万元,救济人口1.81万人;衣被救济8万元,救济人口1000人;伤病救济6万元,救济人口120人;住房救济129.6万元,恢复住房227户,796间。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到年底,全县享受城市低保的对象户有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