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春: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2012.04 Shanghai Economy Macro Economy │ 宏观经济
量规模依然较高。
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并
不能使M2和GDP的比值在短时期内发生
显著改变,所以中国还存在通货膨胀的
可能性。
2011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保
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
繁重,需要防止物价出现反弹。
汪同三所长认为“二难”是中国
G D P增速减缓。
自2010年第4季度以
后,季度G D P增速表现出逐季减缓的趋
势。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对外贸易、
财政收入也都出现了下行的趋势。
这其
中既有被动的外部冲击因素,也有中国
主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素。
一方面,
中国经济增速减慢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
增长乏力,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
然波及到中国经济。
为了应对财政状况的恶化,欧美国家不得不痛苦地实行紧缩政策,它显著地影响到中国的外需。
在此次危机中,中国的出口以及外贸顺差增速都出现了明显地减慢,并且,中国提出的2012年外贸增长预期值只有10%,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也是要使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将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此外,自2010年以来,为了控制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多助长价格上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受到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速也有所减缓。
最后,汪同三所长表示,在2012年,中国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保持物价稳定,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目标排序的话,“稳增长”还是应当放在第一位。
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的一项重要对策便是以不变应万变,全力保持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投
资研究所所长张长
春在“C M R C中国经
济观察”第28次报
告会上,发表了题
为“基础设施投资
规模、结构与效
益”的演讲。
张长春指出,“国民经济
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巨大,不
可能等着体制完善以后再安排公共投
资。
好的技术方案是以尽可能少的代价
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基础设
施投资和产出水平大体与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相适应。
”
张长春说,研究基础设施投资有两
个问题难以回避: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是
否过度,二是财政4万亿投入是否适当。
针对一些高速公路低使用率的现象,部
分学者、管理部门认为地方政府在基础
设施项目上过度投资、重复建设。
这种
观点缺乏可比、权威的数据支持,而取
得全面、系统的数据是研究的难点,进
而对判断基础设施投资是否过度造成困
难。
此外,在转轨体制下,
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熨
平经济波动的角度出发,财
政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是必
要的。
虽然从现在看,4万
亿投资计划有不少改进余
地,但当时的决策者无法预
知不采取政策干预的后果。
从数量上看,4万亿综合起来其实只有
11800亿,加上2000亿地方债,并且分
2年执行。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财政经
常性资本预算支出大约几千亿,4万亿
财政刺激计划只比经常性预算支出大约
多了几千亿。
制定4万亿计划是因为当时大规模
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无论管理
部门还是政策研究部门心里没底,只希
望尽快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东南亚
金融危机时我国曾使用扩大政府支出办
法刺激经济。
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两种
政策工具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使用扩大
财政支出政策上的实践经验更丰富。
因
此2008年底中央决定尽快扩大支出,希
望各种项目尽早开工、尽快建设、尽快张长春:
以尽可能少的代价
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
Zhang Changchun: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inimal Cost
12宏观经济 │ Macro Economy2012.04 Shanghai Economy
发工资,让农民工尽快领工资回家过年。
由于当时对金融危机的后果估计不准确,政策出台过于匆忙,从现在看当时的政策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
张长春说,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总体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占投资比重大幅度往下降,非国有主体占投资比重大幅度提高。
国有及国有控股占投资比重从2003年64.3%下降到2011年的35.6%。
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国有投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目前绝对比例值还是非常大。
电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下降较多,从2003年88.3%下降到76.3%,其他道路、航空、水利、公路设施下降幅度都不大。
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仍是国有控制,特别是电信、金融等行业,从而更有利于国有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虽然从每年流量上看总体国有投资比例大幅度下降,但从存量以及产出规模上比较,国有部门的规模比原来扩大许多;而且2008年底扩张性财政支出给民间资本投资带来更大压力,因此国进民退的说法也有其道理。
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仍然较大,但总体上投资逐渐往中西部移。
单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地域的分布与地方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铁路投资在四大区域分布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部。
由于地方财力问题,东部地区铁路投资比重仍较大,但其比例正逐渐降低。
九十年代开始中央曾提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口号,十多年来国家加大了西部、东北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倾斜力度。
总体思想是尽管不同地区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但希望不同地区和民族最终所享受到的公务服务应是均等的。
张长春认为,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
施投资对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变动有
重要推动作用。
在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下,
内地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1985年不到
1/3上升为2011年的60%,对内地投资
的所有制结构形成非常大的影响。
西部
和中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改善了投资环
境,带动了城镇地区民间投资向中西部
转移,其中的时滞大约是6-8年。
目前
民间投资增速较高的地区都集中在中西
部,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内地投资的年均增速30.3%,
东部为20.5%。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有多方面特点。
从规模上看,基础设施投资比重随经济
周期和政策周期变化在15.5-19.5%之间
波动。
所有制上看,非国有投资比重有
所增加但幅度有限,重要行业仍以国有
投资为主。
行业投资的区域分布上,道
路、公共设施以东部、西部、中部和东
北部为序,反映了地方财力差异与中央
政府西部大开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
策意图。
在行业投资占区内投资比重上,
道路、公共设施以西部、中部、东部为序,
反映了地理因素差异、区域投资政策和
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意图。
总体上看是
公共投资向西部倾斜特征明显。
张长春表示,目前,我国基础设施
投资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他从以下五个
方面做了阐述:
一是从技术性角度来看,基础设施
建设和发挥效用的周期长,如何超前尺
度从规模上把握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
的比例,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是如何科学设定基础设施建设领
域内各行业比例,使之最大程度发挥结
构效益;
三是如何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
开发中的作用,如何分别核算其短期和
长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如何突破现有的投资格局,改
变基建项目的所有制结构,更多地引入
民间投资;
五是如何进行基建项目的资金计
划、项目决策与项目建设管理。
张长春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根本在
于我国缺乏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
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和机制,而提
出转轨进程中可行的技术性方案是解决
问题的难点。
基础建设投资解决方案的原理已有
不少讨论。
公共产品投资资金来源相当
一部分来自公共财政,公共品的投资决
策无疑需要公共选择机制。
老百姓的公
共需求怎么发现?是专家草拟方案由管
理部门决策吗?这种做法是缺乏效率的,
其根本还在于建立公共选择机制以达到
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目标。
目前文章对
基础性原理讨论较多,但缺乏技术性方
案。
公共产品决策机制怎么建立,公共
需求选择机制怎么完善,这些问题都需
要政策研究者提出基础性、技术性的解
决方案。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周期的特
点加大了基建项目评估的难度。
小基建
项目建设周期大约2-3年,大型骨干基
建项目3-5年。
如果加上前期准备,大
型基建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能需要5-8年,
甚至更长时间。
发达国家基建项目建设
周期并不比中国短,但更严格控制项目
立项、准备工作更充分、项目管理更细致。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需
求量巨大,不可能等体制完善以后再安
排公共投资。
好的技术方案是以尽可能
少的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
证基础设施投资和产出水平大体与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这也是政策
研究者长期关注并希望有所突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