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其它: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直立人:外贸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
晚期智人:外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磨制石器)
火使用的意义: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并促进了体制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原始农耕生活
其它:
中国最早的农作物:水稻、黍、粟
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农业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

夏商周的更替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人物: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国家标志(机器):军队、监狱、刑法、历法
制度变化:禅让世袭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启继位体现)
成就:二里头遗址、青铜器、墓葬等(阶级划分、等级界限)
灭亡原因:桀暴政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人物:汤都城:亳
商兴起的原因: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人民生活安定
盘庚迁殷(殷商、殷墟遗址)
灭亡原因:纣暴政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原因(目的):稳定政局、巩固疆土
内容:周天子根据血缘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和功臣,宗亲和功臣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向周王室缴纳贡赋、服从
周王调兵
作用:控制地方、稳定政局、巩固疆土
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青铜器与甲骨文
时间:距今5000-4000年 用途:饮食、祭祀、军事等
功能:食器 礼器(体现贵族等级的高低、权力的大小)
制作方法:泥范铸造法
标志器物:司母戊鼎(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1899年王懿荣(清朝人)
特点:造字方法已较为成熟,汉字的基本结构已基本具备 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应经发现的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农业:铁农具、牛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业:行业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出现市场、金属货币
原因:1、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2、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性质:为争霸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目的(实质):为取得天下实质上的控制权争当霸主
口号:尊王攘夷
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霸主、宰相:管仲)晋文公、楚庄王
意义/评价/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晋(韩赵魏)
战国七雄及其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争特点:规模大、兵力多、时间长、地域广
背景: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
2、(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3、军事:大规模兼并战争不断
阶级: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支持者:秦孝公体现思想:法家思想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的人可免除徭役
5、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意义/评价/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
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修建者:李冰
时间:公元前256年地点:四川岷江
意义: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发挥
着防洪、水运、灌溉等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事件:百家争鸣)
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
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塞翁失马)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地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为《老子》(又称《道德经》)
三、都江堰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主张: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教育:措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一系
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三、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四、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和发展的高峰,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